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学》节选----左占国著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4/10/12
本章节是在上一章的第五节“阴阳---体病因机证脉治药”辩证思维模型阐述的基础上,对阴阳---体病因机证脉治药相关内容的展开阐述。中医认为,人体自身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即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阴阳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异常、疾病甚至夭亡。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就是病机;致病因素多种多样,《内经》将其归结为阴阳两类,《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由于病因不同发病机理也不一样,所以导致人体病理损伤的疾病表现、病性、病位、症状、证候也不一样,正是由于病因有外感、内伤、它犯等不同,故临床表现出各自截然不同的病理特征与特点。中医诊断学的任务就是掌握不同病因病机规律,通过临床辨证来推断所犯何逆,分而治之。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病因主要包括体质因素、疾病因素、生活因素、情志因素、社会因素等内在因素;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一般性、普遍性和共性病机规律是阴阳失衡---自身损伤,只有科学揭示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病因病机的个性与共性规律,才能有效进行防治。下面从1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病因辩证、2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病机辩证、3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病理特征、4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属性病机特点四方面系统阐述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病因病机辩证思维方法。
第一节 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病因
病因,就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系统探讨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病因,旨在正确认识导致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的原因及其致病规律,以见病知源、审症求因、辨因论治。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病因主要包括体质因素、疾病因素、生活因素、情志因素、社会因素等内在自身因素等。
一、体质因素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民族素质不仅是以知识为标志,更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综合体现,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为家庭带来更多欢乐。体质是健康的基础,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才是完美的健康状态。体质学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由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系统阐述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体质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理病理学概念,《内经》是体质一词之源,常用“阴阳、形、质、素、态”表述体质之意。如《灵枢·五变第四十六》曰:“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其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断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明·张景岳称之为“禀赋”;清·《通俗伤寒论》用“体质”一词进行了清晰表述。“体”,指身体,“质”为性质、本质。所谓体质,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体质分九种,在《中医体质学》中王琦教授根据“体制过程论、身心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的体质形成原理提出了“体质为本,形神构成,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映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且体病相关、体寿相关。体质体现了中医形神一体观内涵,故根据体质形成的原理特征及其特点所创立的“三辨理论”既辨体、辩病、辩证诊疗模式为阴阳证治学“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内伤病辩证体系的体质辩证提供了理论根据(详见第六章第五节)。体病相关,体质决定个体对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及其发病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偏颇体质是引起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性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内在根据。
二、疾病因素 体病相关并互为前提,后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体质因素是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内在发病根据,而素常相关疾病未能及时治愈形成慢性病后对机体产生持续性损害,日久伤阴耗阳,最终导致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成为了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重要继发因素。比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衰事件链、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癌事件链、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并发症事件链、颈原性脑供血不足---脑萎缩---脑痴呆事件链、代谢综合征引发相关疾病事件链等都是初发性疾病未能在疗程内治愈而从单病因致病、单系统发病、单病位损伤、单靶点治疗向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多靶点治疗发展。甚至导致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综合紊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失稳或形态结构功能整体损伤,所以说,初发疾病未愈亦是导致相关事件链既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性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主要因素和外在条件。
三、生活因素 生活因素可分为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出行方式改变和饮食习惯改变几大类,包括房室失度、饮食失宜、劳逸失常、作息失序等内容。
1、生产、生活、出行与饮食方式改变 由于社会进步科技信息与生产力发展,人类从过去的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正在向轻体力和脑力层次发展,工业化文明和信息化发展正在改变着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方式,以车代步的便利出行,鱼肉等美食正在取代餐桌上的粗茶淡饭。综上几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成为代谢综合征、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和富贵病等内伤类疾病的发病因素。
2、房室失度 是指性生活不节、过度、早婚或产育过多等导致的耗精伤肾真阴元阳俱亏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心悸盗汗,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经少经闭;或手足清冷,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孕,带下清稀量多,月经不调。肾藏精,主生殖,内寓真阴真阳。房劳过度,损精伤阴耗阳,导致阴阳失衡---自身损伤而引发相关内伤类疾病。
3、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既过饥或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和饮食改变等
4、劳逸失常 过逸和过劳均可致病。《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力劳心与劳神均可伤气,损伤心脾肾的功能;过逸如久卧、久坐亦可伤气。正气损伤,防御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健康。
5、作息失序 人是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生理活动与时、日、月、年及其生命周期运动节律相吻合, 西医则用生物钟概念进行表述。按照生物节律有序安排作息时间是赢得健康长寿的保证。正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於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 逆於声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四、情志因素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为五脏之神气,是人体脏腑的内在精神活动,故称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不会致病;相反,由于家庭、邻里、单位、社会等不和谐因素引起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而导致气血痰瘀互结,脏腑失和、经络失通、阴阳失衡可引发心理、心身及其精神情志等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性内伤类疾病。
五、社会因素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疾病谱的变化跟时代、制度、政治与生态等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过去贫穷和战乱的荒蛮时代外感类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相关疾病流行;由于近代工业化革命使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社会经济发展使物质空前丰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出行方式,至使内伤类疾病及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集中涌现;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和气候的改变均对生物进化和人类生存与健康产生影响。人是具有物质属性的精神本体,具有区别于普通生物的情感、思维、理智、思想、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等特征。人类需求就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管理,都应该努力保障和尊重人类的基本需求。所以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社会管理中,依法理顺两大社会矛盾体内的结构、秩序、关系和效率,以人为本努力体现社会制度的公平与正义,对平衡人的心理精神情志和维护健康均具有重要医学意义。当政治气候昌明健康、风清气正的时候,就会激发人的正念、正气和正能量可有效提高社会群体的抗压与抗病能力;当政治气候沉迷腐朽显失公平的时候,就会压抑人的正念、正气和正能量的发挥从而降低社会群体的抗压与抗病能力。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心身医学”,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社会心理因素是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能导致人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工作及生活环境等。社会因素作为应激源,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及行为的改变。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对人体产生应激,如果应激状态强烈而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精神、躯体与心身疾病。
参考文献
[1]、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http://s16/mw690/003ww6iHzy6ZEcPak0v4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