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保打卡】祐国寺塔(国1)开封铁塔“天下第一塔”接引铜佛 |
分类: 华中旅影 |
直到写这篇博文才注意到开封“铁塔”的标准称呼叫“祐国寺塔”,这是“国1”里的名称。
景区里的国保碑称“开宝寺塔”,尽管是它的曾用名,不符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格式”规定。各地的“国保”碑样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名称不符合标准的少见,要知道,那可是国-务/院的正式文件呀!这也算“祐国寺塔”的特色吧?

对于喜好古塔的思泉,“铁塔”的名称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第一次到这里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去郑州开会,离报到截止时间还有几个小时,提前在开封下车,乘公交赶到这里,没开门,从门缝里望了一眼。

所谓“铁塔”并非铁制,而是因为塔身以褐色的琉璃砖(瓦)镶嵌而成,近似铁色(感觉更似铁锈色),从而得了个诨名——铁塔。
称它为“开宝寺塔”也没错,原本就在始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的开宝寺内。到了明代寺名改为“祐国寺”,随称“祐国寺塔”,此外还有灵感塔、上文寺塔等等称呼,不逐一追究它们的来历了。

开封祐国寺塔是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建成九百多年,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仍巍然屹立于开封城的东北部,有“天下第一塔”美称。
米芾的这几个字说它是伪作,不好听,就算集字吧!“第一”两字来自多处见过的“第一山”,其他三字不知出自何处?感觉五个字“集”到一起并不协调,不像出自一个人的手笔。


以下三片分别拍自福建泉州的清凉山(上左)、福州的乌石山(上右)和泉州开元寺(下)。注意到没有,就数“一”字仿得最相似。
开封祐国寺塔八角十三层楼阁式,通高55米,基座及八棱方池因黄河泛滥埋淤地下,塔的第一层下段亦堙入土中,地上部分有大方涩数层,似为须弥座的上半部分。现底层每面阔4.16米,向上逐层递减。往上的塔身的八个角砌圆柱,柱上为普拍枋(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自第二层以上,每层都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用圆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



(以上两幅示意图来自网上。感谢原作者!)
各层塔身宽度递减,自第一层六朵递减至第十三层出两朵。因各层高度递减,所以平坐铺作第二层至第六层出两跳,第七层以上仅出一跳。
底层东、西、南、北各辟一闺形门,塔心室内为叠涩拱形尖顶。唯北门设梯道可绕塔心柱盘旋至顶。余三门均为八角小宝。二层以上每层开窗,一层南、二层西、三层北、四层东,依次上推为明窗,其余皆假窗。可登临眺望。






塔顶为一莲座,上置铜质宝瓶。
塔内无空室,仅有磴道穿塔身旋绕而上,,在梯道所至之处的壁面开窗。螺旋式蹬道将塔心柱和外壁紧密地联成一体,形成了坚强的抗震体系,称得上是千古杰作。
顺磴道可攀缘到塔顶。当时因膝疾,无法登梯。倘若能逐层攀登并凭栏远眺,尽览开封的古城风貌,必定是一次惬意的经历。不争气的膝盖所致,无缘登顶,空叹遗憾。以下塔内片子均为博友的作品,在此感谢原作者!
作为寺院,除了这座“铁塔”外,祐国寺的其他建筑毁于清道光年间。
如今,以古塔为中心,恢复了一部分建筑,建成规模不小的“铁塔景区”。

大门口正对着书卷石雕,阳刻《铁塔颂》——浮图千尺十三层,高插九霄客倦登。瑞彩氤氲疑锦绣,行人迢递见觚棱。半空铁马风摇铎,万朵莲花夜放灯。我昔凭高穿七级,此身烟际欲飞腾。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