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杂说”之二百四十四:《“赏识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2024-02-07 07:04:29)
分类: 家教杂说

“家教杂说”之二百四十四:《“赏识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忠心

 

一个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爷爷要过七十岁生日。这个孩子很懂事。他喜欢画画,就想亲自创作一幅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

他觉得,祝贺爷爷的七十寿辰是个大事,可不能马虎从事,必须要把画得最满意的话送给爷爷。

他画了好几张都不满意。正当他要把书桌上这张不满意的画撕掉的时候,妈妈从外边回到家。

看儿子在画画,还没有认真看儿子的画作,就眉飞色舞地夸张地说:

“我的儿子是小画家!我儿子画的画就是好,就是棒!谁的画也比不了我的儿子!”

妈妈平时对儿子可不是这个态度。总是没完没了地批评儿子这,数落儿子那,没有一处是她满意的。妈妈今天却是一反常态,这是怎么啦?

儿子很疑惑,问道:

“妈妈,你今天这是怎么啦?生病了?”

其实,妈妈没有生病。妈妈是刚听了一个“赏识教育”的讲座,就像是刚从医院抓来一付“灵丹妙药”,一见儿子就迫不及待地给儿子喂“赏识教育”的这付灵丹妙药。

要是面对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小孩子或是弱智的孩子,孩子还会从妈妈不顾事实的夸张地夸奖中获得愉悦,激励。而面对已经上了初中、具备自我评价能力的正常孩子,如此无原则地“吹捧”,妈妈的“好心好意”,孩子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使孩子反感。

所谓“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种认识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比如长辈对晚辈、领导者对下属、老师对学生等。

值得注意的是,赏识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赞扬,更不是廉价的随随便便的“吹捧”,而是需要真正理解对方的优点和价值,并对这些优点给予公正的认同。

而鼓吹、推销所谓“赏识教育”的人,所主张的做法,即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无论是好还是不好,满意还是不满意,家长都要“毫不吝啬”地夸奖说“你真好!”“你真棒!”“你是天地下最好、最棒的孩子!”

其实,这样做,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哄孩子”。是把已经懂事的孩子看成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把正常的孩子看成是不正常的“弱智”的孩子。

家长是要多肯定、赞扬、表扬孩子。这样,会使孩子获得精神愉悦,内心得到满足,从而受到激励,促使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除此以外,在肯定、赞扬、表扬孩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评价。

因此,肯定、赞扬、表扬孩子,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才能达到这样预期的效果。

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不顾事实,不看孩子的具体表现,一味地无原则、无边际地夸赞,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反而会使孩子盲目地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也会使孩子永远学不会对自己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家里,家长不能教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一旦进入社会生活,孩子将很难适应。一个人行不行,好不好,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最为公正、客观、权威的评价。到那个时候,孩子会感到周围的人都故意跟自己过不去,好像周围环境在故意跟自己对着干,孩子看哪儿哪儿都觉得不顺眼,最后只能“逃离现场”。目前社会上的一些逃离社会的高学历的“啃老族”,绝大多数就是被虚情假意的“赏识教育”所伤害,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而回到家中的。

“赏识教育”并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什么所谓“新的教育理念”。最多也就是教育小孩子或体残、智残孩子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

年龄很小的小孩子活动范围小,眼界狭窄,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多高的水平;体残、智残孩子往往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需要多鼓励,以克服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这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方式方法,只适用于这类孩子,不能在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的孩子或体质、智能正常孩子中推而广之。

过去人们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条,采取打骂手段,或一味批评,那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但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便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夸奖,也是片面性,同样也不符合教育原则,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理想的教育效果。

现在,已经有许多孩子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傲慢骄横,唯我独尊,就已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本来就够难管难教了,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无原则地夸奖。难道孩子娇惯得“火候”还不够?还要继续“加温”吗?真是咄咄怪事!真不知道提出这种主张的人,究竟要把孩子引向何处?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是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是“放置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教育原则,永远不会变,谁也别想推翻。

面对正常的孩子,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该表扬则大力表扬,该批评则严肃批评。既不能打压,也不能姑息,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通过正常的表扬和批评,使孩子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好坏、对错,逐步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标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明确进步的方向。家长不要再被虚伪、有害的什么“赏识教育”所蛊惑。

当然,对孩子还是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轻易伤害孩子就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