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秀”出优课魅力
(2023-04-20 09:28:52)分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
聚焦核心素养
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初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是教师发挥作用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教师的目光也逐步从“怎么教学生”转向“教出什么样的人”。师生本就是共同学习和探究的生命共同体,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系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说:好课是教师“秀”出来的。
一、“秀”理念,提升课堂高度
周荣斌老师指出:“看得见的是由看不见的决定的”。决定课与课差距的,不是知识传输的多少,而是教师的思想、胸怀、格局和境界。道德与法治教师设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对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行为方式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领,时刻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神圣使命。要摆脱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两张皮”的现象,努力提升课堂教学高度,让课堂尽显“高大上”。
我在设计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青春的情绪”时,紧扣“体会青春期情绪的特点,激发正面的情绪感受”这一教学目标,对教材案例进行拓展提升,深刻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与知识融为一体,相互渗透。为此,我引入了诸葛亮三气周瑜、范进中举、路怒症、网红癌症夫妻、重庆公交车案等,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消极情绪不仅影响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还可能会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样就把情绪的调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参与意识和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这既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震撼力和渗透力,又激发了学生调节情绪的自觉性,提升了课堂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让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顶峰”的精彩。
二、“秀”生活,体验课堂温度
曾观看过特级教师殷斌宇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课堂实录“有话好好说”,深受感动,感觉那是教师在用心和生命在上课。我曾模仿过,尤其是那段“我因为父亲买不起字典而怨恨父亲无能,到父亲用做苦力的钱买了字典送到学校的感动,再到父亲雨中背我前行的那种温暖与愧疚……”原以为是向学生狠狠地撒了一把“狗粮”,让学生感受“父爱无言但却恩重如山”,可结果是不仅没有唤起共鸣,反倒换来的是学生的漠然、困惑和不解。究其原因,这一情景设置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我面对的是00后,且南通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生无法理解“父亲整天辛勤劳作,但是连一本字典也买不起的困境”,自然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成尚荣说:“教育是有立场的,教育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而不能以为了儿童的名义完成成人预设的意愿和目标。”的确,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无限制地接近学生,只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道德判断水平,才能真走进学生的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课堂只有多一点人情味,适合师生、适合课程要求,教育才能真正发生,才能变得简单快乐起来。
我讲授“青春的情绪”,因为是送教下乡,面对的是农村学生,在课堂结尾时,选用了一段网络热传视频《农村娃跳鬼步舞》。视频中的农村孩子物质匮乏,但是他们自信、快乐、阳光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再配以动情的画外音:“同学们,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也不管你在农村还是城市、北国还是南方,只要我们能合理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那么到处都是草长莺飞的春天!”应时、应景、应人的结尾,唤醒学生自尊,给予学生无穷力量,有效引导价值观的形成。
三、“秀”思维,体味课堂深度
课堂是属于教师和学生的,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学生的,教学的落脚点永远是“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此,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设疑、激疑”。于无声处激疑,启发学生思考与感悟,反思与践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指向学生深度学习、思维进阶,把主题情境、问题互动、主干知识这条明线和价值引领这条暗线相串联,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我在讲授“青春期情绪的特点”时,出示了教材中四幅图片,以便让学生明晰青春期情绪特点——反应激烈、闭锁性、细腻性、表现性。之后并未即时结束,让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与灌输,而是开始追问“青春期情绪的特点是好事还是坏事”,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这样的情绪特点具有两面性:它既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是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也会带来很多烦恼,我们不能把叛逆、固执当成是成长中理所当然,否则会伤害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也会影响自身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正视自己,善于调节消极情绪,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接着,我播放了一段视频《由课件争吵引发的命案》,让学生进一步合作探讨这样的悲剧能否避免、怎样避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反思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让情绪为自己成长服务。最后,通过活动“我写我悟:请你设计一句有关情绪的座右铭送给自己、老师、同学或亲人”,学生在分享交流、实践活动中产生思想共鸣,萌发情感,实现外显到内化的转变。正是通过这样的挖掘与思考、实践和感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道德素养提升,引导学生审视自己、不断成长。这样的深度思考能将知识和能力有效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知识和能力具有方向感和道德感,真正落实发展核心素养。
四、“秀”美感,彰显课堂厚度
曾经有句流行语:“没有人有义务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课堂亦是如此。教师的言谈举止、课堂细节犹如一张名片,衣着得体、仪表端庄,亲和力强本就是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也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用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所以,教师语言是最强大的教育手段,也透露着教师的价值取向,起到激励、唤醒学生的作用。例如我在讲重庆公交车坠江案时,引用了这样一段话:“你错过了一站,但是37条无辜的生命却因你错过一生。38条生命葬身于冰冷的江水中,悲剧本可以避免,但结果却令人扼腕叹息……”伴随着我的叙述,学生陷入了悲哀、惋惜之中,进而认识到学会控制情绪、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语言成了与学生有效沟通以至震撼心灵的桥梁。此外,过渡句的使用、PPT的背景、呈现方式、内容无科学性错误等细节,都关系到课堂的美感和教育效果。
总之,每一节优秀的课的背后,都蕴含着教师匠心独具的设计和教书育人的情怀,更体现出学科的育人价值。我们要努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愉悦身心、增长智慧、涵养品行的殿堂。心在哪儿,智慧就在哪儿,只要往育人的方向多走一步,离优秀就更近一步!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诚·明’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批准号:E-a/2018/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