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修养”之九十八:《不食嗟来之食》
(2017-06-23 08:16:55)分类: 父母修养 |
《不食嗟来之食》
曹鉴是元朝时期宛平(今属北京)人。曾任礼部尚书。据记载,他博学多才,精通五经,善写诗文。他一生为官三十多年,以廉洁耿直著称。
老朋友送“朱砂”有“秘密”
元朝初年,曹鉴离开大都(今北京),到几千里地之外的湖南、广东一带去做官。
在他所管辖的湖南麻阳地区,有他的一个故交,叫顾渊白,多年来在县里当一个小官--“主簿”,负责管理文书和印鉴等事务,无权无势。
一对老朋友,多年没有往来了。听说老朋友到湖南来任职,顾渊白自然很高兴。当曹鉴到任不久,顾渊白就托人送来一个小包裹,并且附了一封信。
曹鉴打开信笺,以满怀欣喜的心情仔细地读着。信中写道,得知曹鉴远离家乡,到湖南一带来,他表示热烈欢迎。信中还特别询问曹鉴的旧病是否治愈,并送上一包当地产的朱砂,说这种药治疗曹鉴的失眠、心慌等病症效果不错,请收下。最后,顾渊白在信中说,近来公务实在繁忙,抽不身来,不能前往拜望。到过了这一段时间,再到府上拜见。
曹鉴读了老朋友顾渊白热情洋溢的信,十分感动。他真没有想到,能在京城的千里之外,遇上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当时,曹鉴刚刚到任,可以说是万事待理,有许多公务正等待他亲自处理,而且那时身体状况还好,旧病没有复发,对于顾渊白的热情欢迎和慰问就心领了。他托人送来的朱砂包,曹鉴也未打开看看,就先让儿子原封不动地暂时存放起来。
一晃半年过去了。由于二人都公务在身,整天都忙个不停,也没有相互走动。
有一天,听人说顾渊白不幸去世了,曹鉴感到很震惊,也很后悔。他后悔的是到任这么长时间,成天是公务缠身,也未曾抽空去见一见多年没见的老朋友顾渊白,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曹鉴为失去这样一位老朋友而悲痛。
悲痛中,他不由得突然想起,在他刚刚到任时,顾渊白曾托人送来一包朱砂,就让儿子赶快取出来,要看一看故去的老朋友留给他的遗物,见物如面,以表达深深的悼念之情。
可是,儿子去了老半天,也没有把朱砂取出来。他以为是朱砂找不到了,就急不可待地到后屋去看个究竟。
来到儿子身边,发现儿子正在看着打开的那“朱砂包”发愣呢。不禁催促道:
“你怎么这样慢慢腾腾的?”
儿子手指那“朱砂包”说:
“父亲您看,包里还有别东西。”
曹鉴上前一看,没想到,那小包里,除了治病用的朱砂以外,还裹藏了几两金灿灿的黄金!
曹鉴一下子全明白了,原来顾渊白是想借老朋友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谋求自己的升迁啊。曹鉴不由得连连摇头,叹息道:
“渊白呀,渊白呀,我的老朋友,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然后,又不无遗憾地自言自语道:
“我要早知道是这样,应该及时开导开导他呀。怎么老朋友之间,还要做这种事呢?真是让人遗憾,我还未来得及,他就先走了……”
“君子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
儿子没有听懂父亲嘴里在叨念什么,把那几两黄金拿在了手里,看了看父亲,低声说:
“父亲,顾伯伯既然已经去世了,这件事也没有别人知道。我看,这点金子,是不是就留下来……”
曹鉴一听,儿子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不由得心里一惊,两眼看着眼前的儿子,老半天没有说出话来。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不停地摇头。
他痛切地感到,多年来,我只是忙于处理各种公务,无形中放松了对儿子的教育。没有想到,儿子的思想竟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不放心。为此,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沉重。
他没有对儿子发脾气,因为他觉得儿子的变化,他作为父亲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另外,思想问题,靠发脾气也是无济于事的。他把儿子叫到自己的书房,耐心地给儿子讲了古往今来,许多廉洁之士的故事。
他说,古时候的齐国,有一年,遇到特大荒年,人们离乡背井,四处逃荒。齐国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设摊,摆放了许多食物,以等待饥饿的人来食用。
有一天,一个逃荒的人急匆匆地朝前走着,黔敖一手拿着食品,一手端着水,诚心诚意地地招呼道:
“喂!来吃吧。”
黔敖这样招呼人,虽然有怜悯的意思,但并不是对人的尊敬。那饥饿的人听了,抬起头来斜着眼睛看着黔敖,对他说:
“我就是由于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了这种困境!”
那个人没走出多远的路,终于由于饥饿而死去。
他又说,古时候,有一个有节气的人叫爰旌目。有一天,他打算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走到一个叫狐父的地方,由于饥饿,倒在了路边。当地一个有名的盗贼叫丘,看到以后,便用自己壶中的食物喂他,不一会儿,爰旌目就苏醒了。
他睁眼一看那喂他吃食物的人,便问道:
“你是什么人?”
丘回答说:
“我是狐父这个地方的人,名叫丘。”
爰旌目一听,急忙说:
“嘿!你是不是那个有名的大盗?你怎么能喂我食物呢!我绝不吃你偷来的食物!”
说着,两手撑在地上,哇哇地吐了起来,他用力吐,怎么也吐不出来。当即就死去了。
讲完故事以后,他谆谆告诫儿子说:
“古人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我们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我们曹家人,世世代代都是清白无私的,你要继承发扬我们曹家的优良家风。要永远记住:不是正路来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能贪取啊!像这种不明不白来的黄金,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随便动用啊。”
儿子边听,边点头称是。儿子似乎完全明白,父亲要他做的,是一种高尚无私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获取不义之财。
曹鉴让儿子赶快到顾渊白家里去一趟,要他做好两件事:
一是代表他悼唁死者,慰问、抚慰死者的家属,请他们节哀;
二是将这些黄金原数奉还原主,以了却这件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事。
父亲的行动,充分表明了他人格的高尚。父亲的谆谆教导,他牢记心中。通过这件事,给曹鉴的儿子以极为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