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古塔
塔起源于印度,最初建塔是用于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舍利。塔于公元一世纪随同佛教传入我国,使得塔与寺的关系密不可分。早期的寺院是塔在殿前以塔为主,以后又逐渐把塔排出寺外,建于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
两千年来,我国的能工巧匠把塔与我国特有的楼、台、亭、阁等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去多不同样式的塔,从造型设计到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的建筑风格。
从塔的构造上看,可分为地宫、平台、塔座、塔身、塔刹。从造型上看,有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圆形的等。从层数上看,单数层的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的,也有双数层的,如二、四层。从式样上分,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楼门式、经幢式、组合式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塔、石塔、砖石混合塔、金属塔、琉璃塔等。
北京的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在市内及郊区县都能看到见于各个朝代,造型与风格各异的古塔。他们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纤小秀美,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装点着北京的山河大地。
虽然历经岁月的风化和人为的毁坏,但仍保存有近300座各种古塔。这些古塔在中国名塔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几乎每一座古塔都集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于一身,使北京成为一座巨大的古塔博物馆。
为了欣赏古塔建筑的美妙造型,笔者循着历史的踪迹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进行了走访。
白塔庵塔
位于中国画研究院内。20世纪40年代此处有庵因塔而名。相传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塔高25米,为覆钵式,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座上为6层雕刻而成的仰莲,塔身四面均有佛龛
(眼光门),十三天由环形石料垒筑成。塔身为青砖所砌,塔刹部位安置着两吨重的铜制华盖和宝瓶。



慈寿寺塔
慈寿寺塔坐落在海淀区八里庄玲珑公园慈寿寺内,原名永安万寿塔,又名永安万寿塔、八里庄塔、玲珑宝塔,仿天宁寺塔而建。
慈寿寺及寺内塔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两年后建成,是慈寿寺的一部分,基址原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太监谷大用墓地,是仿照天宁寺塔修建的。
慈寿寺塔为密檐式八角形十三级实心砖塔。通高约50米。塔基为3层,上为双层须弥座,呈八角形。下面一层须弥座束腰,每面开壶门形龛6个,每龛中各雕狮首1尊,已无存。龛与龛之间雕有轮、螺、伞、盖、盘长、双鱼、瓶、花八件佛教吉祥宝物的浮雕。转角处雕瓶状角柱,上雕仰、俯莲花瓣图案。上面一层须弥座束腰上各面均开有7个长方形龛,龛中雕有佛教故事图案,描述善财童子拜师修身成佛的故事,53幅画面,刻有200多个人物像。各幅画面之间,各雕有立势金刚力士像1尊。在须弥座的转角处,雕有蟠龙角柱。塔基上面是3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塔身为八角形,南向,东、西、北三面有砖雕拱券式假门,其余四面为券窗,门窗两侧原有木胎泥身金刚力士神像,已残破。南面券门额书“永安万寿塔”,西面券门额书“辉腾日月”,北面券门额书“真慈洪范”,东面券门额书“镇静皇图”。塔身八面转角处立浮雕盘龙圆柱。上为十三级塔檐,每层檐下以砖雕斗拱承托,拱眼壁上开有佛龛,每面3龛,每龛均供有佛像,佛像内藏佛经,共供奉佛像312尊。檐角悬铜铃,共3
304枚。

国家级文保碑
































慈寿寺塔北立有两块万历年间的石碑

挂甲塔
香山煤厂街原称煤厂村,曾经是明、清时期北京城一处煤炭集散地。古代对煤炭的运输和销售也有税赋管理,在这条路上曾经设有两个关口,一个在“鬼见愁”与天宝山两山之间的凹处建有城门关,城门上方有一座汉白玉白塔,俗称过街塔,过街塔后来叫成了挂甲塔。


青龙山朝阳院塔
朝阳院遗址在今青龙山朝阳院茶棚之北百余米。现已成废墟,民国李慎言《燕都名山游记》载:朝阳院“内古松夭矫侧出,状如游龙,殿前有流觴曲水,做圆寿字,院后有塔,高约十数丈,明万历時建”。
现遗址内一高台之上有管家岭村民重建白塔一座,寺南墙之下有村民重刻清同治九年四月重修朝阳院茶棚碑一通及清宣统元年重修朝阳院碑一通。由碑文载“原京西北安河上坎青龙山旧有朝阳院一所,山门殿院前后四层,供奉关聖帝君,三教聖佛、佛塔院、覌音菩薩”。可見朝阳院其時规模堪称弘大。

莲花寺塔院
莲花寺位于大觉寺南500米处。始建于明代。清末为太监所有,作为其养老送终之所,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并扩建。莲花寺现被部队使用,不开放,在其西北方向的莲花寺塔院中还有残塔4座。

