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三十七:《是当“小司令”还是当“小尾巴”?》

分类: 幼教杂说 |
标签: 跟大孩子玩、跟小孩子玩都有好处
前言
但也有的孩子不管年龄大小,是同性还是异性,是熟悉还是不大熟悉,只要能获得乐趣,和谁一起玩儿都可以。
有些家长不乐意让自己的孩子跟大孩子玩
可有些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不大一样:只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小一点的孩子玩儿,不允许和大孩子玩儿。原因是怕在没有大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己的孩子受大孩子的欺负,吃亏受委屈。
无论是当“小司令”还是当“小尾巴”都有利于融入社会
要知道,孩子长大以后进入的“成人社会”,要比“儿童社会”复杂得多,让他们小时侯经受些摔打、磨练和磕磕碰碰,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可能会变得性格坚强,应变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免得过于娇气、脆弱,将来不适应复杂的环境,难以融入社会。再说,大孩子也不一定会欺负小孩子嘛,很有可能会成为年龄较小的孩子的“保护神”和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呢。家长不必过于担忧。
当“小司令”和“小尾巴”效果是有差异的
我的女儿呢,从小就跟着哥哥率领的一帮比她年龄大的孩子玩耍,在胡同里东跑西颠,“南征北战”,摸爬滚打。他哥哥带着一群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从胡同的这头跑到那头,别人已经到终点了,她还在半路奔跑,从不示弱,半途而废,从不投机取巧,每天都跑得汗流浃背。我对女儿说,要是跟不上,就别跟他们跑了。女儿很倔强,从不服输。女儿长大以后,心理发展水平、各种实际能力显得比她的实际年龄高得多,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比她的同龄人也成熟得多。就是说“心理年龄”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大好多。恐怕这与她从小在与大孩子一起“拉练”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得到了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当“小司令”还是“小尾巴”由孩子自行选择
现在,我国一些幼儿园进行“混龄编班”的尝试,就是把三到六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在一个班集体学习成长。这会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些同龄孩子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孩子实现社会化有积极作用。年龄大的孩子往往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可以在关心、照顾和帮助小孩子中,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和欣慰,增强责任感、包容和自律意识;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大龄孩子身上得到关心、照顾和帮助,切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暖,学习到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生活,这与现实的成年人的社会是很相象的。混合编班恰恰“暗合”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孩子将来顺利地进入社会。
幼儿园混龄编班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1907年,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就是混龄编班。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润,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现在,混龄编班在欧美许多西方国家,如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已经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