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的阅读可以转换为哪些表达资源

(2022-06-14 17:54:22)

首先可以是小说语言的资源转化

 

比如我的一个同学,有点像林黛玉这句话,话中的林黛玉指的就是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同样,说某人像宝玉,主要指多情;说薛宝钗,主要指城府深;说王熙凤,主要指能干而心狠。尽管《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基本上是复杂多样的,但当他们转变为这一类表达资源时,几乎就是单一特征的代名词,也就是概念化了。

 

不仅《红楼梦》,其他名著也有这类现象,比如李逵、唐僧、诸葛亮、祥林嫂等,可以说,名著的一个作用就是用它所塑造的人物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借代,成为读过小说的人之间听得懂说得出的隐语,丰富了语言表达。

 

其次,小说手法的资源转化。

 

通俗而言,就是跟着名著学写作。就《红楼梦》来说,可以学的写作方法有哪些呢?我们以写人为例:比如写出真实的人,小说打破了好人身上全部都是好、坏人身上全部都是坏的单一写法,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

 

林黛玉固然是作者喜欢的人物,但她也有弱点;王熙凤身上既有能干担当的一面,也有狠毒贪婪的一面等。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比如写出个性的人,抄检大观园中,探春、迎春、惜春的表现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宝玉挨打后,黛玉和宝钗的表现也很不一样,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而我们的写作是不是存在千人一面的问题,各位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回想一下。比如写出细致的人,又比如写出变化的人,等等。但这种转化,懂得道理容易,实践操作则难,因此对学生来说,能在阅读和写作中加强这些意识就可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