中篇 做个“智慧型”的英语教师
一、学会与学生打交道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与“育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常常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教书”上,似乎自己面对的是只需要知识灌输而无精神需求的物化了的人。即便“育人”,也仅仅是止于较为主观的训斥或是内容空洞的思想教育,这种只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师生关系无法真正进行心灵深处的思想互动,毕竟教师的责任远不是将知识从一个脑袋搬进另一个脑袋这么简单,而是依赖师生关系中每时每刻的接触,在充盈着爱与责任的互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会与学生打交道,注重师生情感沟通与精神交往则比较重要。
本章侧重于两个话题:一是作为英语教师,如何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你、悦纳你;二是如何让学生喜欢英语学习过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第一节 让学生喜欢这个英语教师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关系。师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感情纽带。
心理学家西伯曼(Sillberman)把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发好型(attachment)、冷淡型(indifference)、关怀型(concem)和拒绝(rejection)。对于这四种关系,西伯曼有如下界定:
•友好型:学生的学业成就较高,对教师顺从、合作,喜欢接近教师教师较喜欢这类学生,但交往中大多不公开表示喜欢和偏祖。
•冷淡型:学生较被动、退缩,不引人注目,对教师无个别交往要求教师和这类学生活动频率较少,较冷淡或不很关心。
•关怀型:学生的学业成就较低,但迎合教师要求,期望教师的关心;教师只是在合理范围内接纳这类学生的要求,公开关心与互动较多。
•拒绝型:学生的学业成就低,有违纪和不遵纪倾向;教师对这类学生期望消极,较多注意其行为问题,忽视其学习努力,师生互动较多。
根据阿德勒和莫尔登(Adler and
Moulton)的调查,学生普遍喜欢接近的教师有几个要素:一是有管理及维持秩序的能力,可以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二是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三是能原谅学生的过失;四是给予学生鼓励与友持;五是教学有趣、易懂、快乐。可见,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并非指教学中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可以赢得他们注意、尊重、敬佩的人品。
1.
学会对学生微笑
微笑本身很简单,但微笑着的教师有着特别的魅力:微笑代表着爱,代表着自信。
功夫巨星李连杰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武功的最高境界是爱,而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功夫是微笑。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眼里,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他说:“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显然,微笑使疲倦的人得到休息,使沮丧的人见到希望,使悲伤的人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化解烦恼的最佳良方。
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因为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是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尽管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这样那样的诠释,但我们不妨将自己比作一个推销员,只不过我们“推销”的是一种无形的商品——知识,而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当他们对教师个人产生好感并乐于接近时,他们也就会乐于接受我们“推销”的知识。尽管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是,当踩着清脆的铃声出现在教室门前时,我们必须用微笑来迎接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们对生活的乐观、对自己的信心和对学生的爱心都可以融化在每一个微笑之中。微笑可以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像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心理阴暗的人打交道一样,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总是板着面孔的老师,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是“很阳光的大朋友”。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全国模范教师殷雪梅便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信念的人。她在日记中写道,“微笑吧,让人生灿烂如春!每一天,我以最美的心境行走在阳光里,我感受着每个日子里一缕清风的柔情,一滴雨儿的晶莹,一个善意眼神的温暖”。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自己是急性子,有时情绪难免波动,然而只要走进课堂,她会立即进入“角色”,进人忘我的状态。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常魅力四射,极富感染力,微笑则是点燃激情的“秘钥”。
2.
记住学生的名字
美国的《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的第一条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
最初读到这条“守则”时,我有些不以为然。数年后的一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发现外籍教师Jefferson有着极强的记忆力。班上那么多学员,他都能随口叫出名字,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当我问他有什么办法才能熟记学生的名字时,他笑道,这不需要任何办法。在我的心中,你们每个人都是我的朋友。如果名字都不知道,算什么朋友呢?
3.
给学生取个英文名
给学生取英文名是英语教师的专利,然而并不是每个教师都珍惜这个“权利”。事实上,英文名字不仅方便记忆,在课堂交流时更自然、便捷,而目对英语文化的渗透十分有益。这是值得向每位英语教师推荐的好办法。曾经有位英语教育法专家断言:凡习惯让学生用英文名的,师生关系都会很融洽!
4.
