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钻钱眼儿 怎么拔出来?
(2013-10-04 08:26:29)
据本报报道,九寨沟景区游客量达到了4万多人。由于等候区间车的时间较长,部分游客强行拦停区间车,造成了景区道路几近瘫痪,无法运行。
《旅游法》从10月1日开始施行,其中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否则将责令整改,严重者将被停业整顿。这样的规定显然符合游客利益,对于钻进钱眼儿、不管不顾地卖门票的景区具有限制作用。
但理想和现实总会有不小的距离。昨天,九寨沟发生拥堵,有人等车等了5个小时,可管理方却表示景区客流并未超过“最大承载量”。
据报道,九寨沟景区的“最佳承载量”是2.3万人次/天、“最大承载量”是4.1万人次/天,这也就带来了疑问:“最佳承载量”和“最大承载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有没有什么权威的标准作为参考?两者为什么会有将近2万人次/天的差距?
由此,笔者很自然地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人贴人的公交车早已超过了大客车出厂时的核定载客量,但是根据相关标准,城市公交每平方米可以站8个人,所以就算公交车乘客挤成相片儿也不存在超载的情况……
这也就是说,倘若所谓的“最大承载量”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景区难保不会“学习公交好榜样”,让《旅游法》的“利好”变成“画饼”。
国庆前夕,我们看到的另一个利好是关于部分景区降价的消息:据新华社报道,《旅游法》实施后的第一个黄金周到来,全国约1400个景区降价惠民。这样的好消息当然受到普遍欢迎,但是媒体调查却发现:各景区损招频出,所谓的降价往往变成“画饼”。
例如,有的景区向大商场学习,玩起了“先涨价再打折”的把戏,头几个月已经大幅涨价,所以即便按照要求在国庆期间降了价,但算来算去“惠民”还是镜花水月。而有的景区则依赖于“二次消费”:门票虽然优惠了,索道、天梯票价却涨了上去,所以游客感觉背着抱着一般沉。还有的景区更损,玩起了“错峰”,降价时间变成了“10月8日至14日”,试问:我过完节再去旅游,您帮我请假、给我发工资啊?
国家出台《旅游法》维护游客利益,相关部门要求景区在节假日期间让利于民,这都是很好的事情,无奈“歪嘴和尚”太多,变着法儿把利好变成了“画饼”。面对这样的情况,究竟怎么做才能真真正正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呢?
从细节着眼,首先应该多制定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范。例如,对于景区的承载量,相关部门不妨定出一个科学的“国标”,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景区或者地方政府说了算的情况。至于公之于众的景区优惠措施,则要监督实施过程,变味了就要责令其限期改正。
从根子上说,这些年来景区钻钱眼儿拔不出来的情况有着更深层的背景,对此新华社就曾经报道说“景区门票成为旅游上市公司的赚钱机器”。所以,只有理清产权关系,让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真正归属全民所有,我们才能在国庆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更舒心快乐地感受祖国之美。
本报评论员 庞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