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一百八十二:《创设情景耳提面命》

分类: 幼教杂说 |
《创设情景 耳提面命》
我《遇物则诲 伺机施教》一文中,“遇物则诲”一词中的“物”字,含义是“事物”或“环境”,实际上指的就是“教育情境”。
就是说,平时“遇到”一个“现成”的教育情境,家长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敏感和机智,不要轻易放过,结合当时的情况,充分挖掘、利用、发挥现实情境的教育因素,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年唐太宗就是这样教育太子的。
如果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某种教育,眼前没有出现自己想要的那种教育情境,家长也可以人为地“创设”教育情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他在教育他的子女的时候,就曾经在家里特意创造过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教育情景”。虽然是教育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但也可供婴幼儿家长们参考。
黄先生认为这不是鸡毛蒜皮、无足轻重的小事,关系到他们将来有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他们认识并承认自己的不足。经过认真地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孩子们自己看看究竟有没有劳动的意识和责任心。
一只鸡毛掸子
他指着那鸡毛掸子,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说:
“你们几个‘死囚’,真没有规矩。看到地上有东西,却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一点儿眼力劲也没有,太不像话了。本来是举手之劳,却没有一个人肯伸把手。我过去说你们,你们还都不服气。怎么样?你们看看,倒是你们是‘恩娘’,给你们做出了榜样,你们得好好反思一下!”
父亲的几句话,说得孩子们都低下了头。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们不能不承认自己的缺点。这件事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很大,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事过好多好多年,他
的儿女们还都没有忘记父亲那次对他们的耳提面命。
情景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艺术
黄炎培先生的“情境教育”可以说是经典性的。
所谓“情境教育”是指为了对孩子进行某方面内容的教育,教育者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教育的内容,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耳提面命”一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所谓“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恳切地教育。
黄先生认为孩子们眼里没活儿,缺乏劳动意识,对家庭和家庭成员缺少责任感,这不是小事,关系到将来有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大问题。因此,黄先生决定,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于是,便设计了这个“一只鸡毛掸子”的场景。
创设、并利用特定的教育情境进行教育,这是一种教育艺术,有效地避免了空口说教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情境教育”不仅可以在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中使用,在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中以及情感教育中,也同样可以使用。
历史上许多的教育家在儿童教育中都曾使用过这种教育方法。
比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就记载了“情境教育”的实例:小孩子爱弥儿不会辨别方向,教师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由他自己辨别方向。一直到中午,爱弥儿还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又累又饿。正在他着急、恐慌时,老师对他说:“中午时分,太阳在南边,树影一定朝北,应根据树影辨别方向,寻找回家的路。”经老师这样一点拨,爱弥儿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这是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指导学生解决辨别方向的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自然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他还特意给学生编写了《大自然的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经常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叫做“产婆术”。就是让学生主动思索,探究并获得问题的解决。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
情境教育是从游戏中引申出来的,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角色扮演、行为实践、语言描绘和榜样的作用,激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主动思索,从而发挥潜移默化的暗示和诱导作用。不仅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教育年龄大的孩子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