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学理论观点之四
2022-03-28 19:37:51
四、阴阳整体观
左占国
北京智康国际中医院
2022-3-28
物质世界是结构关系和属性的三维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彼此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以此来认识人体,人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病理上各个部分又相互影响;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也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整体”(何泽民·《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始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气一元论。中医学的整体观是
“元整体观”,而不是
“合整体观”,元整体的本原是混沌一元的整体,由整体产生出部分。“气一元论”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由混沌一元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阴阳生万物。中医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孕育和发展,
“气一元论”贯穿 《黄帝内经》始终。因此,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中
“气”的概念和分类及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观(武峻艳等·《黄帝内经》之“气”与中医学“元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的整体观亦即整体观念,导源于气本归一,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启迪,是对中医理论整体生理观、整体病理观、整体诊疗观、整体防治观和整体养生观的总概括。在中医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中医的整体观念维度,最终达到人与天地气为一元,阴阳二分的理论高度,成为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研究人体复杂巨系统、征服疾病赢得健康长寿等复杂问题和学科发展进步的医学科学内核。在天人合一,三才一体整体观文化的影响下,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出了“人——心理——社会——自然——宇宙”宏观医学模式,成为了中医整体医学思维观念按照中医学科发展规律而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古人通过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建立起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性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气的物质论、阴阳矛盾论、五行关系论的系统阐述,深刻揭示了世界的物质、宇宙、自然、人体、运动、时空、结构、关系、属性与规律,从而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关于联系与发展的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整体观,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化、思维、哲学、科学、人文与医学。其整体思维规律是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的思维过程。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矛盾法则的高度概括;阴阳合二为一曰气,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气化阴阳、阴阳化气、质量互変、对立统一的物质整体。“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前提,但这种统一并不在于存在,而在于物质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医以气一元论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阴阳两分法将世界万物分成两大属性类别进行高层级把握,从人与心理社会自然宇宙等大生态系统切入,用五行将物质世界的所有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并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属性及其联系,用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判定疾病预后和指导组方选药与诊断治疗。中医学中的藏象理论、形神理论、天人相应理论都是整体观的缩影,人体生命是一个缩小的宇宙与社会自然联系密切,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世界的运动发展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一个大至无外的大整体。整体思维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天人合一”思想则是它的根本体现。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倾向把人自然化,而儒家则倾向把自然人格化。《老子》的“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和《易传》的“三才之道”(天、地、人)是整体思维的早期表现[52];现代学者刘大椿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中谈到可持续发展科技解决环境问题时指出:在方法论上,应该从简单走向复杂,扬弃传统科学所遵循的简单性原则和还原论原则。代之以复杂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不仅要研究自然的规律性方面,还要研究自然的非规律性方面——结果的展现;不仅要采取还原性原则,通过认识低层次的来认识高层次的即研究自下而上的因果关系,还要采取整体性原则,通过认识高层次的来认识低层次的,即研究向下的因果关系;不仅要研究某些事物的外在表现,还要研究事物的经验性的方面,如动物的情感、智能等;不仅要研究因果决定论,还要针对具有目的性的存在研究它的因果决定论;不仅要研究具有线性、整形等特征的对象,还要研究具有非线性、分型、馄饨等特征的对象;不仅要研究自然分门别类的规律,还要研究自然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律;不仅要研究天然自然,还要研究人工自然和人工社会以及由这三者组成的大自然系统……。随着科技思维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线性的、还原的、静态的、结构性的和对整体功能作用忽略等低层次科技发展,不仅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人才物力成本大量增加且效率降低,更对整体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视而不见或估计不足。随着量子物理学发展,量子理论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作出了根本性解释,因而被广泛运用于关于宇宙天体的生成和演化研究,从而将宇观、宏观和微观世界统一起来,形成了以量子为基础的对大自然的独特性解读视角。