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古桥
所谓“桥”就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即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北京自元代建都以来,各朝代不断扩大建筑规模,为完善道路街巷的行走畅通而修建了各种桥梁。有据可查的横跨在大河小沟之上古桥成百上千,桥型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的变革,各朝代在北京修建的桥梁多已不存,为了欣赏古桥建筑的美妙造型,笔者循着历史的踪迹一一进行了走访,遗憾的是在走访期间还不断发现有古桥消亡。
舒乙曾经说,应该将整整一批古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挂上牌子,哪怕是区县级的。因为挂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问题的前提。
高粱桥
高梁桥又称高亮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的交界处,原来处在高梁桥路横跨南长河之处。如今高梁桥路已改从该桥两旁经过。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
高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皇帝忽必烈,为了满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粮北运的需要,派都水监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诸水,汇流至止,转入护城河、积水潭,乃至通惠河。明清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山园林风景区的水道。桥下有闸。桥西南有船坞。桥东北有绮虹堂。慈禧在此小憩后登舟。高梁桥以西,垂柳成荫,风光秀丽,为老北京人春游踏青胜地。此处稻田荷池甚多,颇具乡村风味。有提笼架鸟者,有蹲坐河畔纳凉者,有于茶社中品茗者,亦有蔽荫树下席地高卧者。并有逸隐者流,歙神屏息,手把鱼竿临风垂钓者。临时更有各种小贩,荟萃河畔,乘机牟利者。雨花轩茶社备有点心,虽非佳品,然当饥肠辘辘之际,亦美味也。早年该处设有游船,由高梁桥至白石桥,船资仅铜元九大枚,往返倍之。

国家级文保碑


海淀区文保碑









白石桥构件
北京地铁四号线途经的国家图书馆站位置因紧邻白石桥,最初叫白石桥站,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此建石桥一座,因所使用的石料为灰白色,时称小白石桥,明代重建后称白石桥。民国(1911_1949)时期在原址建,白石桥,桥头呈燕翅形排列,实心栏板、方形望柱,桥两头左右两侧有桥头抱鼓。现构件存北京石刻博物馆。
石构件位于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馆)
白石桥另一侧石构件
白家疃村石桥构件
白家疃石桥位于白家疃村贤王祠外。据考证,小石桥为乾隆年遗物,现在石桥仅剩四块条石和一些散落块石,四块花岗岩条石大小基本一样,石长4.3米,宽O.52米,厚0.4米,村里盖房垒院已建到桥头,多年的垫路填河,石桥与地汇入温泉。早前石桥很高,要上几节石台阶才到桥面,夏天村里男孩都爱在桥下水中玩耍,赶上下大雨时山洪下来,水能把石桥淹没。后来水干了,桥废了。

白家疃村石桥石构件
七王坟桥
醇亲王墓地的石桥有100多年历史,石桥长6米,宽4.8米,全石结构单孔石拱桥,桥体和桥面是砂岩石凿砌,桥上六对望柱、五对栏板和两对堆云抱鼓石均为汉白玉雕凿。

九王坟桥
孚郡王墓石桥已有100多年历史,原墓地有引来山泉水的小河,河上有东西走向单孔石拱劵桥,长12米,宽3.9米,南北石拱卷顶各有一个精雕细刻的吸水兽。现桥上护板和望柱损毁严重。



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清河大桥,位于清河南镇小月河入清河口处,建于明永乐14年因该桥在洪水季节严重阻碍排水,为长远安全计,1982年按原貌移建于镇东南小月河上。该桥为三券孔石拱桥,桥体结构严谨坚固,长约48米,宽约12.5米,古石桥基本完整,中券孔直径大,两侧孔次之,中券上方雕有镇水兽。


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

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

桥基是用“黄肠题凑”的方法做的,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在1982年拆迁老桥时,虽然经过五百多年的河水浸泡,那黄柏木的木质仍未糟朽。该桥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
广源闸桥
广源闸位于南长河河道之上,桥上有广源闸路通过。广源闸在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2013年,广源闸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