让英语教学“有血有肉”
没有学生会喜欢“干巴巴”的英语课堂。要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就必广泛地阅读,大量地备“料”,让英语教学“有血有肉”。
在备课时,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备教学过程与需要训练的知识,请如词汇、语法、例句等等。其实,根据所授的课文主题去准备一些看似无关的文化知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理解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不掌握大量的文化背景更不能教好语言。优秀的英语教师永远不会就语言教语言,而是在教学中渗透大量的语言文化。这些内容也许不会直接有益于应付考试,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英语文化不可能靠讲座一次性灌输给学生,必须依靠日常的海连。语言文化知识。
教师不仅需要多做有心人,多积累各种常识,更要有“学习者”在国际融合加强、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多读各类有关的书籍杂志。
教师还要关注新事物、新现象、新词汇。适当地将新的表达法运用在课训练中,可以拉近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如外来的clone(克图)(非典型性肺炎)、birdflu(禽流感)、Avatar(阿凡达)等词,或是备“网虫”、“菜鸟”、“给力”、“让子弹飞”等流行词汇的英文表达。
5.做有“磁力”的教师
不少优秀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平时言语不多,但一旦走进课堂,他们会像充了电似的一下子活跃起来,而且说话也变得激昂、连贯、风趣。那种热情与兴奋会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学生。那么,这种“磁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以在后天习得的呢?
杰弗里等所著的《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中指出,“凡献身于为他务的人,个人魅力就会与日俱增,从而一举手一投足都成为课堂上学生目中心。不管你的性情是急躁还是温和,你的声调是高亢还是低沉,人与人之间有天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科教学的执著付出会让你形成自己特的风格,并在这种风格中散发你的魅力。”这正如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时那些主讲人,他们风格迥异却均受热捧,如于丹解说《论语》时眉飞色舞激情四射,易中天说《三国》时亲切幽默、娓娓道来,纪连海语调抑扬顿并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蒙曼则抛出问题开讲用悬疑去吸引观众…
第二节倡导轻松的学习方式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你不仅要施展专业才能、注重个人修养、展示个人魅力,还要让你的学生享受学习语言的过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反之,如果学生感觉到英语作业过多,学业负担太重,成天死记硬背,苦累不堪,你纵然充满机智、坦诚、关爱,纵然风度翩翩、人品高尚,他们也不可能真正佩服你、拥戴你。
有不少英语教师认为,语言学习从来都是件苦差事。学生要面对一门与现实生活不太相关的外语,字母要学,单词要背,句型要记,语法规则要理解,而且在考试时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陷阱”怎么可能轻松得起来?所以,他们常常告诫学生:学习英语就不能怕吃苦!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施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表明,新课改就是强调教学方式的变革:过去我们谈得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现在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
学习方式不仅仅是指具体的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传统型学习方式是: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理解、记忆知识并回答考试题,经历无数次的训练,通过考试达到升学的目的。尽管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部分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所付出的代价十分可怕!当学生被视为“考试机器”或“知识容器”时,就难以受到应有的尊重,失去了应有的发展空间,其主动性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很容易被扼杀。
此处,我们不打算从理论角度探讨学生应有的语言学习方式,而是从师生互动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怎样为他们“松绑”。毕竟,学习管理的主动权在于教师。
1.课堂上的“三三制”
我在英国修学时,对当地中小学课堂上的“三三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的中小学教师工作课时较多,几平每天都要上6节课,这对于中国教师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们有独特的“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一般将每节课平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教师介绍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该阶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讲授,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听、领悟。第二阶段是体验阶段,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布置操练作业。该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操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视并在必要时施以援手。第三阶段是反馈阶段,师生沟通作业情况,讨论操练中出现的问题。该阶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体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给出意见与建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任一般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当堂消化。这样,在课外就没有太多巩固性作业,师生的负担都较轻。
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更常见的模式是: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巩固性练习留在课后。第二天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上进行点评、讲解。在完成作业评讲后,师生进入新授课环节,也就是进入下一个循环。
