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小课题
成果鉴定书
课题批准号 QGYX2018-08
课 题 名 称 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杨秀秀
填 表 日 期 2019 年 9 月 1 日
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教研室
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小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立项号 QJYX2018-08 课题名称 《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结题报告
结题
报告
摘要
为了实现学生真正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实现学生针织能够有所触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本学年本课题组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收获。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下孕育而生。该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显然硬塞给学生一些“大道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经历真实的生活,悟出真实的感受,获得真实的道德情感,从而做出恰切的道德判断与行为。所以,本课程更加注重“生活性”、“过程性”、“实践性”。再者,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的内容体悟不深刻,易陷入本门课太过简单,从而失去重视这门课的兴趣,如何让这门课上的有趣味,有深度。“情境教学”无疑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惯用的良方。
“情境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情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可以介入这些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现所了解的情境教学方式有: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传统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统一”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这两种方式任何一种出现表达不畅,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目标: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加深理论知识,巩固教学内容。
研究内容:研究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运用,及运用后的效果。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搜集整理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计划用一年时间来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收集并整理本课题相关的各种现成的资料,课题组所有成员对课题的基本概念进行深入了解与界定,确立出本课题具体的研究方向。制定本课题的初步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本课题组成员依据初步实施计划进行对教材课本指定的课题进行讨论,整理出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进行相对应的课堂实践。课堂实践过程中,可针对其中的1-2节课,利用多种教学成果检测方式,测试课堂效果。根据测试效果,课题组成员利用互相听课、评课,积极进行反复研课,以期至最佳效果。
观摩名师授课视频,总结名师们在他们在教学中的情境运用,及运用后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表现。
根据大量的实践,重现审视初步实施计划的不足,在原计划基础之上,做合理地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收集并整理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做出总结。
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并上交。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这一教学的调查和统计,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教学成果:
(1)小学生对情境教学有一定的接受力。从目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活动调查中,学生对情境教学活动的接受度是比较高的。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在情境教学中不少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而且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活动。这就说明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是很有市场的。那么,这就说明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适合使用情境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更容易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小学生非常愿意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这就说明了情境教学法是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教育的实践性就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采用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3)情境教学法奠定了家校互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情境教学法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也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设置到情境教学中去。那么,就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相关的情况,并且进行恰当的教学实践。这就能够发挥家校互动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利用技术手段或者多样方式来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却不一定能够还原现场。因此,情境创设还有一个度的把握。
情境的创设不能太单一。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是多姿多彩的,在表达方面单一的方式已经无法比较好的展示出生活原貌。所以需要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综合运用。但是在具体的操纵中就会出现一些冲突的可能。这不利于情境教学模式的利用与发展。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和我们的教师以及教师的技术能力有直接关系。教师虽然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所以急需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个人的能力。另外,生活情境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教师不能分清主次,不能抽丝剥茧的找到重点,那么就容易造成模拟过程中的混乱。而且每个教师受教育的程度,生活经历不同,自然也就会有不同的能力和心态。正是因为诸多的原因,所以会影响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中的情境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根据课程的内容来选择组合的情境方式,对应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手段,那么就能够更好的开展情境教学。而且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坚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银雪《运用多媒体创设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
2.宫艳梅《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当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
3.谭丽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策略顾问》;
4.何金玲《如何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5.顾玉伟《思想品德课呼唤情境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