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观玉皇阁)
开封的延庆观与繁塔一样,在1996年的“国4”清单中注明归入“国3”的“北宋东京城遗址”。因为想多哆嗦几句,单发一篇。
明明是元代的建筑,怎么与“北宋...遗址”扯上干系?细查建造史,方知延庆观的前身,系金代初建,名为重阳观;元代复建,叫大朝元万寿宫;明洪武六年(1373年)更名延庆观,观名沿用至今。这就说得过去了。
延庆观是为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王喆)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它与北京的白云观(纪念丘处机),四川的常道观(纪念张天师)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
延庆观的最大的亮点是建于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的主体建筑玉皇阁,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玉皇阁外观上亭下阁,上圆下方,造型奇特。通高18.25米,坐北朝南,采用仿木结构,青砖、青石和琉璃瓦件构成。
整个建筑不施梁木,结构严谨,富于变化,是一座汉蒙文化巧妙结合、具有元代特征的明代无梁阁 ,在中国道教史、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玉皇阁通体共三层。
第一层(下层)为正方形,外部四坡檐顶,在檐脊上方雕有标志等级的五个走兽,分别是:龙、凤、狮、马、鱼。周边砌出了密集的斗拱。
第一层室内采用砖墙穹顶结构,下方上圆,仰观,仿佛置身蒙古包中。元代穹顶在伊斯兰教建筑中使用比较普遍,但在道教建筑中相当罕见。可以说,它是研究西域伊斯兰教建筑形制和风格对中土建筑影响及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嬗变的重要实物。
室内供真武铜像一尊。
第二层是八棱形的实体。这种从四方形向八棱形的突然转变,在古代建筑史上非常罕见。
八面壁体上附加相互连接的八座悬山式建筑山面。连续的山花,连绵起伏。每个山尖上都有一个龙头,龙头朝里,在龙的背上插有一把剑柄出露在外的宝剑,据说既是为了装饰,又起到加固房脊的作用。
山面上砌出正脊吻兽、垂脊、扶风、悬鱼等,垂体结构为仿木的柱枋、斗拱、阑额等以承托上层平座。
整个中层从外观来看内外互不相连,高低相映,浑然一体,并且每一层的装饰都互不遮挡。
第三层是一个八角形的亭阁,外设琉璃栏杆,阁顶作八角攒尖。琉璃瓦顶上置铜质火焰宝珠。亭子的正南门门楣上有一块匾额,上面有“玉皇阁”三个大字。
在亭子里面供奉着汉白玉雕的玉皇大帝。玉皇阁的第二、三层与底部之间没有阶梯可供攀登,让玉皇大帝高高在上,遥不可攀,说是“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上不去,未能观赏。预先不知道上面有珍贵的玉皇大帝,何来“神秘感”?自度娘上找到一张片子,一位呆萌萌的年轻皇帝(拼图于后)。与传统的玉皇大帝形象大相径庭,不知有误否?
据说玉皇阁有“三绝”,属于其独有的特色。其一,如上所述的汉白玉雕的玉皇大帝像,是观内原存文物,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其二,八角攒尖顶屋脊上装饰的蒙古骑狮武士,头戴尖顶卷边毡帽,脚穿筒靴,身穿皮毛衣服,纹路清晰,汉蒙文化结合的产物。
其三,一层室内供奉的玄武大帝铜像。系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铸造,高1.96米,重约一吨。真武即玄武,为道教所信奉。
对比玉皇阁的新老照片,可以发现玉皇阁的身高有巨大的变化。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历史上的开封城屡遭黄河水患,加上年久失修,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致使玉皇阁墙体多处开裂,阁体倾斜。
为了保护文物安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11月延庆观启动保护工程,历时一年多至2010年1月18日竣工。
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坑式静压桩托换顶升技术,将阁体顺利上升了3.1米,高出地面,彻底解决了玉皇阁饱受地下水侵蚀的问题。
玉皇阁顶升后,其原来的基座依然被保留,而地下多出的三米多空间,成了所谓的“地下宫殿”,由走廊、回廊、中心区域三部分组成。
里面陈列的图片生动地解说了玉皇阁的“前世今生”。
延庆观还有穿心殿(兼作山门)、三清殿、罗祖殿以及东西厢房等仿古建筑,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建。
三清殿。占地面积约53平方米,供奉的是三清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分工不同,各司其责。

还有如今比比皆是、香火最旺的财神殿,这里更是不可或缺。
感觉三尊财神的塑像(现代产品)比较生动,也给他们留个影。离世几千年,还得坐在这里值班,不容易。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