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断想(刊发于《西安晚报》)
(2014-12-16 04:34:26)
标签:
文化大明宫遗址公园故宫古城 |
盛唐时的大明宫已无处寻觅。在喧闹的龙首原上漫步,引人遐思的,是眼前那一段段曲折的红墙,以及墙上为柳枝点染的妩媚春意。
墙已不是昔日的大明宫墙。但红色、高峻的墙体,依然传达出如许的皇家意味——想来当年的大明宫墙也不过如此吧——否则,如何能盛得下宏伟壮观的亭台楼阁,又怎能展演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盛况呢。
根据古人的描述,大明宫可谓煌煌巨筑:面积大约3.2平方公里,11个门,比四个北京故宫还大。其北部以太液池为中心,属于“禁中”,是皇帝的生活区域;宣政门以南,是皇帝百官办公之地,又叫衙署,其墙外的丹凤门大街,比今天西安最宽的大街还要宽上许多。
唐官吏贾至曾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诗中描述:“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可以想见,当年的大明宫是何等恢弘,何等的帝王气象。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参照杜牧的词,隐约能让人联想到大明宫内笙歌燕舞的一切细枝末节,其中也许暗含着刀光剑影,勾心斗角,但表面上看去,却是望不到尽头的天朝奢华。
这份奢华为高大的宫墙所掩,老百姓是难窥究竟的。墙,既令王朝的统治者朝歌夜弦而不必有所忌惮,也与开国之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真知灼见拉开了距离。高耸的宫墙,从筑就的那一刻起,便于朝野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随着鸿沟越来越宽,整个王朝就离覆灭不远了。
柏林墙拆了,北京大学的南墙拆了,大连所有机关单位的墙拆了,墙的拆除,呈现着善意的沟通,自由精神的满足,以及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今天的唐大明宫还只是一处正在修建的遗址公园,其围拢起来的高大红墙,也不过是遗址重现前一道绚丽的虹彩。作为古都一处久远的印记,不久的将来,一座附着现代气息、依然煊赫的大明宫将重新出现于世人的面前。到那时,太液池的水将重泛波光,游玩的人们既可泛舟其上,赏莲叶田田,又可岸边徜徉,于歌台舞榭,万千垂柳中,感受“万古一瞬”的别样情怀。
到了那时,大明宫便不再是王权的象征,而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洋溢永恒艺术魅力的建筑群落,她的出现,必然令古城西安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