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论说”之四十五:《重视家风建设的育人意义》

(2025-02-01 04:51:17)
分类: 家教论说

“家教论说”之四十五:《重视家风建设的育人意义》


2018年《学前教育》杂志全年连载

《赵忠心教授谈家风》系列

 第七期


《重视家风建设的育人意义》

赵忠心

 

说到家庭教育,很多年轻父母只是搜罗、收集、学习具体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只重视对孩子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或措施;而不重视无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就是说,不重视优良家风的培养和建设。

这充分表明,很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表面的,片面的。

其实,我们成年人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父辈究竟给我们后人说过什么话,记得住的并不多;可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长期生活的那个家庭特有的印记或痕迹,诸如,行动坐卧、言谈举止、性格气质、为人处世等等,终生都不会消失。

这说明,无意识的“润物细无声”的家风的影响,比家长具体的教育活动或措施给儿女的影响,更为深刻、牢固而持久。

因此,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首先认识树立良好家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物。培养、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而是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性格、气质完善,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单靠几个教育“技术”、“技能”、“技巧”或“绝招”,零打碎敲是不成的。

孩子不是家长手中的“玩偶”,不是可以任意雕塑的“物件”。对活生生的人进行培养教育,最有效的是家风的熏陶。

2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孩子做人。

家庭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不是只教孩子一些“手艺”。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或施教的重点是,塑造孩子的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就是教孩子做人。单靠一些教育活动是不成的,必须依靠良好家风长时间的熏陶、浸渍,才能渗透到“骨髓”。这就需要把家风建设放置首位。

3、家庭教育是奠基工程。

当今是开放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并存,社会环境复杂。孩子生存环境中变数越来越多,而且难以预测和控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三种教育。这三种教育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座“综合加工厂”的三道“加工工序”。家庭教育则是第一道“工序”。作为第一道“工序”,是给孩子“打底色”的,至关重要。

“底色”打得正,以后就遇到不良的影响也不会出格;而“底色”打得不正,以后想再更改是很难的。

4、家庭教育是个“互动”的过程。

人是高等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随心所欲的管理、培养、教育、塑造,而是在跟家长积极地互动过程中成长发展的。

所谓“主观能动性”,是说孩子对家长的培养、教育是有选择的。家长有的教育是接受的,有的会拒绝的。

所谓“互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指望依靠家长的“权威”、“权势”,或制定的“家规”对孩子实施单向的、强制性的管束是不成的。必须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保证家长和孩子的互动顺利进行。使孩子在跟家长的互动过程中成长发展。这就需要首先建设良好的家风。

5、培养教育孩子是个漫长的过程。

培养、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最终目的的。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熏陶、浸渍的过程,是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实现的。

家庭教育主要任务是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即培养孩子的正确的价值取向,高雅的审美取向,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道德品质,这不能指望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家风是不可能的。

而家风对人的影响是终生起作用的。建设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培养、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

(2018年4月21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