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杂说”之一百三十八:《一种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

(2024-07-02 10:22:28)
分类: 家教杂说

 

《一种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

  (“家长打孩子”系列之七) 

赵忠心


 令人奇怪的是,有些极力反对“家长打孩子”的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往往自相矛盾,出尔反尔。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公开指出,鞭挞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

 他说:鞭挞“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鞭笞是惩罚儿童的方法中最坏的一个,所以也是最后的一个。”他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家长鞭挞孩子。

 可就在同一本著作里,他又公开主张对于犯有“顽梗”或“反抗”过失的儿童,必须给予鞭挞,而且,要打就打个彻底,“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是一贯反对家庭教育中使用体罚的方式。在《父母必读》一书中,他旗帜鲜明地公开声明说:

 “我是体罚的反对者,很早就是反对者。一般说来,体罚的方法我是不能容许的。我没有见过一个家庭施行体罚会有好处的。”

 马卡连柯自己一生膝下没有孩子,他肯定没有打“自己”的孩子的机会和行为。

 然而,他在自己创办的“高尔基工学团”(即工读学校),却亲自动手打过一个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而且,他还说是“一拳把那个孩子给打好的”。那个被他亲手殴打的学生,后来的确变好了。

 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说:

 “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萎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他决不会跳跃。”

 可据夫人许广平先生回忆说:“鲁迅反对小学教师的鞭打儿童,但有时对海婴(鲁迅先生的儿子)也会加以体罚,那是遇到他太执拗顽皮,说不清的时侯。但直至他死,也不过寥寥可数的不多几次。”

  这类自相矛盾、出尔反尔的现象,让人感到很是奇怪。

  我以为只能这样理解:原则上不同意家长“打孩子”。但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是可以“打”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轻易不要使用这种管教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