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五 “多多”就能“益善”吗
前不久,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式教学》引起热议。片中称我们中小学教育为
“中国式教育”。现实中确实存在着迥异于西方风格的“中国式课堂”,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容量大,“撑得慌”。其他一些特征(譬如,
讲授量更多,灌输成分更大,学生受动性更强)也都由此衍生而来。
《人民教育》杂志记者李帆在《寻找教育独特的灵魂——写于2011年岁
末的思考》中写道:
美国小学教育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动手、
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
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通过孩子感悟比
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 创新能力。
“中国式课堂”普遍教得多。
其一,教师总是觉得这个内容是重点,那个内容不能丢,即便是细节性
的东西,不拎出来不行,因为如果以后考到,就是“我”的失职。还有一种 心态,认为师傅教徒弟,往往留几手;教师不是师傅,要毫不保留,只有全
覆盖,才能放下心,因此,在知识之间不敢取舍。殊不知,教学其实是需要留白的。
其二,一味触类旁通,过多相似联结,恨不得顺藤摸瓜一手牵,总喜欢沾着芝麻就打油,使原本有限的内容无限膨胀。
其三,学科之间牵强综合,使课堂变成“四不像”。
其四,三维目标不辨轻重,等量齐观。
作者将其中潜藏着的一些教学弊病刻画为三种症状。
一是快。多必然导致快,而欲速则不达,人类学习活动永远无法逃出这道“魔咒”。
二是浅。少有咀嚼,更无“反刍”的知识可以进入学生心智结构深处。中国画有“计白当黑”的技法,课堂也需要留白”。我把课堂留白分为“消极留白”和“积极留白”两种。前者指以教材文本为教学对象,而把有关它的更多思考机会、时空留给学生;后者指
打破教材文本限制,带领学生打开和进入更广阔的学习资源空间、思考问题空间,让他们更自主地
让思维驰骋,发挥想象,生成创意。这两种留白都需要。前者还是后者的基础;有能力的教者理应
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有意识地过渡到和涉足于后者的领域与范畴,如此则能逐步实现由“教材是我 们的世界”到“世界是我们的教材”(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语)的转向。“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学习也须“躬行”,不宜强塞硬予。塞得多,予得越勤,离“绝知”越远。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学生心湖里打水漂,留下的
是几圈速生速灭的涟漪。
三是短。教学要追求长效,而教得多每每会以短效告终。一位台湾教育
家说,学校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而要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我们则相反,学生书包背不动,学校教育带不走,成了眼前景、耳边风。
多与少:教学辩证法中有一架跷跷板。
快、浅、短,它们其实是紧密关联的,若有快,则必浅,而且短,反
过来说也成立。再往深处想,它们都肇端于多,而归结于少,少是其间一种
更本质也更及要害的东西: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而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始多而终少,因多而致少;还会冲淡乃至湮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对抗学习,这已然不是少的问题,而是一种“教不如不教”的“反教 学”“负行为”。
《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小学教学。
教学辩证法中有一架多与少共同构成的跷跷板: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倘若过
多、太繁,则将彳艮难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也将随着学生有效学习的空缺或退
场而自动失效、沉沦。这时,教学实效之少的情形就将充分彰显出来。多与少常常如此相互纠缠在一起。美国学者马丁 .戴尔认为,知识太多、太实会导致学生产生
“高唤醒度”。唤醒度的提高使行为更加稳定,而唤醒度的降低会使行为更为多变。
只有唤醒度低时,脑子里才可以产生远距离的联想,从而激发较强的创新力 和发展力。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则指出,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
法挣脱固有思维的藩篱,结果导致个体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
