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四十二:《玩手机》

分类: 随笔 |
我的《家庭教育学》一著作,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1994年初版,2001年出版第二版,这是2017年出版的第三版。至今,已印刷二十多次。是同类教材中发行量最大的,是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绝无仅有的“长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一号楼。邮政编码:100081
=================================================
随笔之一百四十二:
赵忠心
一
我从来没有买过手机。我使用的手机,一般都是儿女们淘汰下来的。也有儿女给我买的,但功能都是很简单,功能太复杂了,我不会用,也是浪费。在这方面,我不是很讲究。
有了手机,我从不粘手机。手机,对我来说,也就是一个你来我往的通讯工具,是为我服务的。我不能成为手机的奴隶。
生活中有手机,还是很方便的,可以随时随地跟外界保持联系。不过,手机也是挺烦人的。我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心如止水,没有什么分外的欲望。一会儿一个电话,常常打乱我平静的心境,搅得人心烦意乱的。
为避免电话裹乱,一般情况,我出门办事或去公园锻炼身体,从来是不随身携带手机的。
在家的时候,午睡时或写东西时,我都是关掉手机,拒绝与外界的联系。我得养精蓄锐,保证我的休息不被侵犯;保证我写东西时能够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不被打乱我的思绪,我得干活儿呀。
我不玩微信。曾有多少人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微信群,可以随时随地跟很多人保持联系,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动态和心态。
我都婉言谢绝这些盛情邀请。我觉得,一是,玩微信没有什么意思,时时刻刻你来我往,没有什么必要,我也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供我消耗。二是,我得与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成为“信息的奴隶”,失去自我。
我的学生们非要我加入他们微信群不可。盛情难却,我就让师母加入学生的微信群。学生群很大,有研究生,有本科生,进修生,访问学者,也有我几十年前在附中工作时的老中学生。学生有什么需要我知道的信息,师母看到后会转达给我。不需要我知道的,师母掌握就可以了,不用告诉我,免得我分心。让学生们的师母充当我“女秘”的角色。
在时间和精力上,我一向是很吝啬的,没常人那么慷慨,奢侈。舍不得把大把大把的珍贵的精力和贵重的光阴,耗费在微信上头。那纯粹是一种浪费,没有什么价值。
人世间,最大的浪费,不是物质财富的浪费。物质财富就是浪费了,还可以通过劳动重新创造,获得,能够挽回损失。
人世间,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浪费了,无法找补回来。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十分珍贵的东西,不能任意挥霍浪费。浪费了,无论如何也找补不回来。这个俗语,我理解就是这个意思。
《论语》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啊!
消磨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消磨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白白地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等到老了的时候,回首往事,这辈子做出了什么事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到那个时候,你一定会很孤独。很寂寞。很后悔。能把肠子都悔青了。
但悔之晚矣!再后悔,也于事无补。
二
我也从不玩游戏。没兴趣,也不会玩。我连下象棋、打扑克、打麻将都不会。
我记得有人说过,玩具是孩子们的天使,游戏是孩子们的工作。古今中外,人们都只是把游戏和小孩子们联系在一起的。
没想到,现如今,大人们也“玩兴大发”,乐此不疲。游戏也成了大人们的“天使”,大人们的“工作”,自娱自乐、消愁解闷、排解寂寞的手段。通过玩游戏,自己逗自己乐。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人们一下子也都变成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了,跟小孩子一样天天沉浸在“童话世界”之中。纯粹是“装嫩”。是“童心未泯”,还是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内心空虚?不得而知。
要说看新闻。我也是天天坚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通过看新闻,使自己了解现实,展望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信心和向往。或者是消遣消遣,解解闷儿,开开眼界,也未可厚非。
