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课堂新文化的思考

(2022-09-03 09:05:43)
分类: 论文写作

构建课堂新文化的思考

 

摘要:传统的课堂文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迫切需要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新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新文化是关注生命、关注生态、关注生活、关注生本、关注生成的课堂文化,它分为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尊重激励的课堂文化、自主合作的课堂文化、对话互动的课堂文化、探究质疑的课堂文化、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生成创新的课堂文化、多元开放的课堂文化等九个类型。打造这种课堂新文化,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行为,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及改变课堂的面貌。

关键词:课堂新文化;内涵;特征;类型;要求;构建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不同的课堂文化,就会有不同的课堂面貌,也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课堂文化的重构。“现代学校发展的文化趋势与价值取向有必要把课堂文化重建视为迫切任务。”[1]目前,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课堂文化尚未被摈弃,新的课堂文化尚未建立起来。可以这样说,传统的课堂文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迫切需要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新的课堂文化。下面是笔者对构建课堂新文化的一些肤浅思考与粗浅研究。

一、课堂新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新文化与传统的课堂文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关注人。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2]打造课堂新文化,实质上就是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要求尊重人、关怀人、重视人、发展人。因此,课堂新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所谓课堂新文化,就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它以关注生命、关注生态、关注生活、关注生本、关注生成为基本特征,它倡导一种平等民主、尊重激励、自主合作、对话互动、探究质疑、参与体验、生活实践、生成创新、多元开放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特征:

(一)关注生命的课堂文化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我们要打造的课堂新文化,应该是关注生命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教师本人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念,高涨的教育热情,高昂的教育斗志,旺盛的教育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激活自己的生命激情,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让课堂成为教师人生梦想起航的地方,让课堂成为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第二,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扬民主,平等对待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营造宽松和谐、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努力使课堂洋溢出浓烈的生命气息,努力使学生迸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三,教师从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成长的喜悦和烦恼,关注学生的愿望和需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成为人性释放的场所,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神圣殿堂。

(二)关注生态的课堂文化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我们要打造的课堂新文化,应该是关注生态的课堂文化。关注生态的课堂,就是顺应学生天性、让学生自然成长的课堂,就是张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

第一,树立课堂生态意识,尊重学生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和展示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开展教学活动,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成长,力求使教学符合学生生长与发展的规律,使课堂充满生长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第二,转变自身角色,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心理的保健者。

第三,构建生态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特别是营造良好心理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没有紧张感、恐惧感、挫折感和失败感,拥有放松感、快乐感、成功感和成就感。

第四,努力改变课堂面貌,从过去的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服从,从教师机械灌输,学生死记硬背,转变为课堂民主风气浓厚,课堂交流、互动流畅,探究质疑活跃,参与体验深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

第五,构建生态系统,凸显课堂的生态特性,关注课堂的共生性,师生之间构建一种“鱼水”般的共生关系,做到在伦理上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礼让,在情感上互相亲近、理解和信任,在法律上自由、平等和民主;关注课堂的自然性,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顺应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和谐中自然生长,让教师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让教师的笑容似和煦阳光温暖学生的心房,让课堂远离禁锢,远离粗暴,远离鞭打,远离暴力,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关注课堂的开放性,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课堂练习、学习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关注课堂的发展性,不仅让学生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态度、策略、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生活的课堂文化

关于生活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3]可见,我们要打造的课堂新文化,应该是关注生活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

第一,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在书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用来自学生生活的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把生活世界中的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联系、相融合、相贯通,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生活实践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改善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把学生的自尊、自信、纯真、活泼、快乐、幸福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过好每一天,让学生生活在快乐与幸福之中,促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世界的美好,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使他们创造并享受生活。

第三,引导学生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课堂教学如果仅仅是联系生活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改善生活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追求更加充实、更加美好、更加圆满、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增强主体意识和做生活主人的意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充分展现和提升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四)关注生本的课堂文化

如前所述,我们要打造的课堂新文化,就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这种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就是关注生本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

第一,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缩短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尽可能以平常的心态与学生交朋友,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二,尽可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探究,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受。

第三,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资源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学生资源。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不论是学习优秀的,还是学习平庸的,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机会。

第五,注重全面发展,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第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愿望、需要、能力、思想、意识、理想、追求等,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五)关注生成的课堂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种“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就是生成。我们要打造的课堂新文化,也应该是关注生成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

