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三十二:《因“家”施教》

分类: 随笔 |

前言
我这个人一向很传统,或者说是“很尊重传统”。写了一辈子的文章,天天跟文字打交道,我遣词造句,还是字斟句酌,很守规矩的,从未生编乱造过一个词语。我不愿意为哗众取宠、夺人眼球,而胡编乱造不伦不类的“新词儿”。独出心裁,生编乱造“新词儿”,并不表明有文化。
为了准确表达我今天要表达的意思,我破例,暂且仿效“因材施教”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成语,生造了“因家施教”这样一个词。这是破天荒,是我专门干耍笔杆子这个行当四十多年以来头一次。(“因”,根据,依照)
我知道这个词有点儿不伦不类,连我自己看着都别扭。可它最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意思。一时,我也想不出什么更为贴切的词表达我的意思。请各位读者读完我的文章,看是不是还算“贴切”?
============================
随笔之三十二:
《因“家”施教》
赵忠心
今天,我博客介绍了唐代柳玭的《戒子弟书》一文。这个著名的家训是针对门第高贵家庭子弟的教育特意撰写的,流传已久。可以说是“名门子弟的座右铭”。
柳玭为什么要特意撰写这样的一个家训呢?一是,跟唐朝后期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关;二是,跟他们柳家的门第显赫的家庭背景有关。
这个家训比较特殊,是专门写给门第高贵人家的家长和子弟的。我觉得,不仅名门家庭的家长和子弟要认真阅读,普通家庭的家长和子弟也很有必要读一读。因为今天的社会环境也是很复杂的,年轻一代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侵染。
阅读这个家训,我们得到的启示不仅仅是门第高贵家庭子弟教育应该重点抓什么。
我想,我们还应该从中获得另外应该启示,那就是所有家庭的教育都要有个性,即强烈的针对性。不同家庭的子女教育,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没有个性,没有针对性、没有侧重点的教育,只能流于一般化,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
我们的祖先很有头脑,深谋远虑,非常善于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家庭教育不仅要针对子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也要针对家庭的实际,“因家施教”,“因家而异”,“因家制宜”。家庭情况不同,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
宋代四川眉山人家颐在他的《教子语》中说:
“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
我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富裕家庭的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要严于律己,注重道德修养,不可骄奢淫逸;贫困家庭的子女,生活条件差,要有骨气、有志气、有气节,不能有奴颜卑骨、卑躬屈膝,丧失做人的气节。
这里说的就是不同条件的家庭的子女,往往具有产生不同思想倾向的可能性。家庭教育应该有强烈的针对性,鲜明的个性特征。
历史上有的家庭就做得很好。在古代社会,“将门出虎子”,官宦家庭子弟、名门之后,做官的比较多,宋代包拯特地制定了一个只有三十七个字的历史上最为简单明了的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意思是说,我包拯的子孙后代做官,若有贪赃枉法者,不得进入我的家门,死后不得葬埋在我包家的祖坟之中。不听从我的训诲,我就不认这个子孙。
当今社会,家庭结构、情况、条件多样化,对子女的影响也是多样化的。要取得理想的家庭教育效果,每个家长都要首先审视自己的家庭特点,针对自己家庭的特殊性,教育的着重点应该有所区别。
比如:
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警惕孩子滋长自我中心意识。培养孩子谦让、包容、共处、合作、分享的品格,不要养成“独占”、“独霸”、“独享”的毛病。
多子女家庭:家长不要偏心,要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要偏宠偏憎,要创造条件引导孩子互相谦让,团结友爱。
单亲家庭:家长既不要因觉得孩子命运不好而娇惯溺爱,也不要跟失父或失母的孩子赌气而过分苛责,要把控好单亲的情绪,拿捏好分寸、尺度。
再建家庭:双方家长既不要偏宠偏爱自己的骨肉,也不要为讨好对方而迁就溺爱对方的子女,家长尽量做到对孩子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留守儿童家庭:家长既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设法、体贴关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随时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身体、心理状况。
干部家庭:家长要严格要求孩子,不能放任,要求孩子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努力争取美好的前途。要独立自主,不要做“拼爹拼妈”那类没出息的事。要自力更生,不要依赖家长权势、影响为自己谋利益,不要躺着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要依仗父辈权势为非作歹,仗势欺人,违法乱纪。
生活条件优越的“新富家庭”:家长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榜样,不要做坏榜样。要教育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要挥霍无度,养尊处优。要克服依赖思想、懒惰情绪,引道孩子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能够自食其力。
家庭条件比较差的一般家庭:家长要教育孩子有出息,不要抱怨家长没本事,也不要羡慕那些靠“拼爹拼妈”起家的子弟。不要自卑、气馁,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有自信心,要相信事在人为,要有生活的勇气。
三代同堂、四代同居家庭:家庭结构、代际关系比较复杂,要教育孩子要孩子尊重长辈,跟同辈人要友好相处。
隔辈人教育孙辈人:要注意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溺爱。
替人养育“寄养”的孩子的家庭:既不要慢待、虐待人家的孩子,也不要迁就放任,要对得起孩子家长的信任与托付,等等。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