问题是,大千世界,光怪陆离,无奇不有。信息化的社会,获得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简便,信息量越来越大,新鲜的,离奇的,怪异的,有趣的,逗乐的,解闷儿的,五花八门,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涌来,使人们应接不暇。
不可否认的是,手机、网络上传播的新闻,有很多是很无聊的,没有丝毫价值的。比如说,谁和谁约会了,谁谁恋爱了,结婚了,离婚了,要生孩子了,出轨了,嫖娼了,吸毒了,发财了,破产了,进大狱了,胖了,瘦了,黑了,白了,腿长了,腰粗了,腰细了,谁穿了一双什么鞋,谁穿了一件什么样的时装……手机、网络上传播的这些信息、人物、故事,百分之九十九跟我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八竿子都打不着。
然而,很多人对此类信息却是乐此不疲,兴致盎然。
要是深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就没有工夫读书、看报、思考问题了,也就没工夫跟自己关系密切的身边的人沟通、交流了,什么正事儿也都做不成了。
现代社会,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受环境的刺激,人们都心浮气躁,浮躁成为常态,变得心境不能清静了。一清静下来,就觉得很无聊,寂寞难耐。这是没有理想、追求、抱负,吃饱混天黑的人生心态。
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浮躁的心态,一些商业性的媒体故意制造“挡不住的诱惑”,诸如“标题党”、“狗仔队”,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勾引无所事事的人们上钩。致使人们欲罢不能,欲罢不忍,无法从中摆脱出来。
被眼花缭乱、乌七八糟的所谓“新闻”所牵制,每天的生活倒是过得很“充实”,日子过得蛮“有滋有味”不寂寞。但我很担心,中国的年轻一代,将成为不会思考问题的一代。也许,我这是杞人忧天。但愿如此。
要说跟亲朋好友沟通、交流。就是朋友,也用不着像恋人那样腻磨,“一刻不见如隔三秋兮”。就像“朋”这个字的结构那样,一个月两个月联系一次,也不算少。
就是亲戚,也是有时有会儿的“常来常往”,没有必要“无时无刻”地那样难舍难分。随时随地地要知道对方此时此刻在做什么,想什么,乐什么,愁什么,烦什么,有那个必要吗?有那些闲工夫,还不如先关心关心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安排妥当、舒适。
玩手机游戏、看新闻、与亲朋交际,致使人们会让很少有抬头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词汇:“低头族”。“低头族”没有心思关注一下自我,审视一下自我,思考一下自我,这就等于完全“失去了自我”。
就是说,很多人都患了“手机依赖症”,离不开手机了。老婆、丈夫、孩子、老人,可以冷落,可以离开,就是不能冷落手机,离开手机。手机成了一些人身上不可或缺的“器官”。手机不在手里,就六神无主,心里空空荡荡地没着没落。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主宰自己的追求、目标,完全受环境的支配、左右。
这是现代社会相当普遍的一种病态。
三
凡是“低头族”,有一个奇怪的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重视友情,忽略亲情”。
特别乐意跟不在身边的人沟通、交流,嘘寒问暖,说起话来,没完没了;聊天时间再长,“酒逢知己千杯少”,也还是意犹未尽。
而对身边的亲人,孩子,老人,丈夫,妻子,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无话可说,如同陌路。
对朋友是认真的,真诚的,生怕慢待了朋友;而对身边的丈夫或妻子,对老人,对孩子,则是糊弄的,应付的,从不怕慢待了他们。
一家儿孙去看望年老父母,父母喜出望外。不顾腿脚笨拙与劳累辛苦,忙前忙后大半天,老人把饭菜做好并摆在餐桌上了。可儿孙们,一个个人手一个手机,都在兴致勃勃、聚精会神、笑眯眯地玩手机,无一人上桌用餐。老人招呼几次,大家都无动于衷。一气之下,老人把饭桌给掀翻了,一家人不欢而散。是看望老人,还是看望手机?是给老人送换乐来了,还是给老人添堵来了?
一个年轻人,在病房给正在输液的老母亲一口一口地喂饭。另外的一只手,却拿着手机。边喂饭,眼睛还只是直勾勾地盯着手机。把饭菜都喂到了老母亲的脑门子上了,那“大孝子”竟然还浑然不知!
“低头族”不仅对身边的亲人冷漠,视如陌路,旁若无人。而且,对自己的安全、生命都置之度外。有的人由于太过迷恋,而造成重大人身安全事故。
有的因为专注于手机,一头就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这还好,最严重的后果也就是头上撞出个包,没什么了不起的。
可有的人在地铁站边玩手机边往前走,一头就扎到了铁轨上,险些丧命。这不是“玩手机”,是要“玩命”啊!
有的边骑电动车边玩手机,被汽车撞出几十米远。有的边骑电动车,一头扎进塌陷的深坑里。
有的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玩手机,小汽车一头就钻进前边的大货车里,车毁人亡,惨不忍睹。
有的妈妈因聚精会神玩手机,孩子一头栽进水桶被闷死的,看孩子的妈妈却没有发觉。当妈妈发现时,就已经没救了。
有的妈妈带孩子去游泳,她只顾站在泳池里笑眯眯地玩手机,跟朋友谈笑风生了,孩子就在妈妈的身边被活活淹死了,她还一无所知!
各种传媒屡屡披露“低头族”惨剧、悲剧。“低头族”几乎成了一种不治之症。但不知为什么,就是不能阻止“低头族”的任性,执着地坚守。
这究竟是为什么?实在搞不懂,搞不懂。
(2018年2月12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