“高唤醒度”也是一种思维的藩篱,它将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奴性:一个思想
受到羁束、心灵弥漫奴性的人自然困惑多多、迷惑重重,绝不可能成为适应时代并为时代所需要的智慧型学习者。
少当然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少,要不终,教学只需做一件事,即向
着少之又少、无以复少的洼地滑行,这又有什么难呢?当少则少,不当少处 “一个都不能少”,它必然是精要、关键和具有可生成性的知识与技能。有学
者称之为“核心基础”,认为它所蕴含的基础性元素应该具有高持久度、高
迁移度、高关联度和高被依存度等特征;还主张,从净化知识起步,回归核 心基础。核心基础不仅能以一当十,以简驭繁,教学理当对此坚守不移,攻
坚克难,此时的少又焉能不派生和演绎出很多鲜活而富有灵性的知识?这些正是“少则得”的道理所在,也是实现“少则得”效应的必由之径。
“澄怀观道,器小易盈。”
一味多教,实则把学生当作容器,容器再大也 有限,学习兴趣、信心和意志终有一天会被这铺天盖地的知识吞没或撑破;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澄清、澄澈、澄明的学习情怀,让其更多体察、体验、
体悟知识之道、学习规律(这一定是“少而精”的),如此,他们将拥有更
能吐纳的心胸、更为敞亮的心境。少就是多:“改课”应持的一种行动哲学多多未必益善,少少亦非旨归;少为了多、以少致多方为正道。在“中 国式课堂”积弊丛生的现实面前,我们必须变革,而“少就是多”正是进行
变革、化解僵局的一种重要行动哲学。
少就是多的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在老子笔下,在柳宗元寓言名篇
《顿蝦传》《种树郭橐驼传》中,在卢梭小说《爱弥儿》里,我们都可以觅到这一思想的影踪。在许多人为尘世喧嚣而烦恼、希望返璞归真、回到简约 生活的当代,它更是赢得众多拥冠:德国人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
的建筑设计哲学,成为世界建筑界领域里经典的名言;职业作家、插画师童 格拉•奈娜出版《少就是多》一书,劝导人们不要用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追求
物质生活,以提升心灵满足感;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少就是多,大道
至简”
作者也倡导少就是多,但我清楚,谁都不能拎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也不希望、不奢望我们能像美国学校那样,教得很少,把大部分时间“划拨”给学生去感悟。但我祈愿,在多教利学思路和方向上跑得很欢的人们,
适当放慢点儿或停一下脚步,就少就是多的命题或少教多学的理念做一点儿 思考和品悟,做一点儿质疑与批判。
少是相对的少。在互联网+的时代,没有谁可以回到老子“小国寡民”
的社会,学校必然与各种信息、知识共生同长。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 见多“拾”少。这个“少”理应是多中的少,是有选择的少,是最终可以释 放出很多知识、能力当量的少。
少是浓缩的少。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能生成知识的知识,科学的学习
方法正是这样的知识。荀子曰:“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意思 是,精于某种具体知识或技能的人只是懂得它,精于某种活动规律的人却可
以由此派生无数知识与技能。教学也要努力让学生“精于道”,“精于道”者 必能习少悟多,实现“聚划算”。
少是有力的少。简约数学倡导者、江苏省南通市名师许卫兵说:“在简 约的世界里,元素少,但少得有力量。”少而有力,既是因为这个“少”其
实是“丰富的单纯”(周国平瘩),富于内涵和力度,也是由于师生把更多气 力花在较少元素这个刀口上,使之受力机会多,强度大。
少是“引人”的少。少教常能激发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使他们“在迫切
要求之下学习”(顾泠沅“青浦实验”选定的四条有效教学措施之首条)"教
其实不是交给,而是引出,就像过去农村抽水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 是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学亦如此,它定然
是双边或多边“教少引多”的活动。
时下,各地纷纷推出“高效课堂”模式,模式有异,但追求知识在单位
时间内的多呈现、多训练、多接受和多应用(即依样画葫芦式的迁移)等则 是异中之同。对“高效课堂”的过热追求几成一种通病。通病固然堪忧,而
许多地方通过教育行政之力,强行推动种种“高效课堂”模式,于是,某课程改革名校所提出的“大容量、快节奏”等主张成为许多人信奉和践行的通
则,不少学校不顾自己的条件进行各种复制,这或许才是最可怕的。
“人生 病,天知否?”天或许不知,但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却是有效、可信的体温
计。多用真学这支体温计检测一下中小学教学的肌体吧,这将有助于我们降温,让我们变得清醒、理智,进而有助于优教的实现、以及真学的发生。