比较一下两个模式,前者主张在45分钟的课内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即时处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其优点是课堂结构完整,学习效果良好,学生个体间差异小;缺点是课堂容量不可能很大,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后者主张大容量的学习与输入,同时将学习任务延伸至课外。其优点是时间充分,内容丰富;缺点是巩固与反馈周期长,容易增大个体间差异。不仅如此,课外作业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挤压了学生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甚至睡眠休息的时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国内有些原本比较薄弱的学校,但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这些学校的诸多改革举措中,课党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是最重要的环节。他们发现传统的“向时间要质量”已经无法改变学校的命运,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减少教学时间与作业量,力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江苏省泰州市的洋思中学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2.课后作业25分钟
3.英语课文不背诵也罢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基石,掌握和运用较多词汇对于熟练掌握-。在教学中,不少数语言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英语,背生词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套路”有些不同,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每次默写至少提前一天预报,并计入当天的课后作业量;二是每次默写仅12~14个生词及短语,有10个正确的即时以“过关”;三是如果默写单元中出现的短语与惯用语,必事先划定范围;是“先学后默”,不要求超前抢记;最后一点是凡默写词汇必要求写出汉语意思。
这些做法看似另类,但似乎也比较管用。在更多地接触了英语教学理论后,我对词汇教学与检测的科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词汇的呈现与记忆不应孤立地进行,脱离语境和缺乏语境的词汇教学使得学生只记忆了词汇的形式与意义而忽视了交际功能。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巩固词汇知识,同时在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词汇,这才是掌握与巩固词汇知识的重要途径。词汇默写仅起着促使学生强化记忆的作用,因而默写数量的多少与记忆的水平相关并不大
第三节 欣赏学生应当是教师的本能
前两节讨论的是英语教师如何“修身养性”以及如何优化教学管理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不过,真正走近学生,学会与学生打交道,还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学生观,懂得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1.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
欣赏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力量,它使欣赏者内心愉悦,使被欣赏者奋进向上。学会欣赏是一种做人的美德,欣赏学生则应当是教师的本能。
作为教师,要年复一年地与性格迥异的学生打交道,能否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这决定了你内心轻松愉悦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们的自我评价。那么,这种欣赏来自何处呢?
学会欣赏,首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曾听一位教师埋怨说,成绩好的学生总是一般子傲气,成绩差的学生都很淘气,真让人受不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位教师自身的心态就有问题,因为他习惯了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孩子们。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何况是知识、能力、经验、品质尚不成熟的孩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胡东芳先生指出,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根据成人的标准对学生采取静态的评价无疑是危险的。看待学生应当是看可能性,看到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不断发展的人。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学生观,“不仅以平视的眼光看学生,即从学生出发来看学生,而且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学生,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
2.给学生起个“绰号”吧
称呼是人际交往的起点,称呼别人的方式往往反映了内心对别人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反映着教师的思想水准、道德修养与教育艺术。不得体的称呼语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而礼貌、睿智的称呼语则起到沟通感情、融洽关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所以,老师称呼学生,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
不能不提的是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一次公开课上给学生起雅号的故事。
一次,在上鲁迅的《故乡》时,钱老师讲到了香炉和烛台。他问那群城里的孩子:“谁见过香炉和烛台?”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我在福州的鼓山见过,香炉和烛台是用来敬香的。”钱老师听了以赞赏的口气说:“你真是见多识广啊!”后来再提问到这位学生时,钱老师说:“我们再请这位见多识广的同学来回答。”这位同学显然很喜欢钱老师饱含赞赏的称呼,发言十分踊跃。其他同学也受到感染,所以课堂气氛特别好。
钱先生这一看似随意的细节却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引发了同行们的反思,成为这堂课的亮点之一。
随着新型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校园里“师道尊严”的传统已逐步被“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尊重个性”等代替,“朋友型”的师生关系在学、中学甚至小学开始“流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称谓也已悄然变化。平时我们很少再听到“×××同学”这样较刻板的称谓了,直呼姓名的较为多见而且教师进一步地“精简”到只呼其名(两个字)或是“小×(姓)”的已不在少数。称谓的改变突显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其意义绝不只是象征性的。
作为英语老师,你还可以发明一些英语“绰号”来活跃气氛。上次英语测试的第一名可以称为“Mr.No.1”,上课回答问题正确率特别高的便息wr.
Right”,班上那个词汇量特别大的男生则是“Mr.
Dictionary”……他们会非常珍惜这些“绰号”,因为他们明白“绰号”背后有你特别的欣赏!