特别是量子“大统一理论”研究,使人们能够从数学和实验的角度证明宇宙物质具有同源性、统一性、整体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和谐性,它反映了人们对宇宙本质的统一性整体性诠释的哲学追求。而中医的气化阴阳,阴阳合气,阴阳互根、互藏等认识和当代量子大统一理论殊途同归。现代科学及其事实越来越证明与传统中医学有更多相通性,特别是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微粒和传统中医学中的气、阴阳等精微物质具有同一性。天人一气,天人同构,反映了天人相应整体观的物质基础。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人、事物、现象及其关系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物质系统的等级越高,其整体层面的独立性和关系属性规律就越是不能用其组成部分和物质构成来说明。这也是阴阳象数思维科学内部深蕴的整体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等原则。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整体观首先是指宇宙自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人和其他的生命、生物与植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整体或某一部分出现异常或受到损害,那么整体以及其他方面也将受到影响,整体秩序则因之破坏;其次是人与七情、社会、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体五脏阴阳之气和自然阴阳之气相通应。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社会进退、公共秩序、道德风尚、文明程度和环境的好坏对人体及其精神心理均产生重要影响;在次,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健康长寿是整体脏腑关系和谐、阴阳平衡、气血调畅、形神统一的结果,同样,疾病亦是整体脏腑关系失和、阴阳失衡、气血失畅和形神失统的局部表现。任何疾病都是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物质能量信息紊乱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及其病理变化亦是通过局部病变表现出来。从根本上来看,人体不是一架构成的机器,而是一个生成的有机体。整体性是生命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整体性疾病,任何局部都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只有在整体中才具有局部的意义”[53]。所以,在疾病治疗时更要站在整体高度,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进行综合思考通过具体症候、类症候、理论证候向阴阳理论证候高度辨识,努力实现整体认知。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特色之一,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正如王世保《驳斥凌锋教授:科学的医学既缺乏治病疗效,也没有人文关怀》一文所言“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整体性,生命的健康也在于其整体性。只有那些从整体性角度去纠正人类生命体的整体性出现异常或者被破坏的医学才能真正地维护生命健康。科学理论内含强大的内向解构力,也就是对认识对象的整体性破坏力,比如将处在与自然保持紧密的整体性联系状态下的人类生命体,异化成为尸体在实验室里进行机械地解构,从器官解构到组织,从组织解构到细胞,再从细胞解构到分子,这些抽象实体越到微观层面整体性联系越差,也就距离生命本质越远。所以科学的这种破坏性认识导致西医始终处在破坏性治疗的原始状态,不仅无法治愈大多数疾病,还成为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来源。”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物质能量信息转化的生理、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这种有别于西医破坏性认识的建设性完整性认识,不仅使中医的诊疗方法具有保持人体完整性功能,就连防治手段之一的中医本草都是药食同源环保节能的。人是自然运动的结果,自然界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就决定了人类本身不可能独立于自然社会的运动发展之外而独善其身,故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社会环境发展密不可分。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生命运动,使得人类在进化中获得了适应装置,在能动地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社会和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保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即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这种机体自身整体适应性、内环境稳态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特点都是阴阳整体观的集中反映。阴阳平衡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将阴阳整体观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预防、养生和治未病等各个方面。阴阳整体观是以阴阳概念为逻辑开端系统探讨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的阴阳时空整体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据此提出了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主客合一、体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药食同源、寓防于治、防治结合、未病先防、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及其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自然医学模式等一系列整体观学术思想用于指导中医学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故中医提出的天人相应、取象比类、司外揣内、审察内外、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平衡阴阳、未病先防等概念方法与技术,均是对阴阳运动整体观在中医理论阐述与临床诊疗中的具体运用。科技创新正在向着系统化整体化发展,而中医药学从创立之初即是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医学问题,其典型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化学药的毒副作用正在突显,中医药因其道法自然、药食同源的优越性,特别是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在当代的集中涌现,必将使中医药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得到充分彰显广泛认同和纵横发展。
