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百五十六:《“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2024-09-08 06:28:24)分类: 随笔 |
随笔之二百五十六: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赵忠心
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要获得品德、学业的长进,必须向老师学习。
常言说:尊其师则信其道。这是说,学生对老师尊重,才能尊重老师所传授的学问,恭恭谨谨地跟着老师学习。
家长作为孩子的长辈,是不是尊重教师,直接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影响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家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历史上的儒家,曾经把教师的地位提得相当高,甚至把“师”与“君”相提并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在跟齐宣王对话时,就曾引用《尚书》中“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说法,将“君”、“师”并列起来。
随后,思想家荀况进一步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
这个“恶”字,就是“怎么能”、“怎么会”的意思。
这意思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本原,先祖是宗族种类的本原,君主与业师是国家治理、安定的本原。没有天地怎么会有生命?没有先祖有怎么能有后代?无君主和业师,国家怎能得到治理?
从此以后,读书人家就把“天、地、君、亲、师”刻写在牌位上,摆在厅堂里供奉起来。
中国古代这种尊师重教的思想一直被延续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
古圣先贤是怎样尊师的呢?
就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侯,天子就不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们,而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示恩,或乞言以敦教。”
就是说,大臣当了老师以后,就连天子也要放下架子,降低身份屈就,顶礼膜拜,向老师请教。
就是对自己孩子的老师,古代的皇帝也是非常敬重的。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特意准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前去迎接老师。
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
“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儿放松。”
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像这样尊重、支持老师的教育工作,老师在学生中的威望肯定是高的,老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教育、教学效果肯定是好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做父母的,也同样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孩子的老师的问题。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进行培养教育,老师要切实负起教育的责任。
但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完全推给老师,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不闻不问,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是不对的。
也有的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有看法、有意见,不是通过正当渠道向学校领导反映,而是直接责问,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训斥老师,那更是错误的。
有极个别的家长,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惜以毁坏家长个人的形象和整个家庭的名声为代价,闯入学校或幼儿园,谩骂、殴打、伤害老师,打乱整个学校或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这极个别家长,被人们称之为“校闹”。
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对待教师的态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对教师的态度,反映一个人是文化素养。
家长要自己的孩子尊重老师,家长必须以身作则,首先尊重老师。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若对老师不尊重,怎么能使孩子尊重老师呢?
家长尊重老师,和老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齐心协力,家庭和学校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其教育效果就是“一加一大于二”。
而如果家长不尊重老师,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牛蹄子分两瓣”,其结果恐怕是“一加一小于二”,甚至是教育作用相互抵消,最终是“一加一等于零”。
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
家长希望孩子为学有所收获,就要教育孩子尊师。而要孩子尊师,家长首先要身先士卒,给孩子做出榜样。
荀子说:“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形成尊师重道的优良社会风气。
(2024年9月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