莲花寺塔院 塔1

莲花寺塔院 塔2

莲花寺塔院 塔3

莲花寺塔院 塔4
胜果寺塔院
胜果寺原位于苏家坨镇大觉寺西北几百米处的小树林中。寺庙的踪迹全无,在不远的东南方向的圣果寺塔院还残存四座塔。
圣果寺塔院
塔1

圣果寺塔院 塔2

圣果寺塔院 塔3

圣果寺塔院 塔4
西竺寺塔院
西竺寺在海淀区北安河乡大觉寺西北,与大觉寺相联。寺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大觉寺后,以西天大通法王智光上师为大觉寺主持,并于寺侧“倩工累石为塔”。宣德十年,智光圆寂,宣宗遂增广其塔,建成此寺。赐名日,“西竺”。西竺寺塔院位于西竺寺重修记碑西北处,现还残存三座塔。

西竺寺塔1

西竺寺塔2

西竺寺塔3
悟璋和尚塔
悟璋和尚塔位于阳台山风景区金山寺西墙外。塔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砖石结构覆钵式塔,高约十五米。须弥塔座由花岗岩阶条石砌成,高二米。塔座四周雕有花饰,塔座上方为八角形平台,由平台向内收圆,再镶嵌上下两层绿色琉璃制作的仰莲,中间黄色琉璃珠相隔,似腰带一般承托塔身。塔身为砖砌覆钵体,塔身上方承托十三重相轮,塔顶为白石宝盖,宝盖边缘铭刻“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字样。顶内周边刻有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口弥、吽、”六字真言。此塔独特处是塔座与塔身间绿色琉璃莲环,恰与相邻古树相映争辉。此塔造型与大觉寺迦陵和尚塔相仿,两塔同在主殿之上,同有白皮巨松护佑,所不同是一在寺内,一在寺外。

周云端和尚塔
周云端和尚灵塔位于大觉寺南1.5公里处。明弘治三年(1490)建。高约15米,七层八角密檐式砖塔。塔为双层须弥座,座上三层砖雕仰莲。塔身饰以仿木结构的砖雕门窗,塔檐悬有风择。周吉祥,又名周云端,曾在大觉寺为僧。相传其姊周太后在作贵纪时,曾以祝寿为名,在报国寺旁修建了大慈仁寺,以吉祥第一代住持,又让他但任僧录司(明代管理宗教事务的最高机构)左善世。吉祥死后就葬在大觉寺西南的山坡上,此塔即其灵塔。

海淀区文保碑


天光寺塔
天光寺遗址在冷泉村附近山上,为军事禁区,可从卧佛寺那边防火道横切过去。天光寺始建年代不详,据传后改名雪峰寺,惜无文字碑石可证。寺已倾圯,惟寺院残墙及坍塌殿宇依稀可見天光寺大概形制,現寺后存覆鉢式塔一座,保存尚好,按损毁程度看应为明代墓塔。

孙传芳墓塔
孙传芳墓位于卧佛寺东侧,坐北朝南,墓地东部为墓区,西部为祠堂。墓为覆钵式石塔,高3.55米,须弥座,四周围以石栏,墓塔似宝瓶形状。塔基为六边形须弥座,花岗岩制成,中间镶一拱形汉白玉龛,镌刻有“恪威上将军孙公讳传芳字馨远暨元配张夫人墓碑”。

博雅塔
北大以一塔湖图闻名,其中的塔指的就是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博雅塔。 燕园建筑精髓 “一塔湖图” 之 “塔”——
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



滦州先烈纪念塔
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在海淀区温泉南面山坡上。1936年兴建,为纪念1911年深州清军第二十镇官兵武装起义牺牲的烈士。塔身石砌,八角七层,饰以灰蓝瓦飞檐,庄严静溢。陵园东向,立石门,园内自南而北顺山势一线排列,还建有石碑、碑亭、摩崖石刻、八角形石幢等。建筑物上分别刻有冯玉祥、赵登禹、张自忠等题字和优恤殉难诸先烈的详情。

迦陵舍利塔
位于大觉寺后院的迦陵舍利塔,也叫大觉寺舍利塔。该塔的式样和白塔寺白塔、北海白塔相似。该舍利塔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建于乾隆十二年。高12米,覆钵式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的八角须弥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在八个面中心和四周都镶嵌有砖雕,转角处的角柱上有连珠、如意等纹样,其上的圆形须弥座上刻有仰莲和伏莲,束腰处有花草图案。须弥座之上是三层叠涩金刚圈,上是塔肚,塔肚正面开有壶门,壶门下方有一个由连珠纹装饰的座,壶门周围装饰有火焰纹样,假门上还有石刻的窗棂。塔肚上是十三层相轮,没有基座,相轮上是由伞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伞盖上刻有流云纹和佛字,并挂有铜铎。刹顶的宝珠上有蕉叶纹装饰。
此外在白塔的左右,有一棵松树和柏树,松柏的枝条向白塔伸出,似将白塔抱住,因此称为“松柏抱塔”。而“松柏抱塔”也是大觉寺八绝之一






