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二)

2022-12-31 21:22:22

建议三  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

读了作者以下的描述,深有同感。情感有泛滥化。

听八年级语文课——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第二课时。这节课出现了 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请全体学生家长来听课;后半段让学生起立,闭目仰面,手扪心口,数次齐诵: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 们!”还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环节,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共同完成亲情 互动作业,包括了解父母平时辛劳情况,为他们洗一次脚,等等。

有人或许以为,这些是整堂课最出彩、最能彰显人文精神的地方,应为此喝形。上网捜索有关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有许燈类似环节。譬如,有的以韩红《天亮了》引入,有的以《妈妈的吻》结尾,还有的在整堂课 中以满文军《懂你〉〉为背景音乐……执教者不惜花大气力凸显“母”主 题,渲染“母”旋律。也许在他们的理解中,只要让学生沉浸于这一旋 律,体会、表达与父母血浓于水的亲情、报答养育之恩的真情,课堂教学再怎么着都是成功的。

何止于这些。把“亲情语文”上成情感教育课,把有伦理或道德意蕴 的课文上成做人课,把有关自然现象、人类发明等内容的说明文上成科学 课……此类事实不一而足。借用一本散文集书名,我称之为(学科本身)“湮灭的辉煌”。

假学盛行,真学难觅。说其难觅,固然因为真正促进学生有效、优质 学习,助推其可持续发展的事实不很多,也因为即便有那么一些符合现代教 、学论、契合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真学发生在、存在于面前,也有可能由于人 们缺乏正确的方向感和必要的辨别力而以真为假,失之交臂。后一种情形实 际上涉及真学评价观,或者说,以一种怎样的尺度去衡量我们的课堂、教学 与学生的学习;没有它,我们就等于成了睁眼瞎,真学情形也相应变为白 费蜡。

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教师教学所遵循的一定标准和学生经由学习而实现的获得就 是这样的尺度;前者又是衡量后者真伪、大小与优劣的重要标尺。对这两者加以认真观照和考量,将使我们心头变得明亮,意志变得坚定,脚步变得稳健。

真学发生了没有,谁说了算?

课真正上得好,真学自然发生。这是一个可逆命题。还可以讲,两者互为充要(充分必要)条件:只要是好课,必然有真学;只有好课,才有真学。反之亦然。

课上得好与否,真学发生了没有,谁说了算?常有的情形是,谁的权利 (权力)大谁说了算,谁有权威谁说了算。这些是科层制管理和权威膜拜之下的产物,有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观,应为我们所反 对和摒弃。谁都有可能持有偏颇或片面的观点,即便是学问丰赡、见多识广 的专家,如果不从某些标准出发,不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而是执着于个人的 教学审美倾向或喜好、癖习,甚至是一时意气,那么他们说了也不能算。更 何况,专家之间不总是“喊一个声音”的,在一位专家看来很好的课,在另 一位专家那里则有可能被批得体无完肤。吊诡的是,听者或许还会以为双方 都不错,都对,而最终无所适从,苦了自己。不能不说,如此评课乱象与迷 局是当前好课不多、真学难以发生的重要成因。廓清迷局,走出乱象,我们 才能把课上好,让真学发生,并且使好课、真学由稀缺资源变为遍地开花、 富有生机的大气候、新常态。

官员好坏,群众说了算。那么,课好与否“真” 了没有,是不是也该由孩子们说了算?这是个有点儿两难的问题。说不是,似乎有违儿童立 场;说是,可事实和显见的道理为,儿童喜欢的未必都好。李希贵校长说, 要警惕一些热闹、活跃,让孩子们高兴的课堂。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课 好,孩子说了未必算;而课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却能说了算,因为 这样的课无法引发他们的情趣、兴致,此时我们再一厢情愿说它好,就 变成对儿童意志的胁迫:儿童认可,是好课和真学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孩子说了未必算,孩子的发展说了才算。

依循“三”来施教导学。

孩子的发展说了算,这应该是有道理的,它不同于“孩子说了算”的儿 童中心论,而是兼顾儿童立场与教师作用发挥的学习中心观。

孩子的发展其实蕴含着一个根本规定性:这个发展不是畸形、偏向的发 展,而是和谐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是 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在一定意义规范与价值标准前提下和框架内 的发展,而不是如西方价值中立”认知背景之中“怎么样都行”的发展。

衡量教学优劣或是否真学的规范与标准有很多层级和维度,有很多个。 我以为,其中有三个是主要的,这就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 评价标准(合称“三标”)。

课程标准不应该是仅供人们清谈玄议的东西,它完全可以也有必要落地 生根,贴地而行。譬如,有的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此时学生好 像也发展了,但这不是这门课应求、应有的发展,于是很难说它是好课,学 生有了真学。我曾说,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教教材”,而且也不只“用教材教”,他还能“用课标教”。其实,何止是部分优秀教师,所有教师至少都要有一点“用课标教”的教学自觉,有一点“用课标教”的建构能力。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具体和具象化表达。教师要善于“眼高手 ”,既能上接课程标准,使自己的每一条目标设计都入其殼中,也能把握 好这堂(些)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像传统说法那样“吃透两头”。 这样的目标才是因材(教材)施教的,也才是为学生量体裁衣的。

