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报道,市交通委表示正在研究对公益性合乘的鼓励支持措施,如评选“合乘达人”、奖励社会效益显著的合乘网站等。同时,对合乘费用的分担,不简单地认为是非法运营。不过,对以合乘名义进行非法运营也不会手软,将依法处理。
调查显示,早高峰期间八成私家车只坐1个人。而通过鼓励拼车的方式来减少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总量,不仅可以缓解拥堵,还有利于空气环境。如果再允许合乘者分担费用,那么也就可以缩减大家的出行成本。
虽然拼车上路有很多益处,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可能遭遇这样两只“拦路虎”;其一,不出事还好说,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该如何认定?其二,鼓励拼车并且允许分担费用,那么会不会让黑车钻了空子?
在以往,一旦载客的时候收取费用,就会被保险公司认定为非法运营,而私家车改变用途就无法理赔。如果拼车受到鼓励,而且允许司乘人员分担成本,那么“保险”这只拦路虎就必须解决掉,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甚至于,新情况的出现也可能成为一种商机,保监会不妨指导保险公司推出专门的“拼车险”。至于鼓励拼车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出台一个指导意见,提醒大家在寻找合乘的时候查看一下司机的驾照、行驶本以及车辆的投保情况。
对于黑车的问题,有媒体评论说必须给拼车和非法营运一道清晰的界线——执法部门可以根据综合耗油、车辆磨损等因素,核定一个每公里多少钱的上限,如果车主的收费超过了限额,那将可被视为非法营运。
拼车和黑车的确需要一道界限,但如果仅仅根据收费金额去评判,恐怕并不完全靠谱。例如,要是几个人长期拼车,大家商量好了分摊油费、路桥费、车辆保养费、车船税、交强险等各种费用,那么车主收到的钱恐怕就会高于所谓的“限额”。此外,即便只分担油费,每辆车的油耗也各不相同,很难定出统一的规范。
那么如何区分拼车和黑车呢?其实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看看交通枢纽、小区门口那些长期趴活儿的熟脸儿,看看那些前风挡上亮着小红灯的车辆,谁也不能误会他们是在找人拼车吧?反之,拼车合乘的往往是朋友、同事、熟人或小区邻居。
大家担心拼车的时候被当成黑车,是因为此前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有些简单、粗暴,甚至玩起“钓鱼执法”。要鼓励拼车,抓黑车的时候就要改变“宁枉勿纵”的态度,从多个方面充分取证,不要轻易给私家车扣上非法运营的帽子。
那么这样做会不会让个别黑车钻了空子呢?客观地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也不必过于担心。一方面,鼓励拼车可以挤压黑车的“生存空间”,实际上是对黑车最大的打击。另一方面,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便这一次执法过程中因为证据不足让某辆黑车成了漏网之鱼,但只要相关部门认真些、勤快些,职业黑车就不可能每次都拿拼车当借口逃避惩罚。本报评论员 庞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