《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三)
建议五 “多多”就能“益善”吗
前不久,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式教学》引起热议。片中称我们中小学教育为
“中国式教育”。现实中确实存在着迥异于西方风格的“中国式课堂”,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容量大,“撑得慌”。其他一些特征(譬如, 讲授量更多,灌输成分更大,学生受动性更强)也都由此衍生而来。
《人民教育》杂志记者李帆在《寻找教育独特的灵魂——写于2011年岁 末的思考》中写道:
美国小学教育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动手、 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 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通过孩子感悟比 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 创新能力。
“中国式课堂”普遍教得多。
其一,教师总是觉得这个内容是重点,那个内容不能丢,即便是细节性 的东西,不拎出来不行,因为如果以后考到,就是“我”的失职。还有一种 心态,认为师傅教徒弟,往往留几手;教师不是师傅,要毫不保留,只有全 覆盖,才能放下心,因此,在知识之间不敢取舍。殊不知,教学其实是需要留白的。
其二,一味触类旁通,过多相似联结,恨不得顺藤摸瓜一手牵,总喜欢沾着芝麻就打油,使原本有限的内容无限膨胀。
其三,学科之间牵强综合,使课堂变成“四不像”。
其四,三维目标不辨轻重,等量齐观。
作者将其中潜藏着的一些教学弊病刻画为三种症状。
一是快。多必然导致快,而欲速则不达,人类学习活动永远无法逃出这道“魔咒”。
二是浅。少有咀嚼,更无“反刍”的知识可以进入学生心智结构深处。中国画有“计白当黑”的技法,课堂也需要留白”。我把课堂留白分为“消极留白”和“积极留白”两种。前者指以教材文本为教学对象,而把有关它的更多思考机会、时空留给学生;后者指 打破教材文本限制,带领学生打开和进入更广阔的学习资源空间、思考问题空间,让他们更自主地 让思维驰骋,发挥想象,生成创意。这两种留白都需要。前者还是后者的基础;有能力的教者理应 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有意识地过渡到和涉足于后者的领域与范畴,如此则能逐步实现由“教材是我 们的世界”到“世界是我们的教材”(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语)的转向。“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学习也须“躬行”,不宜强塞硬予。塞得多,予得越勤,离“绝知”越远。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学生心湖里打水漂,留下的 是几圈速生速灭的涟漪。
三是短。教学要追求长效,而教得多每每会以短效告终。一位台湾教育 家说,学校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而要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我们则相反,学生书包背不动,学校教育带不走,成了眼前景、耳边风。
多与少:教学辩证法中有一架跷跷板。
快、浅、短,它们其实是紧密关联的,若有快,则必浅,而且短,反 过来说也成立。再往深处想,它们都肇端于多,而归结于少,少是其间一种 更本质也更及要害的东西: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而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始多而终少,因多而致少;还会冲淡乃至湮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对抗学习,这已然不是少的问题,而是一种“教不如不教”的“反教 学”“负行为”。
《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小学教学。 教学辩证法中有一架多与少共同构成的跷跷板: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倘若过 多、太繁,则将彳艮难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也将随着学生有效学习的空缺或退 场而自动失效、沉沦。这时,教学实效之少的情形就将充分彰显出来。多与少常常如此相互纠缠在一起。美国学者马丁 .戴尔认为,知识太多、太实会导致学生产生
“高唤醒度”。唤醒度的提高使行为更加稳定,而唤醒度的降低会使行为更为多变。 只有唤醒度低时,脑子里才可以产生远距离的联想,从而激发较强的创新力 和发展力。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则指出,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 法挣脱固有思维的藩篱,结果导致个体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
