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修养”之九十九:《究竟是谁贤明?》
(2017-06-24 05:02:42)分类: 父母修养 |
《究竟是谁贤明?》
杨溥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他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很受时人敬仰。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
他是进士。曾任编修、洗马。后来,因为太子派遣他迎接皇帝行动太迟,杨溥因此下狱十年之久。明仁宗即位后,将他释放,出任翰林学士。
后来他又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与同时辅政的杨士奇、杨荣二人,并称为“三杨”。
杨溥先在朝廷任宰辅时,有一次,他的儿子从家乡来到京城看望他。看儿子年龄已经不小了,能一个人千里迢迢地从湖北里家独自到京城,觉得儿子长大了,独立生活能力强了,他自然心里十分高兴。
过去,由于公务繁忙,他已有很久没有回家看望儿子了。儿子年龄是不小了,多年没生活在一起,儿子的道德品行怎么样?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如何?他无从知道。这是他特别关心的事。于是,就想考考儿子。
有一天,他问儿子:
“你从家乡来到京城,路上经过了许多州、郡、县。在这一路上,你可曾听说,哪个地方的官吏贤明呢?”
儿子想了想,说:
“在路途中,我经过湖北的江陵县,在那里,我住宿了一夜。我看,江陵县的县令范理这个人,就很不贤明!”
说道范理这个人,他儿子还很生气。
杨溥听儿子这么一说,对此人产生了兴趣。他不禁问道:
“你就在江陵路过了一下,怎么知道江陵的县令不贤明呢?”
儿子气呼呼地说:
“我是当朝堂堂宰辅的儿子,到他那里,对我的招待也太怠慢了。真不像话!”
儿子越说越气,甚至都有点儿怒不可遏。
杨溥进一步追问道:
“那你说说,他怎么个怠慢你啦?”
儿子一五一十地把情况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最后,还是气鼓鼓地说:
“这一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好县令,人家都对我特别地好。听说我是当朝宰辅的儿子,都恭维着我,前呼后拥,远迎高送,热情接待。你看那个范理,哼!真不像话!”
他觉得,他的儿子之所以用对待他的态度,作为衡量、判定一个人是不是贤明的标准,看来,儿子的思想已经很成问题了。
可又一想,他觉得也很庆幸,能通过一次随便的谈话,了解到了儿子的真实思想。他认为,不管怎么样,了解了,总比不了解要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儿子进行教育。
于是,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教育机会,跟儿子进行了一次很长时间的谈话,明确地指出了他思想上的错误,帮他分析了错误思想的危害,希望他以后要用正确的标准去评价、衡量人。
最后,杨溥谆谆告诫儿子说:
“江陵县令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老百姓的儿子,没有世俗的‘势利眼’作风,这不是他不贤明,而这恰恰是他的贤明之处。你怎么反而责怪他呢!”
经和儿子谈话,杨溥还真的对范理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他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了解到,范理确实是个有才干的人,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在当地很受百姓的爱戴。
于是,他亲自提拔范理做了德州府的知府。不久,又让他当了贵州左布政使。
这真是:歪打正着。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