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话讲座”之十一:《在新东方第四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致开幕词》

(2024-12-12 06:44:12)
分类: 讲话讲座
按语

        由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至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以“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作为主题,来自海内外和全国1000多名教育专家、学者、知名中小学校长、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代表参与了论坛活动。
       受新东方之邀,我在开幕式上致辞。

 “讲话讲座”之十一:《在新东方第四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致开幕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新东方第四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致开幕词》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赵忠心

2011年11月5日。北京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天,大家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齐集在这里,共同探讨这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家利益的家庭教育问题。我欣喜地看到,这么多的有识之士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祝贺这次高峰论坛胜利召开,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新东方并不是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推广普及的社会机构。近些年来,他们连续召开了四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使新东方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遐迩闻名,受到了社会广泛地关注和赞誉。我感谢新东方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也祝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今天,说起家庭教育,人民都耳熟能详。在三十年前,我决定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时候,家庭教育还名不见经传,这个学术领域还无人问津。我孤身一人贸然闯入这块“处女地”,是典型的“一意孤行”,被称为“孤独的拓荒者”。

        今天,有这么多的热心人士关注家庭教育,形成了气候。我们应当感谢社会,感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没有全社会对家庭教育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没有家庭教育实践的极大丰富,没有对理论支持的热切需求,就没有这么多人的投入,也就没有可能召开今天这样的专门论坛。
        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是盲目的。家庭教育实践也需要理论指导。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的前人在实践中创造、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历史文化传统,早已蜚声海内外。我已经出版了十来本家庭教育思想史的著作,系统介绍这方面的东西,有的书传到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和东方文化圈一些东南亚国家。

       我始终认为,经验是有价值的,因为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任何的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没有揭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只有规律具有普遍性,才没有局限性,才能反复起作用。

        鲁迅先生说:“倘有人做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研究过去人们教育子女的历史经验,把经验升华为理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教育文化传统,“古为今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文化传到中国。发达国家又称“已发展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和文化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我个人理解,发达国家就是市场经济社会发达,他们捷足先登,比我们国家先走了一步。这些国家的家庭教育文化值得学习、借鉴,我们要虚心学习,理直气壮地大胆借鉴。但不要不能生吞活剥,盲目照搬,要认真咀嚼、消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会引起“消化不良”,于事无补。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外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加甄别、选择,生搬硬套,会“水土不服”。对于外国先进的家庭教育文化,我们也要认真研究,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需要,有所选择、取舍,并努力使之本土化,融入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非常深刻而急剧的社会变革。任何的社会变革,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当人们已经习惯了的传统的社会生活,被人们不太熟悉的社会生活所取代的时侯,人们总会感到很不适应。从不适应到适应,总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人们来说,是很艰难的。对有的人来说,甚至是很痛苦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是“物换星移”,“日新月异”,“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过去那样的孩子,现在的家长也不是过去那样的家长。社会的开放,人们所面临的生存、生活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面对层出不穷的家庭教育新情况和新问题,诸如社会高度信息化的问题,社会环境复杂的问题,社会竞争残酷的问题,多元化价值取向并存的问题,孩子升学就业的问题,等等,许多家长都感到困惑,有压力,甚至感到痛苦。我们有责任为家长解惑答疑,帮助家长增强培养教育子女的信心。因此,必须探索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发展的规律。
       家庭教育科学分为“理论家庭教育学”和“应用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这些年来,应用研究还是做了一些,但还不够。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基础还很薄弱,距离实践的需求还差得很远,远远满足不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究其原因,许多人认为家庭教育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小事一桩,是“小儿科”,大人对付小孩子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遇到小孩子的问题,能随机应变就行,有几个“绝招儿”、“秘诀”就可以对付;遇到抵抗,利用家长的威严,吹胡子瞪眼这么一打压就能搞定。

        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持,社会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四处泛滥,有的地区甚至泛滥成灾,诸如“早期教育决定论”,“赏识万能论”,什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主张见了孩子就夸张地夸奖、吹捧说“你真棒!”“你真行!”“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只要这样做,孩子就教育好了,就成材了,就搞定了,一不留神就进“哈佛”“牛津”了。把家长的思想都给搞乱了。
        也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之所以的出这样的结论,是缺乏理论研究的实践。就像站在海岸上,硬说这海水没有多深一样,亲自跳到海里一扑腾,那结论就大不一样了。事实上,家庭教育理论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特别是家庭教育深层次文化的研究,大有可为。
        还有人认为,从事理论研究,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指导家庭教育,就像是人渴了立即送上一杯水。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要“开源”,开发水源,只有有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我们的指导工作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可持续发展,才会主动,才不会是“马后炮”。
       说起来,虽然谁都不否认家庭教育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要被认同为“教育”,承认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气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要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迎来成功的一天。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推广普及队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研究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距离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还有不小的距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家庭教育的领导体制合理,不顺畅所致。
        令人振奋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近来,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和教育部的领导对家庭教育工作做出新的指示。
       不久前,分管教育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做批示,她说:“家长也需要培训。应引导他们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都是不可或缺的。”
       就在上月的18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对教育部课题组报送的一份《关于我国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的报告》做了重要批示。

       批示说:“家庭教育是六中全会特别提到的一个方面,如何统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是我们应当并需要采取一些切实措施的重要课题。调研报告中的意见、建议值得重视,国外经验值得借鉴。他要求刘利民副部长和基础教育一司、二司借这次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契机,把这个问题很好地梳理、深入研究一下。“
        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袁贵仁部长的重要批示,充分表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工作将要成为”政府行为“,预示我们的家庭教育事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我们家庭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我们要好好学习、贯彻,把家庭教育研究和推广普及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们来说,就像是一座“综合加工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像是三道“工序”,缺一不可。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培养造就出人格完善、高素质的人才来。

       特别是家庭教育,作为“人之初”的教育,是第一道工序,是在为孩子们“打底色”,会在孩子们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古人说:“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努力工作,引导家长谨慎地、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打底色,打好底色,把底色打正。
       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