国家级文保碑
海淀区文保碑
广源闸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闸,比郭守敬的开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桥大3岁。该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广源闸不仅节制长河之水,而且自元朝开始,每逢北京东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粮船时,都会派专职官员赴广源闸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
明朝开挖长河时,继续利用了广源闸。明清两朝的皇帝乘船赴颐和园时,常在广源闸换船。乾隆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骡车,率众出西直门,沿河西行,在广源闸旁的万寿寺行宫下榻,随后广源闸下闸阻拦水流,以调高广源闸以西的水面,此后便可转乘龙船走水路,以逆水拉纤的方式赴颐和园昆明湖。
广源闸平面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广源闸的结构分为闸基、闸门、闸墙三个部分。两端闸墙的东西两侧的燕翅上各嵌有汉白玉石雕镇水兽一只,总共四只。广源闸历史上兼具调水、码头等功能,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便具有桥的功能,被誉为“长河第一闸”。该闸原来的闸板早已无存,闸口仍保存完好。
广源闸自建成后,受到历朝重视,多次修缮,精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源闸仍为木桥(闸上铺设木板当作桥)。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并设栏杆。1998年北京市改造长河时,修缮了广源闸,将南侧的桥墩拆除1/3,重新更换了水泥桥面,增设汉白玉栏杆。在改造中,实施了“南扩一孔”的方案,在广源闸南侧增加一孔,河水变为从两孔流过。
端王府桥
该桥位于北京樱桃沟,横跨山谷小涧间,连接两山之道。此桥建于清代中晚期,原是城内端王府中的旧物,端王府在西城白塔寺北今育幼胡同,是清道光皇帝的弟弟端亲王绵忻的王府。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幼儿园等单位使用端王府院落,将端王府石桥完整地移到樱桃沟,石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石桥长12,米,宽4米,单孔右拱券,每侧四根竖条纹连珠束腰望柱和三块镌空宝瓶护栏板,桥头两侧各有一堆云抱鼓石。



麦钟桥遗址
麦钟桥又称麦庄桥,位于南长河上,始建于明朝。明嘉靖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上载“麦庄桥”。《世宗嘉靖实录》上说:嘉靖十六年(1537)五月“麦庄等四桥,讲武殿、安乐堂、混堂司宜暂停止”。嘉靖十七年(1538)五月,“诏修沙河、朝宗、麦庄三桥”。从上文看出,明嘉靖年对麦庄桥两次提到停修和诏修。

麦钟桥的遗址是在1999年3月被发现的。麦钟桥的遗址对研究元代以来北京水利工程史有重要价值。
清《五城寺院册》中云:“万寿寺稍西为三笑庵,过此麦庄桥。”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麦庄桥立有御制文、碑亭,清高宗弘历《麦庄桥记》称:“麦庄桥为城外适中之地。”并写下《御制麦庄桥诗》:“新涨平堤好进舟,霁空风物报高秋。闻钟背指万寿寺,摇橹溯洄西海流。送爽一天去似缕,娱情两岸稼如油。石桥郭外绿过屡,试问常年得似不?”民国年间仍称“麦庄桥”。

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麦庄桥旁立御制文石碑及碑亭,碑阳面上镌刻着600多字《御制麦庄桥记》,碑记详细记述了桥下之水泉、河道及沿河桥闸的情况。

原址新建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始称“麦钟桥”,曾用名“埋钟桥”。传说,永乐大钟由德胜门汉经厂移到万寿寺悬挂,没有几年就卸下卧地,后埋在桥旁,到乾隆年间才移至大钟寺。
阅武楼石桥
阅武楼位于香山南路的山坡处,又称团城演武厅或西山团城,呈椭圆形,很像北京城的翁城。阅武楼北为正门,门前有汉白玉石桥,人称阅武楼石桥。阅武楼石桥跨河与城门相对。桥为花岗岩石建造,长17米,桥面宽4米,桥堍外宽约7米,三方桥孔,桥底铺条石,两桥墩前尖后方呈船形,桥面由七块一组的大条石分三组铺成,桥上矮护栏由刻素回纹条石组成,桥侧墙及护岸全由花岗岩石砌成。石桥上水方修了马路,有效阻挡了雨季夹带山石的洪水冲击。因阅武楼多年被废弃,石桥使用率很低,所以石桥至今保存完好。



