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教杂说”之三十七:《是当“小司令”还是当“小尾巴”?》

(2023-07-03 05:18:09)
分类: 幼教杂说
分类:幼教杂说

赵忠心家庭教育新浪个人认证

 

“幼教杂说”之三十七:《是当“小司令”还是当“小尾巴”?》

  


























前言

       我的这篇文章,从标题上看,“小司令”、“小尾巴”,说的是小孩子游戏、玩耍的事。这似乎是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桩,不值得一提。
       其实,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很大、很重要的。关系到孩子将来能否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的问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小孩子的小伙伴儿就是孩子的“环境”。这说的是小孩子进入什么样的“儿童的社会”,如何适应“儿童的社会”,是个如何适应成长环境的问题。

       有的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孩子养得太娇,生怕孩子有个什么闪失,或是被人欺负,或是惹了什么祸端。从来不让孩子出门,不让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耍,觉得哪个孩子都不可靠,信不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没有朋友,家长硬性使孩子跟社会隔绝。结果到了社会上,成为孤家寡人一个,身边没有一个要好的,性情孤僻,对任何人都严加防范,几乎患上了自闭症。

       家长要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从孩子小时候就创造条件,引导、鼓励孩子接触、认识社会现实。

        将来到了社会上,一定会发现,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人的能力也有强弱。有的人比你强,也会有人比你弱。如何跟不同个性的人相处, 如何跟比自己强的人相处,如何跟比自己弱的人相处,要从小让孩子亲身体验、学习。放手让孩子跟小朋友玩,不拘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年龄大小、能力强弱,各都有利有弊。无论有利有弊,都不能回避。 新浪个人认证    ==================================================

 
 
 《是当“小司令”还是当“小尾巴”?》
 赵忠心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般说,小孩子总是乐于和同年龄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做游戏。他们的年龄、经历、知识、体力、精力、能力基本相同或相近,属于一个“级别”;有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情感,沟通、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合得来,能玩到一块儿。

但也有的孩子不管年龄大小,是同性还是异性,是熟悉还是不大熟悉,只要能获得乐趣,和谁一起玩儿都可以。

 

有些家长不乐意让自己的孩子跟大孩子玩

 

 独生子女家庭里,基本上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就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没有小伙伴,感到很孤单。正常的孩子都有合群的欲望和愿望,独生子女在家里得不到跟同龄孩子玩耍的乐趣,就更乐于进入儿童的世界,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儿。有时跟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玩儿,当“小司令”指挥、统率、带领别的孩子玩儿;有时候,则乐于跟在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后边,甘当“小尾巴”,凑热闹,也是挺有乐趣的事,乐此不疲,甚至乐而忘归。

可有些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不大一样:只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小一点的孩子玩儿,不允许和大孩子玩儿。原因是怕在没有大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己的孩子受大孩子的欺负,吃亏受委屈。

 

无论是当“小司令”还是当“小尾巴”都有利于融入社会

 

 是让自己的孩子跟小孩子玩儿,当“小司令”好呢,还是让孩子跟大孩子玩儿,当“小尾巴”好呢?

 某些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大孩子一起玩儿,是出于担心孩子的安全、保护孩子不受侵扰。让自己的孩子带着一帮小孩子,是不会受欺负;同时,也能锻练组织能力、领导能力。

 但如果总是这样,那“领头儿”的孩子必须要迁就小孩子,所玩的内容、形式和运动量的大小都要符合小孩子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兴趣爱好、活动能力、心理水平,就只能停留在比他小的孩子的水平上,会显得比较幼稚,在无形中就限制了孩子心理的发展。

 而经常跟大孩子玩儿,就像个“小尾巴”似的,可能会有点吃力,也许会受到大孩子的欺负。但是,这样的孩子一般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要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要强,知识面要广,智力水平要高,适应能力也强,显得比较成熟。这样的孩子“心理年龄”要比“实际年龄”显得大一些。

 这是因为:大孩子一般比小孩子先知觉,见识广,知道的多,能力也强,和大孩子一起玩耍,受到大孩子的影响、带动和激励,经受更大的锻练,会听到许多同龄孩子闻所未闻的知识和见所未见的见闻,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见闻。这中间即或是受到一点点欺负,也不见得是坏事,还可以从中锻练适应复杂困难环境的能力。

要知道,孩子长大以后进入的“成人社会”,要比“儿童社会”复杂得多,让他们小时侯经受些摔打、磨练和磕磕碰碰,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可能会变得性格坚强,应变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免得过于娇气、脆弱,将来不适应复杂的环境,难以融入社会。再说,大孩子也不一定会欺负小孩子嘛,很有可能会成为年龄较小的孩子的“保护神”和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呢。家长不必过于担忧。

 

当“小司令”和“小尾巴”效果是有差异的

 

 我家有两个孩子,大孩子是儿子,小孩子是女儿。他们两个相差五岁。在小时候,我的儿子很有人缘,经常带领一帮年龄比他小的孩子在大街上玩,他当“小司令”;我的女儿呢,三四岁时就跟着他们后边死乞白赖地当“小尾巴”。儿子善良、厚道,从不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在小朋友中很有威望,那些孩子的家长也很放心。在带领小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知道照顾别人,小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儿子也会从中调解。这样,就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培养了宽容、豁达、谦让、友好的品质。儿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干过以强凌弱、欺负弱小的事,没有一个老师、家长或孩子告他的“状”。

 但我发现,儿子的心理发展有一些局限性,长大以后不大善于与比他学历高、本事大、社会地位高的人交往。这显然跟他小时候总是跟比他年龄小的孩子接触,而很少有机会跟比他大的孩子交往有一定的关系。

我的女儿呢,从小就跟着哥哥率领的一帮比她年龄大的孩子玩耍,在胡同里东跑西颠,“南征北战”,摸爬滚打。他哥哥带着一群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从胡同的这头跑到那头,别人已经到终点了,她还在半路奔跑,从不示弱,半途而废,从不投机取巧,每天都跑得汗流浃背。我对女儿说,要是跟不上,就别跟他们跑了。女儿很倔强,从不服输。女儿长大以后,心理发展水平、各种实际能力显得比她的实际年龄高得多,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比她的同龄人也成熟得多。就是说“心理年龄”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大好多。恐怕这与她从小在与大孩子一起“拉练”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得到了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当“小司令”还是“小尾巴”由孩子自行选择

 

现在,我国一些幼儿园进行“混龄编班”的尝试,就是把三到六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在一个班集体学习成长。这会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些同龄孩子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孩子实现社会化有积极作用。年龄大的孩子往往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可以在关心、照顾和帮助小孩子中,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和欣慰,增强责任感、包容和自律意识;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大龄孩子身上得到关心、照顾和帮助,切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暖,学习到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生活,这与现实的成年人的社会是很相象的。混合编班恰恰“暗合”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孩子将来顺利地进入社会。

幼儿园混龄编班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1907年,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就是混龄编班。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润,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现在,混龄编班在欧美许多西方国家,如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已经相当普遍。

 跟大孩子玩还是跟小孩子玩,是当“小尾巴”还是当“小司令”,应该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只要他们相容,能玩得到一块儿,玩得有意思有乐趣,又有益无害,家长不必多去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