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访谈”之二十七:《中国家庭教育六十年的变迁》

(2024-01-31 05:43:36)
分类: 记者访谈

《中国家庭教育六十年的变迁》

本刊记者  张银萍采访

《中华家教》杂志2009年第十期


 “记者访谈”之二十七:《中国家庭教育六十年的变迁》


编者按

 历经六十年风雨,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祖国正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历经六十年沧桑,新中国的家庭教育事业在艰辛曲折中不断迈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本期我们将和您一起重温六个不同年代、不同行业知名人士的家庭教育故事,一起梳理六十年来家庭教育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

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请他结合这六位知名人士在不同年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谈谈我们国家建国六十年来,家庭教育的情况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典型的时代特征?

 

 我出生于1941年,1949年入小学。像我这种情况,过去有个说法,叫做“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今年六十八岁,见证了新中国六十年发展的历程。

 在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纪念的日子里,《中华家教》杂志选取了五位不同年代出生的知名人士,介绍了他们在在儿童时代接受了怎样的家庭教育。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各行各业都在回顾各自的行业发展的历程,《中华家教》杂志策划了这样的一个专题,跟读者一起回顾六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变迁。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很有创意。一个一个的故事,像一幕幕话剧,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不由得引起人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

 家庭教育在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给人的成长发育奠定了基础。直到我们到年成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还都带有我们所出生的那个家庭给予的影响和受到的家庭教育的痕迹,甚至将伴随我们整个一生。当我们自立于社会后,在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由衷地感激我们出生的家庭,感激我们的父母,是他们养育了我们,带领我们走上了人生之路。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这个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内实施的一种教育。家庭虽然相对封闭,但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从来不是与社会生活相隔绝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家庭里,影响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五位代表人物所受到的家庭教育,都具有他们童年所处的那个年代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家梁晓声几乎与我们新中国同时诞生。解放初期,要在经历了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中国,百业待举,百业待兴。人民的生活是安定了,但贫穷还没有完全摆脱。尽管当时人民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对未来却充满着希望,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梁晓声的家庭生活虽然捉襟见肘,但家长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他的培养教育,父母克服种种困难,可以说是竭尽全力支持他读书学习,这充分表明他的家长是有远见卓识的。“反正看书对孩子总是有些教育的,算我这两天的活儿白做了呗!”反映当时的家长对未来的憧憬,为了孩子是前途,家长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杨利伟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进入六十年代,由于天灾人祸,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伟大的中国人民没有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这种精神,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家庭教育当中。谁都没有想到中国第一位走上浩瀚宇宙太空的英雄杨利伟小时候竟然胆子很小,是有远见的父亲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培养和训练,造就了他的勇敢大无畏的精神。“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怕是长大后不能成事。”杨利伟父母的见解,很值得今天的父母们深思。外祖父、外祖母给杨利伟讲述的飞天的神话故事,激发了他飞上天空对宇宙进行探密的向往。如何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这影响孩子以后发展的方向。

 出生于1973年邓亚萍,从事乒乓球体育专业,按照专家的说法是“个子矮,胳膊短,没培养前途”。就是这样的身体条件,她驰骋在世界乒坛,横扫各路乒乓球精英,创造了乒乓球运动史上许多奇迹。回顾她的成长经历,是她出生的家庭影响和特殊的家庭教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成语:“克绍箕裘。”此语出自《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是说,善于冶铸的人,其后代见父亲冶炼碎金熔铸,往往根据其道理补缀兽皮为皮袍;善于制造弓的人,其后代见父亲弯竹为弓,便往往根据其道理弯柳枝为簸箕。这是指后代能很好地继承父祖辈的事业。父母的职业优势和特殊技能,往往是家长培养特殊人材的优质教育资源。邓亚萍的父亲不仅具有乒乓球的专业技能,更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人材要重视“条件”,但不能陷入“唯条件论”,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先天不足后天补”,一语道破了成功的诀窍。邓亚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难得的是她遇到挫折,首先是父亲没有灰心丧气,这给予邓亚萍以极大的鼓舞。直到成年,她仍由衷地说:“父母之爱,依然是我明日的阳光!”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他们现在已经走向社会,被称为“80后”。独生子女的教育,对向来是多子女的中国家长来说,就像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独一无二”、“不可多得”,十分宝贵,那可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倍加呵护。其结果使一些独生子女失去了“腾飞”的能力,成为“啃老族”的一员。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社会,很多家长头脑清醒,很有见地,他们立足家庭,面向社会,按照社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孩子。李想的父母为了把他培养成为能自立于社会、能有所作为的人材,从小就给他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使他增强了自信心,这为他走上独立创业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

 90后”现在正处青少年时期,多数人还属于未成年。我国社会进入九十年代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把年轻一代培养造就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材。这是百年大计,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参与。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生活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杨懿的脱颖而出,首先得益于他的家庭,引导她走上发明创造的之路的是他的父亲。与众多家长不同的是,杨懿的父亲没有急功近利,只是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应付升学的能力上,有意无意地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眼光放得很长远,创造宽松的环境和适宜的条件,广泛发展孩子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也就是让孩子有发展的“后劲”。从杨懿成长发展轨迹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创造力不是家长或教师“教”的,人的创造力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自我发展起来的。家长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加以因势利导。

 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本世纪所出生的孩子现正处儿童期,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社会的发展,对这一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未来将面临更新的更严峻的挑战,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广大家长道远而任重。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给这一代提供了越来越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家长们应该树立信心,充分挖掘利用。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材,一方面应该不断地总结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发扬光大;同时,也要不断了解、研究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继承发扬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和家庭教育创新结合起来,为实现家庭教育科学化、现代化,为振兴我国新时期的家庭教育而共同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