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修养”之一百:《生子当如孙仲谋》

分类: 父母修养 |

《生子当如孙仲谋》
赵忠心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谯(今安徽省毫县)人。精通兵法,善作诗词。遗著有《魏武帝集》。
曹操生有四个儿子。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们长大能成材。那么,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都成为什么的人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曹操曾经对他的妻子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他的妻子不大了解他说的这些人,曹操就给妻子介绍了有关的一些情况。
他说,孙权从就喜欢读书学习,读了许多书,知书识理。加上母亲善于培养教育,使他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东汉末年,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
孙权十八岁便开始执政,能举贤任能,外抗强权。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来,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在几次交战中,曹操发现孙权很有指挥才能。曹操曾对人说:
“孙权是个很有才能的人!”
他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具有很强的执政才能。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后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权称帝以后,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是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而刘表的儿子们,跟孙权可大不一样。
刘表是东汉末年远支皇族。190年,任荆州刺史,后为荆州牧。
他的儿子刘琦、刘琮,由于从小就生活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懂得人间事,父母没有对他们娇惯溺爱,养成许多坏习惯。一个是无能之辈,一个是只会享福,不会做事的窝囊废。
除此以外,刘表还偏疼偏爱。因为大儿子刘琦的相貌酷似刘表,刘表就特别地偏爱他。而刘表的夫人则偏爱次子刘琮。这样,刘琦、刘琮兄弟二人之间就产生了矛盾。长大之后,刘琮依靠母族的势力,诬蔑、攻击刘琦,并将他排挤到外地做官。刘琦本了是长子,应该立为太子。结果,反倒立刘琮为太子,刘琦受到陷害。就在他们兄弟正在热衷于争权夺利的时候,曹操趁机进攻。尽管当时他们拥有十万兵马,曹操的军队一到,刘琦落荒而逃,刘琮立刻举州投降,造成“刘表之倾宗覆族”的彻底失败的结局。
所以,曹操说刘表的两个儿子是无能无用的豚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固然可以借鉴别人家的经验、教训。但主要的还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认真下功夫进行培养教育。
严格要求,绝不放任。
曹操给儿子们制订了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管理教育得也十分严格,花了很大的气力。
曹植小时候,非常聪敏,富有才华。据《三国志.陈思王植》等史书记载,他六七岁时跟随父亲出入书斋、军营,阅读父亲的书籍和诗文。十岁时,便博览群书,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数十万言。诗文写得很出色,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报负,曹操十分喜欢他。
有一次,曹操看到曹植写的文章,觉得词藻优美,文笔老练,怀疑是别人代笔,便问道:
“你的文章是不是别人代写的?”
曹植立即回答说:
“儿可以出口为文,下笔成章,何以请人?父亲若不信,请您面试。”
当时,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便叫自己的几个孩子一起登台作赋。曹植“援笔立成”。曹操看后非常惊讶。
曹植十五岁时,他随父亲东征乌桓,在途中,曾作《泰山梁甫行》诗一首。十六岁时,他的弟弟曹冲不幸早逝,他非常悲痛,作了《仓舒诔》以悼念,情真意切,实为感人。
曹植少年时期的诗作,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父亲很宠爱,认为在几个儿子当中,只有子健(曹植)“最可定大事”,并一度打算立他为太子。
在儿子们都长大懂事后,曹操特地向儿子们颁布了一道《诸儿令》。《诸儿令》中这样说:
“儿子们在年幼的时侯,我虽然都喜欢;但长大了能成材的,才会重用。这可不是戏言,我不但对臣属没有偏心,就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偏袒。”
有一次,儿子曹彰带兵出征。临行前,曹操严肃地对他说:
“居家为父子,受命为君臣。此次你带兵出征,有事得按王法从事,你可要慎重呀!”
他这样说,就是不让儿子依仗老子的招牌放纵自己,马虎从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曹操本人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也要求儿子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此外,还特别注意为儿子选择良师,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尊敬老师。他给儿子们选拔属吏时,曾严肃地下令要选“德行堂堂邢子昂”那样的人物。邢子昂是什么样的人呢?
邢子昂原是曹操的家丞。曹操本来想立曹植为太子,后来观察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品行不好,先是批评教育,没有用处。曹操就与邢子昂商议,看立谁为太子更合适?邢子昂忠于曹操,从大局出发,直率地对曹操说:
“我看曹植行为不检,太子还是立曹丕为宜。”
曹操采纳了邢子昂的主张,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并且,要邢子昂做曹丕的少傅、太傅,负责教育、辅佐太子。同时,他还选拔被称为“国之重宝”、“士之精藻”的邴原,作为曹丕的长史,辅佐曹丕。曹操对他们说:
“我的儿子不成材,怕他们难于走正路,想请你们去匡正、劝勉他们。”
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让曹丕留守,就派邴原和张范辅佐曹丕,并严令曹丕:遇事必须和邴原、张范两人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他还当着儿子的面,郑重其事地对邴原、张范两人,恭恭敬敬地行“子孙礼”,以示尊重和感激,也以此影响儿子。
曹操严格要求儿子尊师重道,老师们当然更加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实心实意地下功夫培养、教导和辅佐了。
精心培育,儿子个个成才。
由于从小就特别重视对儿子们进行培养教育,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彰、曹冲,都很有出息。
曹植世称“陈思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小时候就富于才学,被曹操所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他的作品多为五言律诗,很有成就,对后来五言诗的发展影响很大。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语言精练,词采华茂。也善于辞赋、散文。其《洛神赋》很有名。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健集》。
曹冲小时候,也非常聪明。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具有成年人的智慧。有一次,东吴的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究竟有多重。大家都想不出什么能称大象体重的办法。是年仅有六岁的曹冲想出了称象的绝妙的办法。只可惜,他只活了十多岁就早夭了。
当然,其中还是以曹丕最为突出。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继任丞相。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不久,便代汉称帝,国都为洛阳,国号魏,即魏文帝。
曹丕能文能武,用兵作战很内行;在文学方面,他也很有成就,创作和理论上都很有造诣。他的诗在创作上受民歌的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燕歌行》是文人七言中最早的优秀之作。他所著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名文献,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贡献。
曹丕以魏代汉,在位七年,继承并推进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著作有《魏文帝集》。
曹丕的儿子曹睿,227年继曹丕为帝,即魏明帝。能诗文,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与祖父曹操、父亲曹丕并称为魏之“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