龙泉寺金龙桥
龙泉寺在聂各庄乡的凤凰岭风景区内,龙泉寺内有金龙桥。龙泉寺始建于辽应历元年(951),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金龙桥为单孔石桥,距今已近千年,是龙泉寺第一代主持继升和尚化缘三年,集资所建,也是北京地区寺庙内最大最古老的石桥,是龙泉寺千年历史的见证。

金龙桥在寺院一进山门内,跨山沟上,建造年代不详,估计是明清时期建造的,桥为全砂岩石结构,大跨度单孔直拱券,桥上有素方石望柱、石护栏,桥长26.5米,全桥宽5.12米,其中桥面净宽4米。原雕刻有饰物,由于历史久远和花岗岩桥体本身历经风化,今饰物已很难再现。辽代建庙时,此桥原在庙外,明代后期重修庙宇后,成为现在的格局。



北辛村石桥
北辛村石桥位于香山派出所门前,石桥为花岗岩石质,长14.3米,宽5.6米。现结构完好,在古桥前后两端有新修桥楹杆,桥面现为柏油路面,石桥栏杆有水泥修补痕迹,表面有黑色沉积物,栏杆两石之间有裂痕。







大觉寺功德桥
进入大觉寺山门后,再向前行进就是功德桥,功德桥下南北两侧是放生池,又称功德池。功德桥桥长16米,宽6.5米,东西走向,单桥孔砖砌拱券,其墩台、桥测墙及护栏墙、桥面均为青砖砌成。而桥的重点部位,桥体的水下部分和桥面的中心部分铺砌条肜大青石,还有桥沿、护栏墙顶和桥头云纹抱鼓石都是石刻的,形成一半青砖一半石结构的拱桥,建造这样的桥要比建全石结构桥成本低,省些银两,由于合理搭配使用青砖与石材,既可体现出桥的美观,又可相对延长桥的使用寿命。

放生池边绕以棋盘式花栏矮墙,池上正中石桥为功德桥。
卧佛寺放生池石桥
卧佛寺石桥长12米,宽4.2米,为单孔拱券缓坡石拱桥,拱券碹顶刻有螭状吸水兽,桥身侧墙、桥沿眉石、桥头抱鼓石等为旧物,十对方顶望柱和护栏板已更换新石料,桥面铺石也有部分被更换。在寺庙中建水池石桥,是古建筑中比较普遍的,主要是祈求寺庙风水好,也是僧侣们放生积功德的地方。




北京大学内古桥:
1、漱春园古桥
漱春园,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时为皇家御园,乾隆皇帝赐予宠臣和珅,和珅借助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动用大量银两,仿皇家园林之形式,大兴土木工程,增建楼台亭榭。园内出现了几十处景点,既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又有明媚的园林风光,并改称漱春园。嘉庆二年(1699)和坤被治罪而死,家产没收,漱春园也被籍没,嘉庆七年(1802)被分成两部分,西边叫鸣鹤园,东边叫镜春园。到1920年,燕京大学以6万银元高价买来用作建校基址。
北京大学西门内的这座三孔石拱券桥,桥长17米,宽4.5米,桥堍宽8米。桥上12对方锥形石望柱,11对宝瓶镌空石护栏,两对云堆抱鼓桥头石,中间拱券顶沿刻螭状吸水兽,桥墩两端是尖状分水石。只是桥侧墙石缝勾边和桥面用水泥材料修补了。此桥为清代所建。



