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塔)
北宋东京城遗址属“国3”,埋在河南省开封市市内的地下,地面上能看到的东西很少。
自北宋灭亡后,历经动乱,东京城遭受严重破坏,尤其是元世祖时为防止汉族人民反抗,将开封内外城全部折毁。另外,还由于黄河的屡次决口泛滥,泥沙淤积,东京城遗址逐渐被淹没到地下。
上篇《【国保打卡】(82)祐国寺塔(国1) 》就谈到开封铁塔被埋掉了7米。

20世纪80年代经过7年的勘探和试掘,在今开封城地下8米初步探明北宋东京城近方形,东西7千米,南北7.5千米,由内向外依次为皇城、内城、外城,其外城的轮廓、形制和范围,以及一些城门的位置,同宋人的记载大致吻合。
(北宋东京城沙盘复原图)
(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上两图下载自网上)
内城是当时最繁华之处,是衙署、寺观和商业集中的地方。
皇城淤没于潘、杨湖一带,周长近2500米,与史载“大内据阙城之西北,周回五里”基本吻合。在皇城的前半部中轴线上,发现东西宽约80米、南北最大进60多米,残留6米左右的宋宫正殿——大庆殿的建筑台基,其位置、规模、深度及出土遗物,均与文献记载相符。
皇宫遗址位于龙亭下面,它与内城朱雀门、外城南薰门呈一南北直线,即当时的御街,同如今纵贯开封市区的中轴线——中山路基本相对应。
(龙亭大殿)
皇城北墙遗址,在龙亭的背后。
朱雀门遗址。第一块“国保”碑很有“个性”,“河南省”三字之上“加”刻“全国重点”,可能是全国的孤例吧?大概觉得不妥,旁边又加了一块“国保”碑,文字“挤”得满满,而且文字、格式不符合规范。“国保”碑附近还弄了几件小品,貌似寓意“朱雀” 和“门”,组成一座小小的街心公园。
当然,这只是思泉到过的地方,偌大的“北宋东京城遗址”尽管大部埋在地下,但也不止于这些。
下面重点看看与“北宋东京城遗址”密切相关的子项、“斯飞坐标”定位的“繁塔”(繁,读pó,不读fán)。在1996年的“国4”清单中注明归入“国3”的“北宋东京城遗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过这里。周围挤满民居,转了一圈才拍到这么两片,没见到“国保”碑。
繁塔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繁塔曾是一座六角九层、高80余米的巨型佛塔(一种说法),极为壮观。有诗云:“台高地迥出天半,了望皇都十里春”。故而,“繁台春色”成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
至元代,由于雷击,毁去繁塔两层,但繁塔仍十分高大。
明初发生“铲王气”事件,拿繁塔开刀,莫名其妙地将繁塔铲除了四层,只剩下三层。
清初在残塔上筑六级小塔,封住塔顶,便形成了如今状似编钟的独特、风趣造型,成了我国古塔中独一无二的孤例。
繁塔是中国佛塔从四角形向八角形过渡的类型,因此也是研究佛塔建筑发展、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一旦进入塔院,就很难望见小塔。
繁塔下部三层,是一座六角形的楼阁式佛塔,底层根部每面宽13.10米,面积501.6平方米,从下向上,各层逐级收缩,到第三层呈平顶,平顶上的七级小塔高约6.5米,加起来,约为下部一层的高度。
下部三层大塔的高度约25米,从下面大塔底部到小塔的顶尖,总高为31米余。
繁塔的内外壁镶嵌佛像瓷砖,塔表的每块砖的面积均为一尺(当时1尺约等于31.2cm)见方,为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趺坐其中,佛像姿态、衣着、表情各具特色,统计过,共108种,7000余尊。
其中有端坐在单莲座或束腰莲座中之佛像;手执各种法器的佛像;骑着青狮的文殊和骑着白象的普贤二菩萨;六臂或十二臂的观音菩萨,.....佛像表情细腻,生动逼真。
这在现存的佛塔中十分罕见,是繁塔的一大亮点。
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门,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从南门入,为六角形塔心室,顶部以小砖叠涩砌成藻井。
外部的佛像瓷砖数量太大,多看一会儿,晃眼。倒是拱券门内走道两侧和塔心室齐腰高的一圈佛像瓷砖用木框、玻璃保护起来,成了这次观赏、拍摄的重点。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