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式咖啡豆究竟深烘好还是浅烘好?

2022-10-03 11:32:56
标签: sunvirtuecafe 咖啡 咖啡豆 咖啡文化 美食

本篇文章带大家了解一下制作意式咖啡时,浅烘与深烘的咖啡豆之间存在哪些特点。

01

拼配意式——加入罗布斯塔豆

不少意大利老店都会在拼配意式咖啡豆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罗布斯塔种咖啡豆。

许多咖啡馆里的意大利老街坊们喝咖啡的习惯,通常是走进店站在吧台前点一杯Espresso,然后在等咖啡的时候和咖啡师或站在旁边的其他客人闲聊几句。等咖啡送到,嗅一下,或加点糖,一怼而下,然后转身离去,开始一天的工作。据说许多意大利人都是每天好几杯Espresso,数十年如一日。

意式咖啡里罗布斯塔种咖啡豆的广泛应用常常被诟病。但我们别忘了,这种「阿拉比卡+罗布斯塔」的调配法早在浓缩咖啡技术出现前,就在阿拉比卡独尊的精品咖啡运动出现前就已经存在。

不得不说,在意式咖啡中,有不少因为加入了罗布斯塔种咖啡豆的混合而使咖啡风味更丰富,酸度降低。

02

意大利本土饮用习惯

同样的,从正面的动机来看,在对咖啡花果味没有那么讲究的背景下。意大利espresso倾向中深烘的诉求也更可能是为了降低酸度,追求发展更完整,后段焦糖化的丰富香气。

降低酸度的原因并不见得是他们不懂咖啡里酸质的贡献,而是因为他们主要出杯率高的产物是Espresso。而低酸度则保障了咖啡里各个其他味道浓缩之后强化了,酸度也不容易变得太突出刺激,破坏平衡。

细想想,世界各地做咖啡的方式有很多种。发源自意大利的意式浓缩咖啡无论从技术和成本角度来考量,在当时都属于高价黑科技。早年的意大利人煞费苦心设计出以高压萃浓缩咖啡这种技术,其实是有很清晰的设计思路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一种技术的出现,也必然受当时的原料性质所影响。

数十秒就可以做出高浓度意式咖啡的机器,这种灵感基础,只能来自生活在当时、当地人、因应社会节奏、和咖啡品味文化的需求所设计。

追求的是在赶去上班的途中能够快速来杯浓缩的、黑巧克力般Bitter sweet的、香浓的、低酸的、易于入口的咖啡来醒神,而不会是什么花果香气、地域风味特征。

假如当初意大利本土饮用咖啡的习惯和近代北欧浅烘风格一样比较嗜酸,重视细腻的花果风味。那么意大利的咖啡人或许压根就不会想去发明浓缩咖啡这种产物。毕竟在一般水粉比例下,浅烘咖啡已经有很明亮的酸度了,谁会去想再以高压把这个酸度浓缩5到6倍呢?

03

意式咖啡浅烘or深烘?

如果把原本就是从意式咖啡衍生出来的浅烘浓缩咖啡,加上新创造出来的各种杯测标准,扣在诉求根本就不同的旧世界意式深烘咖啡上,你能看到的,除了满是差异和误解,再也不可能获得任何有创见性的结论。

老派意大利咖啡师大概也会觉得莫名其妙,人家原本就没在追求明亮的果酸和100%阿拉比卡,你硬要咬一口人家的咖啡没有果酸还掺罗布斯塔种咖啡豆……这算怎么一回事?如果一定需要比较高下,不是应该拿相同风格的两家深烘意式咖啡做比对才合理吗?

由第三波咖啡浪潮开展的精品咖啡概念,确实为传统意式咖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开发了更多可能性,在风味的诉求上和传统也大有不同。

许多人都能够接受一种食物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味特质,在许多饮食文化里,只要不违背健康和道德原则,人们会追求创新、改进、适应与变化的新口味,也会追求传统、古早味、正宗、原始味的保存。

-END-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