3.善待“差生”
人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每个班都会有“学困生”。如何与他们相处,是每一位教师无法跳过的课题。“善待差生”这个话题,这是因为这个群体永远是一种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差生”这个名词在学校里是禁用的,但在许多教师心中从来没有就消失过。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学生有耐心,特别是对成绩不佳的学生。有时,教师什么也不需要做,学生需要的仅仅是充满爱与欣赏的耐心。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读书笔记(二)
中篇 做个“智慧型”的英语教师
一、学会与学生打交道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与“育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常常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教书”上,似乎自己面对的是只需要知识灌输而无精神需求的物化了的人。即便“育人”,也仅仅是止于较为主观的训斥或是内容空洞的思想教育,这种只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师生关系无法真正进行心灵深处的思想互动,毕竟教师的责任远不是将知识从一个脑袋搬进另一个脑袋这么简单,而是依赖师生关系中每时每刻的接触,在充盈着爱与责任的互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会与学生打交道,注重师生情感沟通与精神交往则比较重要。
本章侧重于两个话题:一是作为英语教师,如何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你、悦纳你;二是如何让学生喜欢英语学习过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第一节 让学生喜欢这个英语教师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关系。师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感情纽带。
心理学家西伯曼(Sillberman)把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发好型(attachment)、冷淡型(indifference)、关怀型(concem)和拒绝(rejection)。对于这四种关系,西伯曼有如下界定:
•友好型:学生的学业成就较高,对教师顺从、合作,喜欢接近教师教师较喜欢这类学生,但交往中大多不公开表示喜欢和偏祖。
•冷淡型:学生较被动、退缩,不引人注目,对教师无个别交往要求教师和这类学生活动频率较少,较冷淡或不很关心。
•关怀型:学生的学业成就较低,但迎合教师要求,期望教师的关心;教师只是在合理范围内接纳这类学生的要求,公开关心与互动较多。
•拒绝型:学生的学业成就低,有违纪和不遵纪倾向;教师对这类学生期望消极,较多注意其行为问题,忽视其学习努力,师生互动较多。
根据阿德勒和莫尔登(Adler and Moulton)的调查,学生普遍喜欢接近的教师有几个要素:一是有管理及维持秩序的能力,可以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二是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三是能原谅学生的过失;四是给予学生鼓励与友持;五是教学有趣、易懂、快乐。可见,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并非指教学中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可以赢得他们注意、尊重、敬佩的人品。
1.
学会对学生微笑
微笑本身很简单,但微笑着的教师有着特别的魅力:微笑代表着爱,代表着自信。
功夫巨星李连杰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武功的最高境界是爱,而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功夫是微笑。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眼里,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他说:“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显然,微笑使疲倦的人得到休息,使沮丧的人见到希望,使悲伤的人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化解烦恼的最佳良方。
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因为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是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尽管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这样那样的诠释,但我们不妨将自己比作一个推销员,只不过我们“推销”的是一种无形的商品——知识,而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当他们对教师个人产生好感并乐于接近时,他们也就会乐于接受我们“推销”的知识。尽管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是,当踩着清脆的铃声出现在教室门前时,我们必须用微笑来迎接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们对生活的乐观、对自己的信心和对学生的爱心都可以融化在每一个微笑之中。微笑可以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像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心理阴暗的人打交道一样,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总是板着面孔的老师,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是“很阳光的大朋友”。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全国模范教师殷雪梅便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信念的人。她在日记中写道,“微笑吧,让人生灿烂如春!每一天,我以最美的心境行走在阳光里,我感受着每个日子里一缕清风的柔情,一滴雨儿的晶莹,一个善意眼神的温暖”。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自己是急性子,有时情绪难免波动,然而只要走进课堂,她会立即进入“角色”,进人忘我的状态。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常魅力四射,极富感染力,微笑则是点燃激情的“秘钥”。
2.
记住学生的名字
美国的《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的第一条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
最初读到这条“守则”时,我有些不以为然。数年后的一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发现外籍教师Jefferson有着极强的记忆力。班上那么多学员,他都能随口叫出名字,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当我问他有什么办法才能熟记学生的名字时,他笑道,这不需要任何办法。在我的心中,你们每个人都是我的朋友。如果名字都不知道,算什么朋友呢?
3.
给学生取个英文名
给学生取英文名是英语教师的专利,然而并不是每个教师都珍惜这个“权利”。事实上,英文名字不仅方便记忆,在课堂交流时更自然、便捷,而目对英语文化的渗透十分有益。这是值得向每位英语教师推荐的好办法。曾经有位英语教育法专家断言:凡习惯让学生用英文名的,师生关系都会很融洽!
4.
