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
(2022-11-24 19:02:25)分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
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
吴敏言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1
初中生心理、生理发育较快,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道德与法治内容,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培养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水平。只有真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识,帮助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融合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在课堂内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促进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恰当地结合。合理科学的切入点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促使学生积极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积极性。
为了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以及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影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思维模式不同、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在同一学习阶段的不同学生之间认知经验基础和思维模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在了解学生学习需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探查到不同学习水平层次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合理设计分层教学策略,科学地将传统文化知识普及进教学课堂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足的课堂参与感和归属感,增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倘若教师对教材没有充分地把握,把传统文化案例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生硬地嫁接,容易使得学生在思想上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导,在行动上也就难以落实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导致教师课堂效果不佳,学生在学习起来也会感受到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无法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起到心理教育与疏通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在学习《亲情之爱》一课时,亲情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歌颂的主题之一,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家人、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价值观念的树立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导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去。找准传统文化知识的切人点,加入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不断增强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践行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师还可以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为例,向学生展示古代人是如何继承并弘扬孝道的。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二十四孝”中的几个小故事,让学生体味中国孝道文化。如《卧冰求鲤》中描述了王祥为了满足卧病在床上继母想吃鱼的心愿,赤裸着身体卧在已经结冰的湖面上,直至寒冰融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两条鲤鱼,使得继母如愿吃上了鱼的感人故事。另外,在为学生讲述完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当堂检验一下学生对知识的接纳情况和对“孝道”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环节,设置头脑风暴活动,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同时,结合当代社会中所了解的一些关于“孝道”文化来分析古今“孝道”的差异和不同点。随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如何表达个人对家人的情感,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分忧,及时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浓浓爱意,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的心态,从而有助于学生不断发展和成长。
(2)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道德认知
教师教学要注重教学过程实施,及时掌握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创新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对学生思想进行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接纳知识的动力和基础。只有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受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价值性和有效性,学生才能够不断增强自己对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制观念的认知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入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发扬传统美德,不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要求,要融合多种教学模式,比如通过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交流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不断发展个人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可以不断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塑造,使得学生能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言行举止符合传统文化礼仪规范,彰显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风范。
例如,在学习《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课时,教师首先在课堂内应该给学生传授国家观念意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通过介绍国家自古至今发展的历程,让革命老一辈的坚强不屈精神影响学生,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奋进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从被欺凌、屈辱的近代史到逐渐壮大,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能积极维护国家安全,热爱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通过介绍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能够在心底里产生为祖国而学习的坚定思想观念,从而才能发展学生维护国家安全观的意识。使得本课内容真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教育意义,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革命纪念馆、战争纪念馆等具有纪念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革命先辈的世界,感悟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成立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引导学生真正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貌和无畏英勇。在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和不易,更能理解维护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力量,从而能够积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为自我职责。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升学生思想认识
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个人品格的养成以及思维模式的提升均能够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将在课堂内所学习的知识原理以及各种传统美德应用到个人的实践生活中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在个人的言行上也能够充分展示出正确的思想观念认识,体现个人的人格魅力,成为新时代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初中生应有的样子。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交流探究,让学生谈一谈该怎么做,使学生在情感和心灵上产生共鸣。
例如,在学习《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向优秀的古代文人志士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学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正确价值观念。不仅要学会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人才总体素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学生在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上进的学习状态,积极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我思想认识,运用更多现代的学习技术和传播技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学生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和弘扬者。
(4)渗透传统文化故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从传统文化故事引人做記。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礼仪以及道德故事的讲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进行思考和提升,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能够若有所思,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进一步上升到思想领域,让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才会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教育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道德与法治课堂更要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培养学生奋斗不屈的精神,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中,而且在舒适的环境下同样要有用敢于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
例如在学习《师长情谊》一课时,尊师重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在学校教学中更需要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观念,从而才能努力与教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教学才能够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入传统的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等等,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先贤的影响下形成尊师重道的思想观念认识。通过“有教无类”,学生能够了解到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对待的,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教育。所以,学生也要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引导和带领作用,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保持尊师重道的态度。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设置各种宣传板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极强的信任感,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及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健康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陶,有助于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蘖.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
[2]苏彩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寻真实现托学目的的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