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提出,在当前财政收入增幅较低,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维持公共交通的低票价,财政负担会不断加重,难以持续。为此,建议市政府科学合理安排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调整完善公共交通定价机制,在体现其公益性定位的同时,适当体现运营成本,减小财政压力,将财政投入更多用于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提升。
从2007年开始,本市实施公交低票价政策,“全国最低”的公交票价在惠及民生的同时,起到了倡导绿色出行的积极作用。在体现公交的公益性质方面,北京为全国带了一个好头。
但正如相关数据显示,财政补贴连年增长也导致财政负担不断加重:2010年,北京公共交通补贴128亿元;2011年156.9亿元;2012年175亿元;2013年预计在180亿元以上。这样的数字是什么概念?据报道,2011年公交运营补贴占当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11%,而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仅占7.2%。
公共交通姓“公”,当然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是这一项的财政负担过重,就会导致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的投入乏力。所以,在保障公共交通公益性质的同时,的确应该考虑一下如何为财政减负。
有人建议适当提高公交票价以体现运营成本,有人建议早晚高峰时段地铁票价调高,这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案。但问题是,钱不够的时候“开源”并非唯一的办法,有时“节流”同样奏效;而且即便真要涨价,涨多少合适也需要清晰明了的数据,把账目算个清楚。
例如,公交系统的收益并非仅仅来自财政补贴和发售车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公交卡押金总额超10亿,巨额利息去向成谜”的报道引发了公众的疑问。那么公交卡的押金总额究竟是多少,由此产生的利息究竟是多少?虽然未必所有的交通卡都用于乘坐交通,也有人用于超市刷卡等,但是,由此而来的利益,一卡通公司和公交公司之间到底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一部分能够用于补贴公共交通?
再者,如今公交、地铁的站台里、车身上、车厢内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广告,移动电视也在循环播放广告。笔者相信,公交、地铁的巨大客流也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益,那么这笔收入有多少?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低票价带来的亏空?
此外,本市陆续开通了一些“定制公交”,和普通公交相比其票价昂贵不少。虽然在起步阶段定制公交的运营可能还不太稳定,但是长远来看,定制公交的收入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效果。
随着参与公共事物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如今大多数公众都是比较理性、客观的,如果相关部门把各种收入和合理的支出都一笔笔罗列出来,清晰明了地算出资金缺口,那么公交、地铁适当涨价肯定会获得支持,而且无损其公益属性。但是如果关注点仅仅在于“票价四毛”,不去理会公交卡押金利息和广告收益,保不齐会有人联想到石化企业的“炼油环节亏损”。
新闻报道显示,相关建议认为公交涨价体现运营成本,可以减小财政压力,从而将财政投入更多用于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提升”的确是广大市民的普遍愿望,但账目一定要算清。
本报评论员 庞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