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一)

2022-12-31 21:02:57

建议二  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作者在书中提到,几年前在市内一所县中参加调研。教学副校长说全县总7所普通高中,他们学校的教学进度是最慢的,学校旗帜鲜明地反对没有原则地赶进度、抢速度,严格按照上级教学管理部门要求行事,其他学校大有抢跑现象。这所县中教学成绩显著,毎年高考各项指标都居全市 和全省前茅。

在高效教学呼声如雷贯耳、“三三六” 等高效教学模式如日中天的背景下,一个优质普通高中却“倒行逆施”地去“争”,颇耐人寻味。两所学校到底孰快孰慢, 这已无关要,而“争” 一事所蕴含的诸如快与慢、效与质、多与优等 辩证关系却值得思考、品悟。

效率与质量不是一回事,它们分别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很多时候呈负相关关系。俗话说,“慢工出细 ”,如果一味贪多求快,效率看似上去了,质量则往往朝下走。两者之间 常常这样:效率的水(适当地)降下去,质量的石才能露出来。可一些地 方、学校以抓经济的方法抓教育,理直气壮地弃质求效,于是,题海战术、 超负荷教学等竞呈一时之盛。不难想见,如此的教会引发、导致学生怎样的 学。作者曾用“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来比拟它。不是吗?学生所学到的知 识几乎必然是死知识,是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所称的“惰性知识”和“无活力 的概念”,来去匆匆,根本无法转化为学习智慧、精神滋养,并为其带得走, 还将以近害远,对未来极具杀伤力。

很多人确实染上高效虚热症,是到降温之时了。当然,也不宜走向另一 端,弃效保质,像西方学校教育一样,尽可能让学生经历更多建构与探究的 过程,在较长时间内,只悟获、习得一些在我们看来还缺乏必要体系性的知 识,因为这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

所以,要处理好质量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和谐共生,“合”双 赢。希望、倡导更多教育同人能兼顾两者,走好平衡木。如此,才能为学生 真学创造有机、有益而又能满足大众合理功利需求的学习生态。

过剩的不是质量,而是效率。

一面是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课堂低效、无效乃至负效现象,一面是或轻或重,或隐或显发生着的效率过剩或“超效率”事实。

其一,明天的事情今天做。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其典型表现。现在,有不少初中内容下移到小学教学,有一些高中内容下移到初中教学

……大家都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偷跑有禁不止。

其二,按照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和未来发展需要,他们现在只能或只需达 到某个相对较低的认知或技能标准,可标准却被人为拔高。很多时候,人们 不管儿童兴趣以及智能倾向如何,都要求他们非拿高分乃至满分不可,似乎都有将孩子培养成未来学科专家的意向。

作者以“效率过剩”来概括上述事实。一位著名学者说:

“学生’知识过 剩’,在实践中是与思维能力、人文精神的不足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 上,’质量过剩’的教育并不是高质量的教育。”我则认为知识过剩是有的, 但它表现在量而非质上,是量或效率的过剩,亦即效率过剩。

质量有恒在性(人们常说“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内蕴性(质量到底 怎么样,不能靠对表象粗浅的观察获知,而要经过内在的、深层次的考察才 能明了)、发展性(即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支撑性、驱动性)等特性,相形之 下,效率则有短暂性、外在性和对未来的制约性等特性。质量“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而效率却非越高越好。有经济学家说,提起效率,必须保持警 惕。人们还常把效率与公平、效率与伦理等作为对立范畴,“科学发展”的 要义之一是,统筹与协调效率与公平、效率与伦理等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 效率,有可能危及公平,损害伦理,导致消极后果。

质量与效率失衡,天平应向质量一方倾斜。

效率过剩可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甚。

最好的情形当然是效率与质量皆高,而当两者有所冲突甚至背道而驰时, 理应以质量为先,以质量为重。质量才是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决定性因素,是真正的决胜力量。必须以质量为本,效率及其他因素只能是 枝,是叶,在彼此有矛盾的情形下,效率必须适当让路。

朱光潜先生说:“’效’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 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人 的成分”指人的内涵、品位等,这也是一种质量,甚至为最根本的质量。今 天,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向质量——

“人的成分”适度倾斜,否则,我们所养成的只能是“辉煌的分数”,以及在分数遮掩之下渐渐走向枯萎和异化的 灵魂。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降效提质,也唯质优才有真效。

无条件、无原则的增效行为不可取。我们需要适当放缓教学节奏,让学生多一点

“散步而非赛跑”(李希贵语)的心境和享受;不强制学生接受、 面对“忙碌的童年”(美国人戴维•艾尔金德著作名;他说,当下儿童有两 种忙碌,一是“日历忙碌”,在儿童还不具备意志力之前就强迫他们去做;一是“钟表忙碌”,在短时间内向孩子提出过多要求,强迫他们消耗储存的能量)。倘能如此,教学内涵便可丰富起来,学习质量也可得以优化。

儿童学习新知,需要经历一个反刍过程,即揣摩、体验和回味。由他人 之知向自我之知转化,这几乎必然是缓慢的。郭思乐教授主张“不赞成束缚 人的自由思考,以有效为短期目标而剥夺人的感悟”。自由思考和感悟类似 于反刍,都急不得,快不了。而倘若出现思如泉涌、灵光乍现等顿悟情形, 也一定是如地火久行而终于喷发:是过程的慢才造就了结果呈现的快。

脚步放缓,速度变慢,教与学的内容必然减少,效率于是降低了。然 而,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现象。听到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住了, 做过了就理解了。

“做”不只是外在动作、实验操作,更多是指心智的自主 活动,思维的“自由体操”。它是儿童对自我心田的耕耘,对自我心灵的镌 刻,必将烙上、留下美好而深刻的精神印记,而它又会久远地影响、润泽 儿童未来的心智生长和精神发育。还是郭思乐教授说得好,“儿童生产了知 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这对知识及其学习 本身,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优质境界。在此,儿童知识学习不仅不会出现 信息衰减,还将不时呈几何级裂变:原先做的减法却赢得学习结果的乘 法效应。

作者主张降效提质。其实,优质的教与学还能派生出真正的效率,并促其增值。一味通过加班、加点、加速而获得的高效无非表效、假效和短效,是 没有品质的效率;真效的突出特征是后发性和可持续性。在一定意义上,效 率与质量是统一的,一优列双佳,一败则两伤。而唯有真效才值得追求。

以新的质效观引领“改”。

效率与质量是两个不同向度的概念,有时则处于对立的两极,不宜片面 或极端地强调一者,而忽略另一者。有鉴于此,我提出质效、质效观理念: 质效是一个偏正式名词,“质”的意思是较好质态下的,失此,任何效率追 求行为最终必然沦为实质上的低效、无效。当前,我们有必要“执两用中”, 在“两”之中寻找、把握和置身某个平衡点6过去,我们较重地偏向效率 一头,重效轻质,甚至唯效是瞻。现在理应向质量那头适当回拨,唯此才是 我们应确立和坚守的质效观,才能创造与发展更具意义、更有价值的质效, 也才能引领课堂变革。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