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饬吏治中的“六义七不振”

(2013-04-09 18:56:16)

据社长赵丹阳愚见,考察、衡量人的才能,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之一。既然我们不是圣人,谁又能通晓各行各业,懂得天下各门各科的理论呢?所以舜统管各个部门,根据每个人的才能而委以不同的责任;汉高祖刘邦讲论功臣,对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才干各有不同的说法。

 

曹操也说过:“有德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德。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然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者,任其长也!”只有根据人的个性及其相应的长处和短处使之人尽其才,方才可称雄略之主。若一味求全责备,则腐儒而已。   

性格刚正、志向高远的人,不善于做细致琐碎的事情。所以应当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这种人——既要看到他志趣恢宏远大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处理琐碎小事的粗鲁和大意;严厉亢奋的人,不会灵活处事,这种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据,正直公平,说到变通可能就会变得暴躁而不通情理;宽容迟缓的人,往往不讲办事效率,至于说到仁义,其为人则弘大周全而宽厚文雅,但对时势则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好奇求异的人,放纵不羁,追求新奇,运用权谋、诡计则卓异出众,以清静元为之道来考究,这种人往往违背常规而不近人情。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实行王道德化的统治,适合于全局性、长远性的治理,用来处理具体事务就显得辽阔;讲究权谋的统治,适合于扶危救难,在安定太平的时局下就不会有显著的效果;匡正时弊的统治,适合于纠正侈奢坠落的风气,靠它来治理已经病人膏盲的国家只会越弄越糟;苛刻寡恩的统治,适用于纠正朝廷里的邪恶势力,靠它来治理中央机关之外的不正之风就容易失去民众;威猛暴烈的统治,适合于讨伐内乱,靠它来管理和平时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大残暴了;注重技能的统治,宜于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用来解决贫穷衰弱,只能劳民伤财,给民众增加困苦。   

 

以上种种,都是针对某种流弊而采取的一时之计,对治理天下都不是长远的方略。   

 

若想使天下得到治理,非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可。正如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对蜀国与吴国两相图霸,刘禅与孙权“二帝并尊”的评价一般,要“弘思远益,应权通变”。

 

这也是坚持实践第一,尊重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求真务实的体现。   

 

在古往今来的政权更迭中,若治国者不能很好的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相应的政策,或多策并举,很有可能发生“七不振”,即七种一蹶不振的歪风。

七风齐现,亡征乃现。

当然,此处是‘非曰必亡,言其可亡’。

众所周知,“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作者按:引于韩非《亡征》)木头将折,必因虫蛀;墙体损坏,必有裂隙。然而树虽然生虫,不刮风是不会断的;墙虽然有缝,不下大雨也是不会坏的。从反面来看这个问题,大国的君主,如能运用法术作为暴风骤雨去摧毁那些已有灭亡征兆的国家君主,那么他要兼并天下就不难了!   

 

如果历代为政者均能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将其施政之术移风易俗的加以时代内涵,并广开言路,那么就会出现“六义”。即朝野之间会产生六种正义的力量。


六义


夫人臣荫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   

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大臣也。

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君终已无忧,如此者,智臣也。

依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食饮节俭,如此者,贞臣也。   

国家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

丹阳曰  呜呼!直臣、贞臣者,明末鲜有闻;至于圣臣,观于今日,其可得乎?


七不振


礼俗不一,职位不重,小臣谗疾,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   

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大夫争名,庶人争利。此“乖国之风”也。   

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   

以侈为博,以伉为高,以滥为通,遵礼谓之拘,守法谓之固。此“荒国之风”也。   

以苛为察,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   

上下相疏,内外相疑,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   

上不访下,下不谏上,妇言用,私政行。此“亡国之风”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