2、未名湖畔单孔石拱桥
位于未名湖东北。石桥单孔高拱劵,桥长13米、款3.7米、高4.3米。花岗岩主体,桥上八对四层浮云望柱,镂空护栏和抱鼓石却是青白石。

3、未名湖畔四墩五孔桥
未名湖北岸唯一能通往湖心岛的石桥,又称“回头桥”,是圆明园的遗物——西式石平桥,原为西洋楼方外观门前的五孔溪桥,桥栏已丢失。两侧桥沿为石刻浮雕花,雕花的纹饰吸收了西方建筑装饰浮雕的造型风格。



4、镜春园两墩三孔桥
位于镜春园门前。石桥是两墩三孔缓坡桥,桥长11米,宽3.7米。桥墩呈两头尖状。2001年修复。

碧云寺内古桥
1、水泉院石桥
水泉院是碧云寺的北跨院,与南侧的罗汉堂遥遥相望。水泉院也是碧云寺内风景清幽的好去处,院中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上有一石平桥链接长方形廊亭“清净心”前的平台。



2、大雄宝殿石桥
大雄宝殿前有石砌方鱼池,水池中央是石桥,桥把水池分成两方小池,周围石雕护栏。大雄宝殿石桥长14米,宽4.5米,全石结构,八对多层锥体莲花头望柱,七对宝瓶镂空护栏,桥头螺旋纹抱鼓石,条石铺面,石桥修缮过多次,现在桥整体保持原有风貌。






3、砖牌坊前石桥
位于碧云寺中部的白玉石牌坊后,青砖红墙砖牌坊前。石桥建于清乾隆间,与两座牌坊的建造是同一时期。石桥跨沟涧为单孔石拱券,桥长6.5米,宽3.3米,上有四对望柱,整体造型与大雄宝殿前的石桥基本相同。石桥望柱是下部长方柱与上部方圆莲花头组成的,上下石质不一样,上部石色较深是莲花头和上圆下方莲花连珠束腰造型底座,下部是青白石方石柱,柱上刻平回形纹,三对护栏板上部是传统式云朵宝瓶镂空,下部是双面平浮雕双回形纹,桥头抱鼓石中间是浮雕转轮图案。两侧石拱券顶各有一只雕刻的螭状吸水兽,石桥属于清乾隆时期的石桥风格。





4、三门殿石桥
碧云寺三门殿石桥是香山地区最古老的石桥之一。三门殿是碧云寺院最外的山门建筑,三门殿前有石桥,桥下临一道丈深的沟壑,沟底水流涓涓,岸边高槐大柳,松柏参天,绿荫浓郁。
石桥上部是宝莲花头,下为莲花束腰连珠座,束腰上圆下方,雕刻精细;下部是长方素纹柱。六对双面厨隹宝瓶镌空石护栏,宝瓶上浮云中有小花图案,下部是浮雕枝叶团花图案,十分精美。桥头三角云纹抱鼓石。
碧云寺三门殿前石桥近年重修铺装方块石桥面,整座桥可以看到明代的石拱券、清代的石刻望柱及护栏和现代的方砖桥面。






香山公园内古桥
1、见心斋南石桥
由见心斋至琉璃塔的山道间,有一座石桥横跨在近10米的山沟上,石桥南北走向,长14米,宽5米,单孔石拱桥。为全石结构,桥基础和石拱券是青白石料码砌。石桥拱券顶各有一只螭状吸水兽。




2、见心斋东石桥
位于由东前往见心斋的山道间,石桥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为全石结构,桥基础和石拱券是青白石料码砌。石桥拱券顶各有一只螭状吸水兽。




3、见心斋西石桥
见心斋西石桥与见心斋南石桥处于同一条沟,两者相距约200米,造型类似,由于地势不同,显得稍矮。石桥南北走向,长14米,宽5米,单孔石拱桥。为全石结构,桥身全部由条石码砌,石桥拱券顶各有一只螭状吸水兽。



