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二百四十三:《孩子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2024-02-06 05:53:47)分类: 家教杂说 |
《孩子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文/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将来能成功。只是,“成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需要首先弄清楚。
因为“成功的标准”是个导向,就像“指挥棒”一样,引导着家庭教育和孩子努力发展的方向。
美国著名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曾这样说:
“一个人如果能在早晨起来晚上睡下,其间又在干他想干的事,而且不愁衣食。那么,他就是成功了。”
这是他的标准,我认为是挺不错的标准。“干他想干的事”,就是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早晨起来晚上睡下”,能够过上有规律的平静的生活;“不愁衣食”,就是能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是对世界上绝大多数普通人成功的通俗描述,让人感到亲切。
而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标准不是这样的。
武汉市某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长白发,今年上初中14岁了,已经白发苍苍,俨然是“未老先衰”。
他为何小小的年纪就白了“少年头”呢?
据说,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上学,放学后要补课,回家后继续写作业,直到晚上11点才能上床。周六继续补课,周日还得参加“培优班”。就连上厕所、吃早饭都不能闲着,得背诵英语单词。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家长着急上火求成功,要求孩子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一路领先,力压群雄。
鲍勃·迪伦关于人生成功的标准衡量的是个人感受,自个儿跟自个儿比。
而咱们这位家长认为成功的标准不在自己手里,得跟别人比,比先后、好坏、高低。只有比别人“出道”早,混得好,分数高学历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出人头地,才算是成功了。必须得成名成家,或者升官发财。
泱泱中华,十多亿人,遥遥领先,出类拔萃,真正能够成名成家的能有几人呢?用这个标准衡量,十多亿人全都得是“失败者”。
很多孩子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超狠“激励”的话:
“孩子,你可要奋发进取啊!你要知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我不赞成这样“激励”孩子。这是典型的“用词不当”。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也作“成者王侯败者贼”,或“成王败寇”、“成王败贼”。这个成语说的是双方争夺统治权,成功的便称“帝王”,失败的则被称为“寇贼”。意思是“帝王”与“寇贼”仅凭成败来认定。
其二,孩子们的学习、进取,可以引入竞赛、竞争机制。因为一般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天性,通过竞赛、竞争能够得到激励,调动孩子学习、进取的积极性。但是,孩子们学习、进取的竞赛或竞争跟“王位”的竞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用“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来激励孩子,明明是在给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心理压力已经很大的孩子“火上浇油”,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发展。
其三,用“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形容普通人参与的社会竞争的结果上,根本与现实不符。活生生的现实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非王非寇”的地位上平静地劳动、体面地生活,绝非都是被追杀的四处逃窜的“寇贼”。用这个成语激励孩子奋发进取,这是“驴唇不对马嘴”。
其四,家长在使用这个成语激励孩子的时候,想没想过:在竞赛或竞争中能够横扫千军如卷席,战胜所有人,最后占据首位、独占鳌头的毕竟是极个别人,凤毛麟角,这种机会极为难得。
当然,你的孩子如果真的有幸“独占鳌头”,那是皆大欢喜。然而,那可能性却是微乎其微。假如你的孩子一旦失利,未能“如愿以偿”,他会大失所望,灰心丧气,将终生背负“失败者”的心理阴影,甚至会把孩子推向绝路,导致极为悲惨的结局。
成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作为家长,在给孩子传递“成功的标准”时,要慎之又慎,不可人云亦云,糊里糊涂地随大流。
(2015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