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农村老人“出国乞讨”的背后(《西安商报》转载)

标签:
老人乞讨新加坡韩国正阳 |
出国“讨口子”四五年前就有
“就是脸面上过不去,其实没啥”
“就是脸面上过不去,其实没啥。”
白青山的情形跟李老太太并不相同。白青山夫妇有一子,原本跟着儿子、儿媳过,但是,据白家的邻居称,因为跟儿媳妇过不到一起,老人跟儿子儿媳很早就分开了,在白青山房子的后面,就住着他们的儿子一家。”
与白青山的小平房相比,白家儿子的院子不仅大,还盖有三层小楼,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架在房顶上,墙砖雪白。也许是听到了记者采访白青山的声音,刚才还虚掩着的红色大门已紧紧关上了。
据村民透露,白青山出国乞讨,还是被邻村一个绰号“友儿”的老人带的,“那老头快八十了,一头白发,家里有儿有女,但条件不好,他出去,他老伴就在家,现在家里把楼房都盖起来了。”
记者在邻村没能到找“友儿”,听村民讲,老人今年过年就没回来,“东南亚华人多,也过年呢,正好可以多挣些钱。”
警方证实,截至目前还有部分老人在外尚未回国,有的则是被所在国家拘留并遣送回国的。付寨乡派出所所长王海军告诉记者,到今年为止,40余位老人中已有好几位老人过世,仅他知道的付寨乡便有两位老人故去了。
“主要都在景区、闹市区一带,讨钱的时候什么话也不用说,用小木棍敲敲碗就成,人家就把钱放碗里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些老人出境后,都住在由带人者预先租好的房间里,然后每人拿一个碗,一根小木棍出去乞讨, “出去一个月不到,就能挣回一万多(元),这不比种庄稼强得多吗?”
据悉,此次被抓获的组织者在带领老人们出境乞讨前,都事先说好,四六分成,即乞讨来的钱组织者拿四成,老人拿六成。不过有当地人称,最早的时候,出境乞讨的老人跟组织者都是五五分成。
出国乞讨回来的老人通常碍于面子,在村里并不声张,但通过亲戚、友人之口,便慢慢被人们得知,他们回来后有的改了房子,改善了住房条件,有的吃穿上比以前好了,因而即便本人不说,也会被很多人羡慕。然而,付寨乡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称,尽管他们在国外挣了钱回来,对生活有帮助,但 不愿他们乞讨。
虽然老年人出国乞讨已有多年,但当地外宣办、县民政局等多个部门并不知情。县民政局副局长鲁学志告诉记者,正阳人去外省市乞讨他是清楚的,但老人出国乞讨的事,还是刚刚听说。
鲁学志介绍,正阳县多平原,土地肥沃,但由于濒临 淮河和汉水两大水域下游,易发生旱涝灾害,因此每当遇到旱涝灾年,农业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据当地人介绍,近十多年来,正阳县每隔一两年就会遭遇旱涝灾害,政府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补助,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尤其随着最近几年化肥和农药的不断涨价,以及油价的上涨,很多农民的家庭收入受到较大影响,而相比之下,家中有老人的,更是负担加重。
“正阳县虽然富产小麦、花生,生猪养殖也还不错,但经济附加值低,农民收入不高,在农村,老年人是弱势群体,地里的活儿干不动了,也就没什么收入了,儿女好还可以,儿女不孝,养老就成问题。”曾担任过乡镇干部的张庆华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往往会有一些老人选择了外出乞讨谋生。
据了解,在乞讨地的选择上,基本上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大城市,也有一些人就近去往武汉,而近年来,前往深圳的则多一些,“罗湖区那边,住了很多人”。当然,相比于国内,国外的钱似乎更少赚一些。
在寒冻乡,一位曾去过武汉乞讨的张老太太告诉记者,虽然出去乞讨不容易,但也比呆在家里强,老伴做不动了,儿女也有孩子要照看,根本指望不住谁,“武汉离这里也不远,去要点钱,总算能给以后攒下点儿”。
实际上,出于安全,很多老人都是结伴出去的,一般男的出去,女的在家,女的出去,男的就在家。短的十天半月,长的多达三四个月,也有个别人四处流浪乞讨的,据皮店乡一位村民称,当地东上午庄就有一位常年在外的村民,去年12月中旬被人在青海省湟源县发现,当时人倒在路边,双脚已被冻掉,骨头露在外面……
鲁学志说,正阳县内的确有一些人常年在外流浪乞讨,从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几乎个个年龄段都有,但多数是老人,“前几年每年都有一、二百名从外地送回来的乞讨人员,而去年一年最多达到了300人次,外地把他们送到驻马店,我们再去派车把他们从驻马店接回来,然后在准送到各个乡镇,让他们回家。”
他说,每次送这些人上车,有的还不愿意回去,做工作也不行,“人家说,‘我没钱了,回去了吃啥’,所以一般会给个几十块钱让拿上才走。”
“说实话,对于老人们外出乞讨,现在我们也没有好的办法。”鲁学志指出,老人外出,要么是经济原因,要么是家庭原因,但个人流动自由度大,即便是送回来,还是会出去。
目前,正阳县全县有80多万人,其中,只有3万人有低保。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尽管国家规定可以根据各地的经济情况对8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补贴,但实际上,由于正阳还比较穷,经济不发达,即使是对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补贴,也不可能做到。
农村低保在2011年是每人72元, 从2012年1月起,提高到87元,而2012年5月正阳县开始实施养老保险,但每月也不过多了几十元,这些钱即便老人都有条件获得,也能勉强生活,但对于家中有病人,老人之上还有老人的家庭,日子过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既然没钱就得去挣点钱,可是,正如一位老人所言,“即使外出打工,这么大年纪,谁要?”
据悉,正阳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敬老院,可是,由于只收五保户,很多与子女不和,或养子养女不在身边的而生活艰难、甚至无法自理的老人,均无缘进入。去年12月28日,一位网友“正阳木瓜”在网络上披露,正阳县皮店乡小集村一位90多岁的老人因不愿随养女生活,也因无从进敬老院养老,而不得不在冰冷、阴暗的破屋里,苦捱时日……
在农村,除了家庭养老纠纷, 婆媳矛盾,年轻人不愿与老人同住等原因,
当地最多一年接回外地乞讨人员曾达300人次
杜绝外出乞讨还靠“老有所养”
多子女也是造成农村老人难养老的一大因素,尤其子女越多,分家的矛盾就越大,老人往往会因被子女们指责“分家不公”,拒绝赡养老人。
“举个例子,过去老观念是多子多福,但实际上,孩子多的家庭,到最后老年人没有着落的情况更有可能出现,为啥?如果有三四个儿子,通常是集体轮流赡养,但其中有一个出现了问题——比如不孝顺,就会造成纠纷,最后老人只好自己管自己。” 鲁学志说,要杜绝老人出国乞讨,必须要有条件养老才行。
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突破1.5亿甚至2亿,而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除极少数五保户由集体供养、部分人有低保外,更多的老年人正在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铺开,得以享受福利,然而,要让他们真正“老有所养”,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潘京)
后一篇:呼格案沉冤十八载的媒体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