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升核心素养

(2022-12-28 11:10:53)
分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创设生活化情境    提升核心素养 

            江苏省海门市天补初中  陈爱花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人文化、生活化课程,又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适应学科的更新与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更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从学生视角选择教学情境,即创设生活化情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特殊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又极富生活化的学科。从应试的角度讲: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更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从育人的角度来说:它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一种政治的认同、信念的认同,传播正能量,弘扬法治精神,提升道德素养,最终立德树人。这就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深入研究学科大纲,不断挖掘教材,精心筛选教学素材,以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一个或者几个生活化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知识,在知识中学会生活。

一、 走近学生生活,寻找教学素材

寻找和筛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素材,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也是上好一节课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直接会影响到师生互动的气氛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及效率。翻阅教参、查找网络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时候是能找到那么些好的教学素材,但有时候总感觉有那么点欠缺。因此我一直在反思,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反思,在听课中反思。以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参与公共生活》为例,我在第一个班级上时,直接采取的是教材上的图片和事例,因为我觉得这些素材跟学生的生活还是蛮接近的,效果也还可以。但我觉得这节课的课堂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于是,我翻看了一些中学生的书籍,调查了这一届学生参与过的或正参与的公共生活资料,对我的第一个教案进行修改。在上第二个班级的时候,我就用了这个班的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的活动素材,再谈什么是公共生活,参与公共生活的意义,参与公共生活的要求,学生就有话可说,更能理解和体会这一框的知识和它所宣扬的价值观。对比这两课,第二课时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生活,更为直观,因此教学效果也更好。所以说,学生生活实例,其实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

二、 还原生活原态,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广为推崇,也逐渐成为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刚接触情境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它只是用来点缀课堂,调节课堂气氛的。现在回想,当时的想法太过肤浅,完全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内涵与真正目的。道德与法治的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合适的、具体的,符合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求,也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知识。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我深刻地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仅是课堂的点缀,更是深入学生生活,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 开展实践活动,感知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纯粹地教学知识,会显得空洞、无趣。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即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自主调查等方式探究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和开展活动,直观感知知识,拓展知识。以九上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围绕感受社会变迁、融入社会生活、积极服务社会这三大主题展开。如果教师纯粹的讲授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就是高大上,空而乏味的,更别说培养学生亲社会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只有让他们走进社会生活,亲身取证信息,才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社会的发展,真正地体会到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对我们青少年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正确参与公共生活,培养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挑选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心理特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在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人文化、生活化课程,又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适应学科的更新与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更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从学生视角选择教学情境,即走进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让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富生命力和感染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