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零八:
《出师不利》
赵忠心
(2017年9月1日)
一
女儿的两个儿子在京郊一所只招收外国孩子的、外国人开办的学校读书。女儿一家人都有绿卡。所以,孩子也能进入这所学校。
这所学校放假比较多。中国学校的寒暑假、各个长假他们学校都跟着放,外国的假期,诸如圣诞节假、春假等,也一个不落地放。我看,这个学校的孩子这一年上不了多少课。
中国的学校今天才开学。外孙上的学校,早就开学了,开学比中国的学校要早两周。
女儿的大儿子上的是小学五年级,小的今年刚入学,是一年级的小豆包。
要是生的是女孩的话,那就省事儿多了。女孩子一般比较乖巧,文静,规矩,不会调皮捣蛋给家长惹什么事。
生儿子,可就不同了。
中国的家长常这样说男孩子: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西方某些国家,如古罗马的家长说:
“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背上的,打他,他才听得见!”
古今中外小时候的男孩子,有几个是“良民”,是“老实百姓”啊!
可话又说回来了:男孩子从小就是“老实百姓”的,长大了有几个是有出息、有作为的呀?那些个调皮捣蛋、常常惹是生非的“熊孩子”,长大了以后,有出息、有作为的反倒不在少数,你说怪不怪?
小孩子,不管,放任自流,任其为所欲为,不行;管得太过严了,把孩子管得呆若木鸡了,畏畏缩缩的,也不行。这个分寸、尺度是很难拿捏的,这个界限是很难把控的。
这不,出师不利,女儿的两个儿子,开学没几天,事儿就来了。
二
昨天,女儿对大儿子说:
“你们老师通知我,要我今天开完家长会后留下来,要跟我个别谈话,谈谈你的学习问题。学习又出了什么问题呀?”
大儿子一听,事情瞒不住了,只好老老实实地坦白说:
“妈妈,哦,是这样:昨天上课时,我和两个外国孩子没上课,偷偷跑出去玩耍的了。”
哦,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逃课!女儿今天又逃脱不了,还得被老师像训贼那样训一顿。
再说这小老二。
小学一年级新生,不大点儿的小豆包儿,没上学几天,就闯祸了。
据说,他们班有两个外国孩子,不知是什么原因,一起把小外孙给推到了。小外孙也没示弱,一把两把,就把两个外国孩子全都推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头部,还被撞了一个大包。
女儿在澳大利亚留过学,也曾长期在美国工作,跟外国家长沟通没问题。女儿已找到哪个被撞了一个大包的孩子的家长,诚心诚意地跟人家赔礼道歉了,取得了对方的原谅。
好在,女儿认识那孩子的家长。在幼儿园时,小外孙和那个孩子是一个班。家长又是外国人,一般比较开明、开通、豁达,不像中国的一些家长那样小肚鸡肠,太“护犊子”,得理不饶人,不大计较小孩子之间,谁吃亏谁占便宜的事。
那孩子的家长是原谅了。不过,小儿子的老师也通知女儿,今天也要找她个别谈谈话,说你们的小儿子打架了。
因为前天小外孙被两个孩子推到了,昨天放学回到家,他几次比比划划地气鼓鼓地对妈妈说:
“妈妈,我想练功夫!我想练功夫!”
三
昨天晚上,女儿把上述信息在微信里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两家的老人通报了一下。不同身份的亲人都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谁都知道,奶奶是最疼爱孙子的。听说小孙子被两个外国小孩子推到了,肯定是非常的心疼,奶奶立即旗帜鲜明地毫不含糊地表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我的夫人,就是孩子的姥姥,也不示弱。看了奶奶的表态,她也马上表态附和:
"我举双手赞成奶奶的态度!该出手就出手!”
我家姑爷心有余悸,在微信中说:
“要是遇上较劲的家长,那可就惨了。”
我在微信上的表态是:
“还是要教孩子团结友爱,包容谦让。免得遇到野蛮的孩子吃亏。”
女儿已经是成年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事,我们老年人的主意,都不能强迫她听从,只能作为“建议”,仅供女儿参考、选择。
女儿看了我们大家的表态,在微信上发表总结性的意见说:
“打得过,就还手。打不过,就跑。老大小时候,我就是这么教的。”
今天,女儿两个孩子的老师,要分别找我女儿进行个别谈话。两个儿子,一个让女儿省心的都没有。
四
女儿从小,11岁,就进入专业花样游泳运动队当运动员,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比赛,18岁时当过北京队的教练。后又去外国留学,还在外国工作过多年。
也就是我女儿,从小就离开家,离开父母,开始了独立生活。她走南闯北,阅历丰富,眼界开阔,见过世面,能吃苦,心大,能担事儿。
同一天里,两个儿子都闯祸,两位老师要分别找女儿告状,训话。要是遇上火气比较大的家长,孩子回家以后被家长臭揍一顿恐怕是免不了的。要是换了我,恐怕也难以招架。
不过,这一点我放心:女儿就是挨了两位老师的数落,回家后也不会拿孩子撒气,肯定不会打孩子。女儿从当了妈妈以后,从来没有打过孩子一巴掌。
因为从女儿小时候到长大,不管犯了什么错,我从来没有动过女儿一个手指头。年轻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一般都是从自己小时候接受父辈管教的切身体验中,从父辈管教孩子的“武器库”里得来的。父辈是怎么管教他们的,他们也就会怎样管教自己的孩子。
我相信,女儿不会因儿子犯错、自己受训而殴打孩子。
(2017年9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