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学》概念体系诠释

标签:
《阴阳证治学》阴阳证治学概念体系诠保健养生治未病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指导理论 |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4/9/1
阴阳证治学是防治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是以对现实的否定评价为先决条件的,当现实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要对现实进行批判,就有理想世界的追求,就要进行创新。因为人对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差异比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内在的自觉行为。在进化中人类为了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彰显其人的主体本质力量,创新出许许多多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从刀耕火种到当今现代科技文明,从烽火狼烟到现代通讯技术,正是人类的创新创造了人类的美好现在与未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存在。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影响中形成的一种天然的禀赋[69]。在外感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过去,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清《温病学》的相继问世成为了防治外感病的理论经典;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内伤病的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属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多种功能障碍和多维治疗靶标,故与外感病的病因病机截然不同,不仅临床防治乏术,更是理论空白,内伤类复杂性疾病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现时代重要民生问题。在内伤病集中涌现的今天,由于病因病机及其传变途径与外感病截然不同,医学主体如果仍然用外感病防治思维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抗御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显然不符合中医药学自身运动规律,不仅因为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事倍功半,更主要的是浪费了人力物力与财力却得不到主客双方想要的结果,而只有进行着低效率运转甚至是无效医疗。对此,往圣先贤亦不约而同的发出了“古方新病不相能”的敬意的质疑与呐喊,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创立全新的符合内伤病自身运动规律及其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的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面对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和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医学主题转换,根据内伤病运动规律和病因病机特点所创立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研究填补了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理论空白,发展和完善了关于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防治的中医药理论与辩证体系。下面根据阴阳证治学概念体系内容1“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学术概念、2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3整合调节---阴阳承制调平”、4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属性病机、5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辩证思维模型研究、6属性方药---治调防养、7全息疗法——内服外贴、8阴阳证治---调和治平、9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等方面对阴阳证治学学术概念进行系统诠释。
第一节
在阴阳证治理论研究中系统提出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概念体系及其属性方药。“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是阴阳证治学九大概念体系之一并放在首位进行阐述。
一、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
自然界 |
阴阳五行 |
人 |
|
|||||||||||||||||
五方 |
五 时 |
五 味 |
五气 |
五化 |
五音 |
五行 |
阴 阳 |
五腑 |
五脏 |
五体 |
五官 |
五华 |
五色 |
五声 |
五志 |
变动 |
|
|||
东 |
春 |
酸 |
风 |
生 |
角 |
木 |
少阳 |
胆 |
肝 |
筋 |
目 |
爪 |
青 |
呼 |
怒 |
握 |
|
|||
南 |
夏 |
苦 |
署 |
长 |
徵 |
火 |
太阳 |
小肠 |
心 |
脉 |
舌 |
面 |
赤 |
笑 |
喜 |
忧 |
|
|||
中 |
长夏 |
甘 |
湿 |
化 |
宫 |
土 |
至阴 |
胃 |
脾 |
肉 |
口 |
唇 |
黄 |
歌 |
思 |
哕 |
|
|||
西 |
秋 |
辛 |
燥 |
收 |
商 |
金 |
少阴 |
大肠 |
肺 |
皮毛 |
鼻 |
毛 |
白 |
哭 |
悲 |
咳 |
|
|||
北 |
冬 |
咸 |
寒 |
藏 |
羽 |
水 |
太阴 |
膀胱 |
肾 |
骨髓 |
耳 |
发 |
黑 |
呻 |
恐 |
栗 |
|
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的系统整体思维结构
每一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理论更是如此。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如果说阴阳证治学中提出的科学假说和“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是形式,那么“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全息生命功能律动体”、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阴阳失衡---自身损伤”、“阴阳证治---调和治平”、“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等概念体系就是内容。正如上面理论框架所述,“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探讨的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相统一的问题,既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四时五脏,是对“四时五脏阴阳”的概称,“四时五脏阴阳”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整体观理论框架;生命功能律动体,是根据中医学象思维科学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中医认为,生命功能的有节律运动是阴阳气化物质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生命存在的本质前提,阴阳离决,生命乃绝。生命功能律动是一种有序的规律的整体的并和宇宙自然社会息息相关的周期性节律运动,可分有时节律、日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年节律及其生命周期节律等。这些节律是客观规律,需要人们去遵循,随着节律变化调阴阳而适寒暑,随人的年龄、地域及四时调整行为,最终实现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所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时间节律使人体生命有了生长壮老已的时段划分;四时之化,人得以生长化收藏;生理运动节律让生命功能活动稳定在一定范围并为按照运动规律养生长寿治未病提供理论依据;病理变化节律给了我们认识探索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利用规律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了方法。正是因为阴阳证治学对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运动规律的系统揭示和哲学思考,对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科学防治和对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系统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指导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全息实象诊疗、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创制、养生长寿治未病理论原则和优生优育科学方法的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学术概念,用于内伤病理论与临床研究,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是象思维体系下按照中医理论内涵和时间医学思维引领而产生的学术概念。是中医整体观念、审察内外、治病求因、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药食同源科研路径和临床诊疗活动应该遵循的时间概念下的整体辩证思维理论原则,是在传承发展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概念,对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阴阳理论证候辨识和确立养生长寿治未病理论原则具有重要启导作用。
第二节
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是阴阳证治学九大概念体系之一并放在第二节进行阐述。阴阳是中医学认识的逻辑开端;“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和善等思想观念,体现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等精神思想之中;“合”指结合、融合、合作、统一。和合连起来讲,旨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运动、差异与属性关系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生”指生数、诞生、滋生、生长、生命。中医大家陆广莘将其归结中医药学的学术思想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命”泛指生命、健康、长寿及正常生理功能;失和既失衡之意,标志着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被打破;“病”泛指病理状态、所有疾病及其病理夭亡。中医认为“阴平阳秘”是人体健康的最佳状态。生理功能状态的保持是阴阳平衡运动的结果,而一切病理状态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是阴阳失衡运动的表现,在阴阳证治理论研究中将其提炼概括为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概念进行阐述。
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学科概念的提出是对阴阳证治学科学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展开阐述,是对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运动变化发展与转归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只有科学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规律,才能把握规律,获得真知,发展科学真理。在多年的复杂性内伤病研究中,面对一体多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多维治疗靶标的内伤类疾病来说,系统揭示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运动规律、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共性发病规律、属性方药病治异同共性防治规律和养生长寿治未病共性规律是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而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学科概念是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共性发病学规律、共性病因病机学规律、共性转归预测规律、共性防治规律与共性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由此提出了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总规律和内伤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是“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的科学命题,以便于对阴阳证治学创新学术体系在内伤病理论与临床研究中进行广泛求证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J]·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15页。
[5]、张颖清·全息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