“高唤醒度”也是一种思维的藩篱,它将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奴性:一个思想 受到羁束、心灵弥漫奴性的人自然困惑多多、迷惑重重,绝不可能成为适应时代并为时代所需要的智慧型学习者。
少当然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少,要不终,教学只需做一件事,即向 着少之又少、无以复少的洼地滑行,这又有什么难呢?当少则少,不当少处 “一个都不能少”,它必然是精要、关键和具有可生成性的知识与技能。有学 者称之为“核心基础”,认为它所蕴含的基础性元素应该具有高持久度、高 迁移度、高关联度和高被依存度等特征;还主张,从净化知识起步,回归核 心基础。核心基础不仅能以一当十,以简驭繁,教学理当对此坚守不移,攻 坚克难,此时的少又焉能不派生和演绎出很多鲜活而富有灵性的知识?这些正是“少则得”的道理所在,也是实现“少则得”效应的必由之径。
“澄怀观道,器小易盈。” 一味多教,实则把学生当作容器,容器再大也 有限,学习兴趣、信心和意志终有一天会被这铺天盖地的知识吞没或撑破;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澄清、澄澈、澄明的学习情怀,让其更多体察、体验、 体悟知识之道、学习规律(这一定是“少而精”的),如此,他们将拥有更 能吐纳的心胸、更为敞亮的心境。少就是多:“改课”应持的一种行动哲学多多未必益善,少少亦非旨归;少为了多、以少致多方为正道。在“中 国式课堂”积弊丛生的现实面前,我们必须变革,而“少就是多”正是进行 变革、化解僵局的一种重要行动哲学。
少就是多的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在老子笔下,在柳宗元寓言名篇 《顿蝦传》《种树郭橐驼传》中,在卢梭小说《爱弥儿》里,我们都可以觅到这一思想的影踪。在许多人为尘世喧嚣而烦恼、希望返璞归真、回到简约 生活的当代,它更是赢得众多拥冠:德国人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 的建筑设计哲学,成为世界建筑界领域里经典的名言;职业作家、插画师童 格拉•奈娜出版《少就是多》一书,劝导人们不要用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追求 物质生活,以提升心灵满足感;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少就是多,大道 至简”
作者也倡导少就是多,但我清楚,谁都不能拎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也不希望、不奢望我们能像美国学校那样,教得很少,把大部分时间“划拨”给学生去感悟。但我祈愿,在多教利学思路和方向上跑得很欢的人们, 适当放慢点儿或停一下脚步,就少就是多的命题或少教多学的理念做一点儿 思考和品悟,做一点儿质疑与批判。
少是相对的少。在互联网+的时代,没有谁可以回到老子“小国寡民” 的社会,学校必然与各种信息、知识共生同长。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 见多“拾”少。这个“少”理应是多中的少,是有选择的少,是最终可以释 放出很多知识、能力当量的少。
少是浓缩的少。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能生成知识的知识,科学的学习 方法正是这样的知识。荀子曰:“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意思 是,精于某种具体知识或技能的人只是懂得它,精于某种活动规律的人却可 以由此派生无数知识与技能。教学也要努力让学生“精于道”,“精于道”者 必能习少悟多,实现“聚划算”。
少是有力的少。简约数学倡导者、江苏省南通市名师许卫兵说:“在简 约的世界里,元素少,但少得有力量。”少而有力,既是因为这个“少”其 实是“丰富的单纯”(周国平瘩),富于内涵和力度,也是由于师生把更多气 力花在较少元素这个刀口上,使之受力机会多,强度大。
少是“引人”的少。少教常能激发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使他们“在迫切 要求之下学习”(顾泠沅“青浦实验”选定的四条有效教学措施之首条)"教 其实不是交给,而是引出,就像过去农村抽水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 是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学亦如此,它定然 是双边或多边“教少引多”的活动。
时下,各地纷纷推出“高效课堂”模式,模式有异,但追求知识在单位 时间内的多呈现、多训练、多接受和多应用(即依样画葫芦式的迁移)等则 是异中之同。对“高效课堂”的过热追求几成一种通病。通病固然堪忧,而 许多地方通过教育行政之力,强行推动种种“高效课堂”模式,于是,某课程改革名校所提出的“大容量、快节奏”等主张成为许多人信奉和践行的通 则,不少学校不顾自己的条件进行各种复制,这或许才是最可怕的。
“人生 病,天知否?”天或许不知,但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却是有效、可信的体温 计。多用真学这支体温计检测一下中小学教学的肌体吧,这将有助于我们降温,让我们变得清醒、理智,进而有助于优教的实现、以及真学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