阴阳证治学理论观点之四
四、阴阳整体观
左占国
北京智康国际中医院
2022-3-28
物质世界是结构关系和属性的三维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彼此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以此来认识人体,人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病理上各个部分又相互影响;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也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整体”(何泽民·《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始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气一元论。中医学的整体观是 “元整体观”,而不是 “合整体观”,元整体的本原是混沌一元的整体,由整体产生出部分。“气一元论”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由混沌一元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阴阳生万物。中医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孕育和发展, “气一元论”贯穿 《黄帝内经》始终。因此,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中 “气”的概念和分类及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观(武峻艳等·《黄帝内经》之“气”与中医学“元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的整体观亦即整体观念,导源于气本归一,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启迪,是对中医理论整体生理观、整体病理观、整体诊疗观、整体防治观和整体养生观的总概括。在中医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中医的整体观念维度,最终达到人与天地气为一元,阴阳二分的理论高度,成为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研究人体复杂巨系统、征服疾病赢得健康长寿等复杂问题和学科发展进步的医学科学内核。在天人合一,三才一体整体观文化的影响下,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出了“人——心理——社会——自然——宇宙”宏观医学模式,成为了中医整体医学思维观念按照中医学科发展规律而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古人通过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建立起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性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气的物质论、阴阳矛盾论、五行关系论的系统阐述,深刻揭示了世界的物质、宇宙、自然、人体、运动、时空、结构、关系、属性与规律,从而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关于联系与发展的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整体观,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化、思维、哲学、科学、人文与医学。其整体思维规律是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的思维过程。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矛盾法则的高度概括;阴阳合二为一曰气,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气化阴阳、阴阳化气、质量互変、对立统一的物质整体。“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前提,但这种统一并不在于存在,而在于物质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医以气一元论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阴阳两分法将世界万物分成两大属性类别进行高层级把握,从人与心理社会自然宇宙等大生态系统切入,用五行将物质世界的所有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并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属性及其联系,用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判定疾病预后和指导组方选药与诊断治疗。中医学中的藏象理论、形神理论、天人相应理论都是整体观的缩影,人体生命是一个缩小的宇宙与社会自然联系密切,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世界的运动发展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一个大至无外的大整体。整体思维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天人合一”思想则是它的根本体现。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倾向把人自然化,而儒家则倾向把自然人格化。《老子》的“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和《易传》的“三才之道”(天、地、人)是整体思维的早期表现[52];现代学者刘大椿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中谈到可持续发展科技解决环境问题时指出:在方法论上,应该从简单走向复杂,扬弃传统科学所遵循的简单性原则和还原论原则。代之以复杂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不仅要研究自然的规律性方面,还要研究自然的非规律性方面——结果的展现;不仅要采取还原性原则,通过认识低层次的来认识高层次的即研究自下而上的因果关系,还要采取整体性原则,通过认识高层次的来认识低层次的,即研究向下的因果关系;不仅要研究某些事物的外在表现,还要研究事物的经验性的方面,如动物的情感、智能等;不仅要研究因果决定论,还要针对具有目的性的存在研究它的因果决定论;不仅要研究具有线性、整形等特征的对象,还要研究具有非线性、分型、馄饨等特征的对象;不仅要研究自然分门别类的规律,还要研究自然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律;不仅要研究天然自然,还要研究人工自然和人工社会以及由这三者组成的大自然系统……。随着科技思维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线性的、还原的、静态的、结构性的和对整体功能作用忽略等低层次科技发展,不仅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人才物力成本大量增加且效率降低,更对整体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视而不见或估计不足。随着量子物理学发展,量子理论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作出了根本性解释,因而被广泛运用于关于宇宙天体的生成和演化研究,从而将宇观、宏观和微观世界统一起来,形成了以量子为基础的对大自然的独特性解读视角。