4、眼镜湖石桥
眼镜湖位于香山公园北门内,两泓平静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联,形似眼镜,故名。眼镜湖石桥上有六对望柱、五对栏板,桥头抱鼓石。





5、昭庙石桥
昭庙前是三门琉璃坊和鸭子河,鸭子河是石砌水槽形河,引山泉水,鸭子河上架单孔拱桥。石拱桥建筑为汉族风格建筑,桥长12米,宽2.6米。桥上有八对望柱、七对栏板,桥头抱鼓石。


6、勤政殿石桥
勤政殿为香山二十八景之首,位于公园东宫门内,它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勤政殿石拱桥长11米,宽3米,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石桥,桥上八对望柱和护栏,石桥基础大部分用旧料。


7、知乐濠石桥
知乐濠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是香山寺前的方形放生池,正中架有一座单孔石桥。池内鱼儿浮游,如行空中,自得其乐。于是乾隆引濠梁之辩的典故将其题名为知乐濠。知乐濠石桥长11米,款3米,桥外口宽3.7米,桥上八对莲花顶连珠束腰望柱,五对镂空护栏,桥头抱鼓石望柱上刻有精细的浮雕大叶小花图案。



8、雨香馆石桥
雨香馆最西侧的揽秀亭是建在桥梁之上的四柱景观亭,雨季可观山洪奔流而下,桥下山水哗哗作响。


东宫门前石桥
东宫门前石桥距东宫门不足百米,单孔石拱桥两侧各围有一个圆形池塘。桥上护栏为条形石板,桥底座与池塘的基础为长方条石铺就,桥身砌成虎皮墙。


圆明园内古桥
1、残石拱桥
圆明园盛时,园内有近200座桥梁。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多半个单孔石拱,它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
2、单孔石平桥
进入绮春园经过残石拱桥后沿步道北行,跨水道有一座单孔石平桥,桥下连接着庄严法界湖与有凤麟州岛的东湖。此桥为原址复建。
3、会心桥
位于绮春园后湖西岸,1988年重建成单拱石桥,桥南原有一组建筑“会心处”,今遗迹无存。


4、三孔桥
涵秋馆北三孔桥,原为石墩砖拱桥,园毁后于20世纪50年代夷为平地,1979年在原址修复。今桥为石墩、水泥拱、大理石栏板。
5、狮子林虹桥
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涉园)狮子林所建。有16处风景点。如今只有残存的虹桥、水关拱桥。桥身两边各有几首石刻诗词,落款有乾隆题刻印。据考证乾隆确实题字时常用“淑题”二字做题跋。


虹桥石券桥南侧桥拱上刻乾隆御书“虹桥”
虹桥南侧有诗刻4幅:
虹桥北侧有诗刻6幅:
虹桥北侧水关,该水关旁立乾隆御书“狮子林”石匾一块,
水关石拱内外两侧分别刻有乾隆诗刻石10幅。