让英语教学“有血有肉”
没有学生会喜欢“干巴巴”的英语课堂。要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就必广泛地阅读,大量地备“料”,让英语教学“有血有肉”。
在备课时,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备教学过程与需要训练的知识,请如词汇、语法、例句等等。其实,根据所授的课文主题去准备一些看似无关的文化知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理解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不掌握大量的文化背景更不能教好语言。优秀的英语教师永远不会就语言教语言,而是在教学中渗透大量的语言文化。这些内容也许不会直接有益于应付考试,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英语文化不可能靠讲座一次性灌输给学生,必须依靠日常的海连。语言文化知识。
教师不仅需要多做有心人,多积累各种常识,更要有“学习者”在国际融合加强、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多读各类有关的书籍杂志。
教师还要关注新事物、新现象、新词汇。适当地将新的表达法运用在课训练中,可以拉近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如外来的clone(克图)(非典型性肺炎)、birdflu(禽流感)、Avatar(阿凡达)等词,或是备“网虫”、“菜鸟”、“给力”、“让子弹飞”等流行词汇的英文表达。
5.做有“磁力”的教师
不少优秀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平时言语不多,但一旦走进课堂,他们会像充了电似的一下子活跃起来,而且说话也变得激昂、连贯、风趣。那种热情与兴奋会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学生。那么,这种“磁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以在后天习得的呢?
杰弗里等所著的《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中指出,“凡献身于为他务的人,个人魅力就会与日俱增,从而一举手一投足都成为课堂上学生目中心。不管你的性情是急躁还是温和,你的声调是高亢还是低沉,人与人之间有天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科教学的执著付出会让你形成自己特的风格,并在这种风格中散发你的魅力。”这正如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时那些主讲人,他们风格迥异却均受热捧,如于丹解说《论语》时眉飞色舞激情四射,易中天说《三国》时亲切幽默、娓娓道来,纪连海语调抑扬顿并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蒙曼则抛出问题开讲用悬疑去吸引观众…
第二节倡导轻松的学习方式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你不仅要施展专业才能、注重个人修养、展示个人魅力,还要让你的学生享受学习语言的过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反之,如果学生感觉到英语作业过多,学业负担太重,成天死记硬背,苦累不堪,你纵然充满机智、坦诚、关爱,纵然风度翩翩、人品高尚,他们也不可能真正佩服你、拥戴你。
有不少英语教师认为,语言学习从来都是件苦差事。学生要面对一门与现实生活不太相关的外语,字母要学,单词要背,句型要记,语法规则要理解,而且在考试时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陷阱”怎么可能轻松得起来?所以,他们常常告诫学生:学习英语就不能怕吃苦!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施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表明,新课改就是强调教学方式的变革:过去我们谈得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现在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
学习方式不仅仅是指具体的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传统型学习方式是: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理解、记忆知识并回答考试题,经历无数次的训练,通过考试达到升学的目的。尽管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部分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所付出的代价十分可怕!当学生被视为“考试机器”或“知识容器”时,就难以受到应有的尊重,失去了应有的发展空间,其主动性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很容易被扼杀。
此处,我们不打算从理论角度探讨学生应有的语言学习方式,而是从师生互动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怎样为他们“松绑”。毕竟,学习管理的主动权在于教师。
1.课堂上的“三三制”
我在英国修学时,对当地中小学课堂上的“三三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的中小学教师工作课时较多,几平每天都要上6节课,这对于中国教师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们有独特的“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一般将每节课平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教师介绍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该阶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讲授,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听、领悟。第二阶段是体验阶段,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布置操练作业。该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操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视并在必要时施以援手。第三阶段是反馈阶段,师生沟通作业情况,讨论操练中出现的问题。该阶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体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给出意见与建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任一般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当堂消化。这样,在课外就没有太多巩固性作业,师生的负担都较轻。
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更常见的模式是: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巩固性练习留在课后。第二天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上进行点评、讲解。在完成作业评讲后,师生进入新授课环节,也就是进入下一个循环。