第一,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因为促进课堂精彩生成是需要智慧的,生成的课堂实质上就是智慧的课堂。没有教师的智慧,学生不可能有生成,即使有所生成,教师也不会有效利用生成。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只能从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来,只能从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特别是课堂教学艺术中来。

第二,课前精心备课。也就是精心进行课前预设,充分了解学情,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成点,为课堂上的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只有在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中,才可能实现精彩生成。

第四,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积极开展各种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实现生成。

二、课堂新文化的主要类型

课堂新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九大主要类型。

第一,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所谓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平等民主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精心打造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确立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落实平等民主的教学行为,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第二,尊重激励的课堂文化。所谓尊重激励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尊重、激励等课堂评价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精心打造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打造尊重、完善学生人格的课堂文化,打造尊重、激发学生自尊心的课堂文化,打造平等对待、尊重差异的课堂文化,以及打造尊重规则、激励学生自律的课堂文化。

第三,自主合作的课堂文化。所谓自主合作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打造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心理氛围,选择适宜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提供适合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

第四,对话互动的课堂文化。所谓对话互动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师生、生生对话和互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打造这种课堂文化,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对话互动氛围,选择恰当的对话互动话题,创设有效的对话互动情境,注重对话互动过程的调控,培养提升学生的对话互动品质。

第五,探究质疑的课堂文化。所谓探究质疑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引导学生探究、质疑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打造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搭建探究质疑平台;点拨启发诱导,把握探究质疑过程;强化展示分享,交流探究质疑成果。

第六,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所谓参与体验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打造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与探究中参与体验,在情景表演中参与体验,在联系生活中参与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参与体验,在创设情境中参与体验,在角色扮演中参与体验。

第七,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所谓生活实践的课堂文化,就是以联系生活与实践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打造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状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成长,还要注意挖掘生活实践资源,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第八,生成创新的课堂文化。所谓生成创新的课堂文化,就是以促进课堂精彩生成、引导学生有所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打造这种课堂文化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做生成创新氛围的营造者,做生成创新素质的培育者,做生成创新基础的打造者。打造生成创新的课堂文化,关键要利用好生成创新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引发、提炼和运用生成创新资源,做生成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者。

第九,多元开放的课堂文化。所谓多元开放的课堂文化,就是以多元开放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文化。打造这种课堂文化,要求教师达成多元开放的教学目标,营造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选择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开放的教学形式,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过程。

三、打造课堂新文化的基本要求

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 重建课堂文化,就是要打造课堂新文化。构建课堂新文化,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先任务。打造课堂新文化,同样需要观念的更新,这种新观念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要求教师:

第一,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到有教无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力求人尽其才,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二,树立新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解放。

第三,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看作是独特的、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促进学生的独特发展;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性、主体性的人,为学生的独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把学生看作是与教师地位平等的人,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平等对待学生,努力形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转变教师角色和行为

构建课堂新文化,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从过去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的促进者。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习成绩不良的学,尊重那些有过错的学生,尊重那些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应该做到不辱骂学生,不体罚学生;做到欣赏、赞赏学生,欣赏和赞赏学生学生的独特性,欣赏和赞赏学生所取代的成绩,欣赏和赞赏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精神;

(三)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构建课堂新文化,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如果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转变,教师仍然单纯采取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采取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那么课堂新文化的打造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转变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积极运用问题讨论式、参与体验式、对话互动式、开放生成式、自主合作式、探究质疑式、实践活动式等丰富多样的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努力促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改变课堂的面貌

构建课堂新文化,必然要求课堂面貌的改变。课堂新文化下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面貌呢?

第一,课堂充满人性。所谓人性,指的就是人的善性,也就是要善待学生的生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善待每一个学生,对一切不人道的做法说不,坚决杜绝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学生等反人性行为的发生。

第二,课堂充满灵性。所谓灵性,就是课堂是智慧和灵动的。新文化的课堂,能够启迪心智,萌发智慧,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充满生成的精彩,富有创新和创造的智慧。学生的智力得到尽可能的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学生洋溢着智慧勃发的快乐,课堂充满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第三,课堂充满德性。所谓德性,就是德行品性。新文化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德性养育的殿堂,在这样的殿堂上,育人被置于核心的地位,传授知识从属于德性养成,教师既重视教书,更重视育人;既重视认知,更重视情感;既重视知识能提高,更重视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丁谷怡,孙双金.重建课堂文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