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总修院大门)
作为六大古都之一的开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耳熟能详的旅游景点比比皆是,而喜欢“国保”的思泉却独自一人去找一处鲜为人知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出租车司机也弄不清在何处,借助于“斯飞坐标”才找到准确的位置——开封东郊羊尾铺。
一座被垃圾包围的中西合璧建筑,到处透出荒凉、破败的景象。一块边围破损的开封“市保”碑和一块竖立在垃圾堆上簇新的河南“省保”碑,告诉您这正是要找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至于“国保”碑,估计尚未面世。
从古典牌坊式的主楼正面大门上能找到曾经的辉煌,上面塑有“河南总修院”字样。
大门两侧嵌有两块类似“石敢当”的石碑,右侧一块是中文,上刻“££££院为培执河南神职班修士而设,即望其以道兴学传也......”云云,简要地介绍了建造总修院的缘由,文中有建筑的竣工时间——1932年;左侧一块的文字已漫漶不清,横书,估计是外文,貌似人为破坏过。
将建筑的用途刻成碑嵌入墙根,它处似不多见。石碑很厚,类似于柱础,是承重的,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一旦拆除,建筑可能要受损。
大门很窄,小轿车肯定进不去。
进门,却是一块由环形结构的主体建筑围起来的面积不小的场地,说它像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井”,但却要比“天井”大得多。有人看管,收拾得还算干净。树木不多、不大,看起来比建筑的年代要短得多,可能植被有过遭毁的浩劫。
主体建筑是一座长方形、四角带园弧的二层楼房。南北32米、东西76米。大小房间190余间,建筑总面积为2377平米。
据介绍,总修院占地57亩,是1930年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修建,一所培养中国神职人员的高级宗教院校。河南天主教神职人员多数毕业于这座学校,在我国天主教内有相当的影响。
建筑外观为中国古典式,内部为西式装饰。之所以如此,与当时罗马教廷驻华代表有很大关系,此人主张,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提倡将教堂建成中国式。
环形建筑内有宽约3米的外走廊围绕,四角各有楼梯相通。外墙青砖对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所用的瓦皆为灰色筒瓦。
尽管河南总修院现在的模样,应有的审美职能蒙上阴影,但它的魅力与特色,仍然会让人为之怦然心动,因此不厌其烦地再转一圈、拍一遍,寻找美丽的痕迹。
在修院正楼正门相对的北向开有一个小门,有一走廊约十余米,与后面的教堂相连。
据说教堂建筑面积为300平米余,可容200人左右参加宗教仪式。
余兴未尽,自教堂返回,又登上主建筑二楼再拍,漫步在走廊,继续寻觅曾经的精彩。
据说政府有关部门计划对这座宗教建筑进行恢复,开辟为一个旅游景点。将来有望结合周围的棚户区改造,将空间扩大,形成开封东郊的一个景区。
总之,河南总修院静静地矗立在开封东郊小村的一隅,在寂寞中守望,在沧桑中期待今后的再次辉煌。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