课堂评价标准要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相呼应,要“量”为主,“量 ”为辅,适度加大学生学的权重。切记,教师教的效率不等于学生学的效 率;要努力做到精准化,提高命中率,易于施评,利于离散(即有利于区分 不同质地的课的层次,而不是含糊其词);还要有个性,体现校本特征。叶 澜教授提出”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 实,呈现常态;真实,有待完善)观,可以成为我们建构校本评课观的蓝本。

“想怎样上课就怎样上课”(崔允沸语)几成常态的现实面前,实现课堂与教学转型升级要做的事情很多,而立“三”乃当务之急。

有获得才有真学。

“真”而教,也为学生获得而教:如果不为获得,还要教与学做 什么?值得一提的是,还要有获得感(伴随知识获得而产生的意义感、价值 感)。失此所谓的获得亦将归零。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其一,获得感本身 就是一种获得;其二,获得感可以化为一种驱动力,进而实现更大的获得。

获得亦可称为增值。值不只指知识与能力之量,它包括三维目标的诸 多要素,包括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崔允綁教授说,学习有四种值:一是动 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 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 或受用的。他还说,必须至少有一种值增加(即学后值与学前值之差为正 量),没有增值的课堂没有意义。

学生有获得,能增值,他的学习则是成长性学习。“成长就好”,秉持这 样的理解与立场,教学心境将趋向平和、从容、宽敞,留给学生的空间也随 之得以拓展、增大。一位到薄弱学校借班上观摩课的老师倍加遗憾地说,如 果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上,课该多么好;而洋思中学的秦培元校长 则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经过教育,优生更好,后进生进步了,这就是“好”的标准。是的,好不应该有一个起分(评)线,好发生在某个区间之 内,从它的下限向着上限逼近、抵达,这就是好。

教师应是站在“标”“得”背后的操盘手。

真学与否,应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我们要善于从前“三”出发,通过合适、得宜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正向的获得与获得 感;还要强化自我教学元认知,反思、厘清并进一步激活、放大学生的获得 与获得感。

也许有人发现,衡量真亨发生了没有时,教师怎么缺席了?这是不是一 种走向极端的“教师虚无主义”?当然不是,“三”能否得以观照、设计 或落实,获得与获得感是否被获取、意识和校正,教师必须时时在场。他是 挑起两头的担夫,是摆渡两岸的艄公,是牵起两手的媒人,有了他未必马到 成功,但没有他必然一事无成。

前文之所以没有提及教师,因为其存在及其价值无可置疑;也有另一层 意思:在教学重心依然更多偏向教师这亠头的当下,希望教师能适当隐退, 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李烈所说,“勇敢地退”;甘于、善于也乐于“站 到学生身后”,助推他们。做一名得心应手的操盘手吧:当我们能够纵览教 学风云、课堂变幻,通晓核心知能、学子心理,善调多方关系、运作节奏 时,不正如一个在股海涌浪中处置得法、游刃有余的操盘手?我们没有站在 最前头,而前方却正是我们助推学生去往的地方……

我们缺的是刻骨铭心的真学理念。

我们到底缺不缺“理” ?这要“两”。

一方面,各种培训、网络媒体等从四面八方传播先进理念,几乎每一个 人都能说出若干程式化的理念。我们确实不缺理念,至少,这不在最紧缺之列。

另一方面,又可以说,我们还缺乏真正好的理念。一是由专家、学者所 生产出来的理念较难也较少兑现为教师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它们成了白条。 二是教师经由自我潜心实践、认真省察、充分考量、精准概括而形成的理 念并不多,而它们才最“合身“。三是即便教师拥有源于专家或同侪的好的 理念,在心里也认同、赞赏、信服它,而又往往在行动中背离,正如杜威所 言,“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真正跨越思与 行的界限,弥合想和做的裂缝,把所虑与所为融为一体的教师并不多……

真学理念是好的理念,却未必为很多人所了解和掌握;即便了解也掌握 了,也未必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人们普遍缺乏真学理念,更少有人对它刻 骨铭心,使之成为安顿于灵魂深处并驱动自我教育行为的自觉与努力。王阳明说:“知而未行,未为真知。”未曾刻骨铭心、未能付诸践履的理念不是真 理念,更不是好理念。

一位学者说:“理念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真实的教学行为透视 出来的,是流淌在血液中、浸透在骨髓里的一股劲,是教师行为’本能’ 的一部分。” 口头里讲出来的不一定是理念,犹如坐在课堂中念念有词的行 为未必都是真学一样。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