比较一下两个模式,前者主张在45分钟的课内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即时处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其优点是课堂结构完整,学习效果良好,学生个体间差异小;缺点是课堂容量不可能很大,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后者主张大容量的学习与输入,同时将学习任务延伸至课外。其优点是时间充分,内容丰富;缺点是巩固与反馈周期长,容易增大个体间差异。不仅如此,课外作业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挤压了学生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甚至睡眠休息的时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国内有些原本比较薄弱的学校,但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这些学校的诸多改革举措中,课党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是最重要的环节。他们发现传统的“向时间要质量”已经无法改变学校的命运,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减少教学时间与作业量,力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江苏省泰州市的洋思中学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2.课后作业25分钟
3.英语课文不背诵也罢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基石,掌握和运用较多词汇对于熟练掌握-。在教学中,不少数语言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英语,背生词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套路”有些不同,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每次默写至少提前一天预报,并计入当天的课后作业量;二是每次默写仅12~14个生词及短语,有10个正确的即时以“过关”;三是如果默写单元中出现的短语与惯用语,必事先划定范围;是“先学后默”,不要求超前抢记;最后一点是凡默写词汇必要求写出汉语意思。
这些做法看似另类,但似乎也比较管用。在更多地接触了英语教学理论后,我对词汇教学与检测的科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词汇的呈现与记忆不应孤立地进行,脱离语境和缺乏语境的词汇教学使得学生只记忆了词汇的形式与意义而忽视了交际功能。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巩固词汇知识,同时在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词汇,这才是掌握与巩固词汇知识的重要途径。词汇默写仅起着促使学生强化记忆的作用,因而默写数量的多少与记忆的水平相关并不大
第三节 欣赏学生应当是教师的本能
前两节讨论的是英语教师如何“修身养性”以及如何优化教学管理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不过,真正走近学生,学会与学生打交道,还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学生观,懂得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1.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
欣赏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力量,它使欣赏者内心愉悦,使被欣赏者奋进向上。学会欣赏是一种做人的美德,欣赏学生则应当是教师的本能。
作为教师,要年复一年地与性格迥异的学生打交道,能否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这决定了你内心轻松愉悦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们的自我评价。那么,这种欣赏来自何处呢?
学会欣赏,首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曾听一位教师埋怨说,成绩好的学生总是一般子傲气,成绩差的学生都很淘气,真让人受不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位教师自身的心态就有问题,因为他习惯了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孩子们。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何况是知识、能力、经验、品质尚不成熟的孩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胡东芳先生指出,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根据成人的标准对学生采取静态的评价无疑是危险的。看待学生应当是看可能性,看到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不断发展的人。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学生观,“不仅以平视的眼光看学生,即从学生出发来看学生,而且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学生,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
2.给学生起个“绰号”吧
称呼是人际交往的起点,称呼别人的方式往往反映了内心对别人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反映着教师的思想水准、道德修养与教育艺术。不得体的称呼语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而礼貌、睿智的称呼语则起到沟通感情、融洽关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所以,老师称呼学生,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
不能不提的是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一次公开课上给学生起雅号的故事。
一次,在上鲁迅的《故乡》时,钱老师讲到了香炉和烛台。他问那群城里的孩子:“谁见过香炉和烛台?”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我在福州的鼓山见过,香炉和烛台是用来敬香的。”钱老师听了以赞赏的口气说:“你真是见多识广啊!”后来再提问到这位学生时,钱老师说:“我们再请这位见多识广的同学来回答。”这位同学显然很喜欢钱老师饱含赞赏的称呼,发言十分踊跃。其他同学也受到感染,所以课堂气氛特别好。
钱先生这一看似随意的细节却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引发了同行们的反思,成为这堂课的亮点之一。
随着新型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校园里“师道尊严”的传统已逐步被“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尊重个性”等代替,“朋友型”的师生关系在学、中学甚至小学开始“流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称谓也已悄然变化。平时我们很少再听到“×××同学”这样较刻板的称谓了,直呼姓名的较为多见而且教师进一步地“精简”到只呼其名(两个字)或是“小×(姓)”的已不在少数。称谓的改变突显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其意义绝不只是象征性的。
作为英语老师,你还可以发明一些英语“绰号”来活跃气氛。上次英语测试的第一名可以称为“Mr.No.1”,上课回答问题正确率特别高的便息wr. Right”,班上那个词汇量特别大的男生则是“Mr. Dictionary”……他们会非常珍惜这些“绰号”,因为他们明白“绰号”背后有你特别的欣赏!
3.善待“差生”
人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每个班都会有“学困生”。如何与他们相处,是每一位教师无法跳过的课题。“善待差生”这个话题,这是因为这个群体永远是一种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差生”这个名词在学校里是禁用的,但在许多教师心中从来没有就消失过。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学生有耐心,特别是对成绩不佳的学生。有时,教师什么也不需要做,学生需要的仅仅是充满爱与欣赏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