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九十七:《学生从美国来》

分类: 随笔 |
===========================================
随笔之九十七:
《学生从美国来》
赵忠心
一
我的学生建立了微信群,邀请我加入。我不喜欢玩手机,觉得太烦人,太牵扯精力。
我出门办事或去公园锻炼身体,就是为了强制自己离开电脑,离开固定电话,让我的眼睛、脑子、耳朵休息一下。也很少随身携带手机,不想当“低头族”,成为信息的奴隶,不想让别人牵制,想清静清静。
再说啦,我也没有那个闲工夫玩手机呀。有了玩手机的工夫,还不如静下心来,构思一篇文章的框架呢。把时间、精力都消耗在手机上,太不划算了。
学生们动员我加入未果,就动员师母加入。我是举双手赞成。师母盛情难却,说她加入也好,学生们有什么信息,能随时掌握,然后告知于我。
哪个学生的孩子该上小学了,该小升初了,该中考了,今年该参加高考了,哪个学生的孩子出国留学了,哪个学生的孩子要结婚了;哪个学生要来北京出差看望我们,哪个学生心血来潮要“赶末班车”再生个老二了,哪个学生夫妻关系出了裂痕,要离婚了……师母随时随地把学生的信息,好消息或不好的消息,我乐意听的或不乐意听的,都一一告诉我。我都得听,都得接纳,得兼容并蓄。
我是“老师没微信,全知学生事”。
二
师母早就跟我说过,在学生微信群中得知,过些日子,一个在美国定居的叫小芳的学生去澳大利亚,路过北京,抽空要来看望我们。但她究竟是哪天来?我也没有记住。
昨天上午,一位记者在微博中请求我接受她的采访。我中午要去儿子家看孙女,要她下午四点以后来电话采访。
一直到晚上六点半,我和师母吃完晚饭,换好了行装,准备要出门去公园走路锻炼了,那位记者也没有来电话。
刚要出门,电话铃响了,赶紧回去接电话。是那位记者。
我跟记者商量说:
“我跟师母刚换好衣服,要去公园走路锻炼,这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你能不能等我们锻炼回来,再来电话采访?七点半以后,怎么样?”
那位小记者很通情达理,答应了我的请求。
记者采访的题目不小,内容也比较复杂,是关于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状况。从晚七点四十开始,我对着电话滔滔不绝,都快聊到九点了。师母轻轻地推开我书房的门,小声说:
“小芳来了。”
我点点头。随后,我跟记者说:
“我的学生从美国回来看望我们,在客厅里等我呢。我们的采访是不是到此为止?”
记者意犹未尽,希望我继续跟她谈,她说还有一大堆问题要我解答。可我不能把大老远来看望我的学生凉在客厅。我一再向记者表示歉意,改天,另找时间,我们再接着谈。
三
我打开书房的门,久别重逢的学生含着眼泪,激动地走上前来,热情地拥抱我。我们有十来年没有见面了,由我记忆中的一个有点儿腼腆的小姑娘,变成一个有点儿发福的大大方方的中年人了。
她上下打量着我们,看到我和师母都红光满面,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很好,很高兴,希望我们好好保养身体,祝愿我们越活越年轻。
这个女学生是安徽人,1974年出生,跟我的女儿一般大。她是2000年在我这里取得硕士学位,后去美国读博。
我记得,当年报考我研究生,她的笔试成绩已经达到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在进行口试时,由于从来没有遇到过几位研究生导师口试这种阵势,被镇住了。导师提出问题后,她竟然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看到这种情况,我赶紧叫停口试,把她带到教室外边,在楼道里,我轻轻地搂着她的肩膀,爱抚而耐心地开导她说:
“小芳,你不要胆怯,不要害怕。我绝对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能够回答得出来!放松,放松……口试导师不会故意难为你的。大胆回答导师的提问。”
重新回到口试考场以后,她果然对答如流,口试导师都很满意,顺利通过口试。
两年前结婚,小芳在美国读博时,嫁给了一位美国人。丈夫是学物理学的,人很好,朴实、厚道,为人诚恳,少言寡语,对她很好。他们夫妻关系和睦,生活得很不错。公公婆婆也很喜欢她。去年,她还曾陪她的公公婆婆,到苏杭一带参观旅游。
唯一的遗憾是至今还没有小孩儿。师母宽慰她说:
“要放平心态,耐心等待。面包会有的。孩子也会有的。”
我的学生都像是我们的儿女。我和师母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在生活上也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学生在我身边上学时,怕他们想家,每到节假日都把他们招呼到我家,让学生们自己做饭,大家一起聚餐。学生们都说:
“我们老家有父母,在学校也有父母。”
一个女学生在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有幸遇上了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我和师母都为她庆幸。
我的学生在美国定居的有四个。都是女生。两个学生嫁给了美国人,一个学生跟她的大陆同学结婚,一个跟台湾藉华裔结婚。各家生活得都很好。两个学生已经有了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是自己生的,一个孩子是在中国抱养的。
学生们都纷纷邀请我和师母去美国转转,我感谢他们的盛情邀请。但我并不喜欢出国旅游。我这个人恋家,觉得哪里也没有自己家里好。
我女儿在北京有房子,别墅。在美国洛杉矶也购置了别墅,带游泳池的。女儿多次邀请我们去,我都没兴趣。到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两眼一抹黑,不想到外国去当“老外”。
四
这个学生多年没有归国,很想知道她在国内的同学的情况。这次回国,来去匆匆,很遗憾,没有时间跟在京的同学聚一聚。
我跟师母一一介绍了我们知道的她师哥、师姐、师弟、师妹们的情况。她得知绝大多数同学的日子还都过得很安稳,感到很欣慰。托付我和师母代她向同学们问好。
因为今天上午,她就要离开北京回美国,昨天快到晚上十点的时候,便要离开。
临别前,学生说还有个事麻烦老师、师母。她给在北京的同学的孩子们,从美国带回来一些孩子们吃的东西,一家一份儿,来不及当面一一分送给她的同学了,托付我们通知她的同学,让他们到我们这里来取。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学生不远万里,漂洋过海,给同学的孩子们带来的礼物,十分珍贵,我们不能辜负学生的嘱托。
今天早晨一起床,夫人便对我说:
“小芳带给孩子们吃的东西,大热天儿的,就别让学生们一个一个地来取了。我让学生把他们的地址传给我,我给他们快递过去。”
我说:
“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是这个意思。学生们一个比一个忙,哪里会有时间来取呀。都是孩子们吃的,放时间久了恐怕会过期。一会儿你在微信中跟他们联系一下。”
好在我们居住的楼下,就有一个顺丰快递的站点。今天上午,夫人有事做了,打电话,发短信,收短信,打理包裹,邮寄包裹……
(2017年6月1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