虹桥北侧水关,该水关石拱内外两侧分别刻有乾隆诗刻石10幅。
水关旁的一座石碑刻有乾隆御笔诗:“墙界林园水作门,泛舟雅似武陵源。赢他祗有渊明记,不及迂翁画卷存。”
落款“壬辰暮春,御题”。
6、丛芳榭残桥
狮子林南部有一处亭阁建筑旧址叫丛芳榭,亭阁建筑在湖水中,连接湖岸的是一座二墩三孔石平桥。目前损毁严重。
7、翠鸟桥
位于中心湖西岸,桥连接湖岸与小岛,岛上原是思永园。翠鸟桥为一大二小三孔拱券梯形桥,高高的桥身,白石护栏,单侧台阶26级,翠鸟桥倒影水中,形态优美,桥南湖岸有水榭茶楼,水面散养鸳鸯、野鸭、白鹅等水禽,1998年复建。
8、十三方孔桥
位于长春园宫门区西北,中心湖东南,1997年复建,过桥就是全园最大的中心岛,岛上有含经堂、蕴真斋等建筑。
9、五孔桥
平湖秋月建筑东侧湖口水道处横跨一座五孔桥,桥孔中间为一大方形孔,两侧各有两拱卷桥孔,此桥为90年代复建。
10、三孔方桥
位于福海东岸,三个方形桥孔一大二小,花岗石基础,块石砌虎皮侧墙,护栏为实心白石,90年代复建。
11、进水闸桥
位于长春园西界外圆明园地界内,桥的东北角为西洋遗址。长春园的水都是从这座闸口流过来,闸桥为一桥墩二孔,桥面铺条石为平桥。现闸桥东侧建有一座水泥桥便于过往交通,使闸桥得以保护。
12、南大桥
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单孔平桥,清末毁于战乱中,经考古挖掘遗址后,2008年8月完成保护修复工作。
13、如意桥
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单孔平桥,桥栏为木质,透雕有番草抱叶花纹,桥墩用白色镶边的灰色石材砌成,并在两侧桥墩上镶嵌出如意形纹,故此得名。该桥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经考古挖掘遗址后,2008年8月完成保护修复工作。

透雕有番草抱叶花纹
14、碧澜桥
碧澜桥小巧玲珑,每块栏板上下皆为不同的弧线轮廓,安插在曲面的仰天地栿石上;该桥栏杆的每根望柱柱头上均有双鹤在云间翱翔的雕饰,有的展翅高起,有的一往直前,姿态各异。其雕刻之精美,在宫廷建筑的同类题材中首屈一指。碧澜桥是圆明园中最精致的一座石拱桥。
碧澜桥在圆明园遭遇八国联军焚毁后,遗址被填埋,其构件于2002年挖掘出土。遗址现场经过清理后,保存的桥墩比较整齐,但上部构件残缺不全。
碧澜桥的修复工程2015年正式开始。这次工程要求对于残破的石构件,尽量让其应用在原有部位。补配的望柱头云鹤雕饰,施工中根据设计图纸和照片,采用3D打印制作模型,使得复杂的纹饰尽量做到接近原作。
15、慈云普护一孔桥
位于慈云普护景区,与2016年修复完工。南部的桥体外立面正按照乾隆时期的样子补贴虎皮墙,护栏用砖雕刻成几何图案,内侧加装有机玻璃保护。
16、棕亭桥
棕亭桥位于茹古涵今景区。棕亭桥既是交通建筑,又是观景建筑。使人便于欣赏水中的倒影、游鱼及水面上的莲荷。


17、逢岛瑶台二渡桥
蓬岛瑶台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作方丈、蓬莱、瀛洲大小三岛,由两座渡桥连接,渡桥为曲折式木平桥。 现修复后的渡桥为圆钢桥墩,五折钢梁架水泥桥面。

东侧渡桥

西侧渡桥
18、西洋遗址方外观五孔石平桥
原来方外观西式平桥,桥为五孔,桥墩上部有汉白玉石雕西式番草。桥面为平板束腰式,中腰宽355厘米,两端宽730厘米,桥板长925厘米。桥面原有西式石栏杆,今已无存。20世纪初,石桥被移建到北京大学未名湖北岸。目前的石桥是补建的,为四桥墩五孔平桥,五孔桥的中三孔各跨0.9米,两边桥孔各跨0.64米。


19、西洋遗址五竹亭两座三孔石平桥
五竹亭在圆明园方外观南,与其相面对。为五座西洋竹式重檐亭。枋、梁为木构,外观则全部是竹子构成,并用彩色玻璃镶嵌,用贝壳装饰。五竹亭东西两个方向各复建一座石平桥,每桥为两桥墩三桥孔,桥长4.6米,桥墩宽3.7米,桥面由三条条石一组排列而成。

五竹亭东西两个方向各复建一座石平桥

颐和园的古桥:(参见下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bef0ce0102wczl.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