特别是量子“大统一理论”研究,使人们能够从数学和实验的角度证明宇宙物质具有同源性、统一性、整体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和谐性,它反映了人们对宇宙本质的统一性整体性诠释的哲学追求。而中医的气化阴阳,阴阳合气,阴阳互根、互藏等认识和当代量子大统一理论殊途同归。现代科学及其事实越来越证明与传统中医学有更多相通性,特别是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微粒和传统中医学中的气、阴阳等精微物质具有同一性。天人一气,天人同构,反映了天人相应整体观的物质基础。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人、事物、现象及其关系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物质系统的等级越高,其整体层面的独立性和关系属性规律就越是不能用其组成部分和物质构成来说明。这也是阴阳象数思维科学内部深蕴的整体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等原则。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整体观首先是指宇宙自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人和其他的生命、生物与植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整体或某一部分出现异常或受到损害,那么整体以及其他方面也将受到影响,整体秩序则因之破坏;其次是人与七情、社会、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体五脏阴阳之气和自然阴阳之气相通应。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社会进退、公共秩序、道德风尚、文明程度和环境的好坏对人体及其精神心理均产生重要影响;在次,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健康长寿是整体脏腑关系和谐、阴阳平衡、气血调畅、形神统一的结果,同样,疾病亦是整体脏腑关系失和、阴阳失衡、气血失畅和形神失统的局部表现。任何疾病都是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物质能量信息紊乱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及其病理变化亦是通过局部病变表现出来。从根本上来看,人体不是一架构成的机器,而是一个生成的有机体。整体性是生命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整体性疾病,任何局部都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只有在整体中才具有局部的意义”[53]。所以,在疾病治疗时更要站在整体高度,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进行综合思考通过具体症候、类症候、理论证候向阴阳理论证候高度辨识,努力实现整体认知。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特色之一,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正如王世保《驳斥凌锋教授:科学的医学既缺乏治病疗效,也没有人文关怀》一文所言“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整体性,生命的健康也在于其整体性。只有那些从整体性角度去纠正人类生命体的整体性出现异常或者被破坏的医学才能真正地维护生命健康。科学理论内含强大的内向解构力,也就是对认识对象的整体性破坏力,比如将处在与自然保持紧密的整体性联系状态下的人类生命体,异化成为尸体在实验室里进行机械地解构,从器官解构到组织,从组织解构到细胞,再从细胞解构到分子,这些抽象实体越到微观层面整体性联系越差,也就距离生命本质越远。所以科学的这种破坏性认识导致西医始终处在破坏性治疗的原始状态,不仅无法治愈大多数疾病,还成为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来源。”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物质能量信息转化的生理、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这种有别于西医破坏性认识的建设性完整性认识,不仅使中医的诊疗方法具有保持人体完整性功能,就连防治手段之一的中医本草都是药食同源环保节能的。人是自然运动的结果,自然界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就决定了人类本身不可能独立于自然社会的运动发展之外而独善其身,故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社会环境发展密不可分。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生命运动,使得人类在进化中获得了适应装置,在能动地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社会和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保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即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这种机体自身整体适应性、内环境稳态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特点都是阴阳整体观的集中反映。阴阳平衡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将阴阳整体观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预防、养生和治未病等各个方面。阴阳整体观是以阴阳概念为逻辑开端系统探讨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的阴阳时空整体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据此提出了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主客合一、体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药食同源、寓防于治、防治结合、未病先防、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及其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自然医学模式等一系列整体观学术思想用于指导中医学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故中医提出的天人相应、取象比类、司外揣内、审察内外、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平衡阴阳、未病先防等概念方法与技术,均是对阴阳运动整体观在中医理论阐述与临床诊疗中的具体运用。科技创新正在向着系统化整体化发展,而中医药学从创立之初即是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医学问题,其典型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化学药的毒副作用正在突显,中医药因其道法自然、药食同源的优越性,特别是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在当代的集中涌现,必将使中医药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得到充分彰显广泛认同和纵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