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修养”之六:《老来得子父亲的榜样之二:戚景通》

(2023-06-02 05:15:41)
分类: 父母修养
分类:父母修养
“父母修养”之六:《老来得子父亲的榜样之二:戚景通》
戚继光

《老来得子父亲的榜样之二:戚景通》
 

《将门虎子》

赵忠心

  戚继光是明代抗击倭寇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带领戚家军和其他军队一起基本平息了明初以来的倭寇之患,保障了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对军事中的练兵、治械、阵图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阵兵实记》、《止止堂集》,极受兵家重视。

  戚继光出生于将门世家。他的祖父戚祥,早在1433年就曾经向政府建议加强海防来对付倭寇。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更是一位武艺精熟治军严明的将领,在山东沿海指挥抗倭。

  戚景通五十六岁得子戚继光。他对戚继光抱有很大的期望,教育也十分严格。

   从儿子小时侯开始,戚景通不仅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他练习武艺。在父亲的熏陶下,戚继光最爱听父亲讲打仗的故事,最爱做军事游戏。他常常和小朋友们一起,拿泥巴砌成城墙,堆瓦砾为营垒,削竹剪纸做旗帜,布成阵势,打一场假想的战争。

看到儿子这种稚气可爱的举动,戚景通期望将来成为一个忠心保国的将领的心情更为迫切了。他对戚继光品德的要求,也随之格外严格。

有一次,戚继光穿着一双很考究的锦丝编织的鞋子,走过庭前,被父亲看见了。戚景通训斥说:

“你小小的年记,竟然穿上这样考究的鞋子,长大以后就会去追求吃更好的、穿更好的。要是你当了军官,说不定还会侵吞士兵的粮饷。”

后来,虽然弄清楚那双鞋子是戚继光的外祖母送的,是母亲叫他穿的,但是,戚景通还是不许戚继光再穿,怕他养成奢侈的习惯。

  还有一次,在戚继光十二岁那年,父亲以母老为由还乡,戚家要修缮房屋,戚景通要工匠只安四扇雕花门户。工匠不解,对戚继光说:

   “公子你家是将门,可以安装十二扇雕花门户。”

   戚继光便向父亲提出这个要求。哪知,立刻遭到父亲的严厉批评:

   “你小小的年纪,怎么这样爱虚荣,讲排场!”

  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戚继光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当父亲问起他对自己的前途有何打算时,继光回答说:

   “志在读书,习武。”

   父亲很满意,于是又向儿子讲解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节”四个字,要通过读书进行忠君爱国、孝敬双亲、廉洁奉公、高风亮节等品德修养。  

   在今天看来,戚景通讲的“忠君”思想,是封建伦理道德,应当摒弃。但在当时,戚景通教育儿子不把读书仅仅作为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手段,而是把它和保家卫国、为民兴利除弊联系起来,却是难能可贵的。

  从此以后,戚继光立下志向:一生“不求安饱,笃志读书”,“身先士卒,临敌忘身”,决心继承父志。”

  戚景通对儿子不仅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从不附炎趋势,不图钱财,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这给儿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520年,戚景通由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江南运粮把总。有一次,他押送粮食入太仓,有人告诉他说,按照惯例,运粮官必须给仓官送一些财物,不然要遭刁难。但戚景通断然拒绝,他说:

   “我自作官以来,从没有干过这样的事!”

   结果,他运粮入仓,被诬告帐目不清,而丢了官职。但戚景通并不后悔。

  后来,戚景通在任大宁都指挥使时,又遇上这么一件事:

  衙门里缺一个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佥书。有个姓蔡的指挥送上礼品,企图得到这个职务。戚景通理也不理,却另外荐举了一个叫安荣的人。安荣得到这个职位以后,为了表示感谢,给戚景通送来一百两银子。

   哪知,反惹起戚景通的极大愤慨,对他说:

   “我为选拔贤能,才推荐你;没想到你给我送银子,看来我推荐错了人!”一番话,说得安荣满面羞愧,只好把银子收了回去。

  父亲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儿子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戚继光跟着父亲学为人处世,也跟父亲学治军,思想品德和军事才能都有长足的进步。

  1544年夏天,戚继光十七岁时,年老的父亲戚景通得了重病。为趁自己还活着的时侯给儿子安排好前程,实现自己多年的心愿,戚景通要儿子赶快到京城去办理袭职手续。继光临走时,父亲抓着他的手,谆谆告诫他精忠报国,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年秋天,还没等继光袭职回来,父亲便瞑目长逝了。临终时,还呼唤着继光的名字。

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这时,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扰更加猖獗,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年轻的戚继光一刻也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宏伟抱负,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他治军有方,英勇作战,屡建战功,二十岁时,便是人们公认的“国士”、“名将”,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阅读[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