香山琉璃塔
琉璃宝塔位于香山公园昭庙之南,为八面七层,高40米左右。塔下为一石砌方台,上建八角形基座。基座四周绕以白玉栏杆,内建木构附阶,有廊柱环绕。附阶中部建塔座,顶部附以八角形屋面,宽大舒展,亭亭如盖。附阶顶上收作八角形平台,成为低矮的须弥座,周边又绕以白玉栏杆。须弥座正中,耸立着七层琉璃宝塔塔身。塔身内为实体,外仿木构。每层均用黄、绿、紫、蓝各色琉璃构件砌成柱子、拱门、斗拱、额枋和檐椽、瓦陇。每层八角檐下都系有铜铃。塔刹则以巨大的琉璃宝珠作成。











渗金多宝铜佛塔
万寿寺内有一座明代的渗金多宝佛铜塔,现在存放于寺内的无量殿中。这座明代渗金铜塔原来在城南宣武的长椿寺。这是一座仿辽式八角十三级密檐塔。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上、下枭饰莲瓣,束腰布满浮雕像。塔基上的这些雕像内容丰富,上层须弥座造像以罗汉形象为主,北面中央是弥勒佛。下层须弥座上造像是各式神将。须弥座上是平坐围栏,栏板内线刻细密花卉纹。再往上是双层莲瓣。下层莲瓣上各有佛像一尊。塔身的四个正面为假门,门上门钉九排八列。门两侧各立金刚。门楣两侧有双龙,中间菩萨坐于祥云宝盖下,两侧并有飞天。四个侧面为盲窗,两侧各立菩萨像,上方布局与正面类似,下方为盆花。檐下施拱,拱眼有释迦牟尼坐像。塔刹为莲叶托宝珠。









鹫峰和尚塔
鹫峰和尚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乡鹫峰山东南麓。塔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砖石结构,为覆钵式喇嘛塔,现高4.6米,座西朝东。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塔身修长。塔身正面嵌有汉白玉塔铭,铭曰:“传临济报恩第七世衍法堂上中兴第一代志定慰翁老和尚灵塔。”塔顶为十三天,采用花岗岩石制成。此塔形制古朴,除塔刹已残外,余皆保存完好。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全部用汉白玉建造,周身布满雕刻。由于石里的铁被氧化而呈现出淡淡的橙黄色。五座密檐的方塔中,正中的一座高十三层,四角每座高十一层。中塔的正南有一座两层檐的琉璃罩亭,阶梯的出口就在里面,罩亭顶上有一蟠龙藻井,这是皇家寺院的标志。五座塔的顶上均有一小型覆钵式塔刹,中间大塔的为铜制,其他四座的为石质。


在塔建成后,为保护这座金刚宝座塔,塔的表面的石料全部用“血料”保护起来。据说“血料”使用猪血和上腻子和面粉加糯米汁调匀后刷于塔身上,再多次贴麻布刷大漆后完成。现依然可在雕刻的凹陷处见暗红色的痕迹。
塔前的两株银杏树一雌一雄,树龄逾300年,需三人合抱,堪称真觉寺一宝。
宝座的南北两面正中各开券门一座,通入塔室。拱门券面上刻有金翅鸟、狮、象、孔雀、飞羊等图饰。
五塔寺秋景






南面券门之上嵌有“敕建金刚宝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铭刻的石匾额。


从北向南看金刚宝座塔


真觉寺塔内部用砖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塔的下部是一层略呈长方形的须弥座式的石台基,台基外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纹饰。
塔上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双,表示佛足迹遍天下。现在不让登塔,看不到五座宝塔的细节以及佛印。以下是从网上找到两张照片:
站在北侧券门里向对面看,正好就是中间塔南侧的佛龛和佛龛下面须弥座束腰上的那对佛印。
在须弥座腰的正中位置刻有一双凸雕佛足,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开的莲花。这种凸雕佛足在北京寺院中仅此一处,其他地方的佛足均为凹刻。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现存放于真觉寺北京石刻博物馆东面碑林中,石结构,高约2米。为“圆寂上方山非堂上开山第一位主持傅曹溪宗三十八代印心玺公和尚灵塔”。


普安塔
普庵塔,也称普安塔,位于四王府东北普陀山南坡。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普庵塔东侧原为普庵塔院,院东侧为清代天仙庵。然今只存普庵塔。
该塔建于辽代(公元916—公元1125年),高约9米,南北朝向,为一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砖塔。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塔身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拱券式小门,其余各面有窗形小龛,龛内刻神像。塔身正面室内原有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普庵菩萨像一尊,今已无存。底檐下有单翘单昂斗拱,角科、平身科每面一攒。塔顶内收,轮廓线很柔和。

不开放,转帖吴老
双清别墅经幢
香山公园内双清别墅现已辟为毛泽东在双清活动展览室。院内西侧山石上有清乾隆御笔“双清”刻石,院中立有明代石经幢等古迹。



双林寺塔基
双林寺塔基位于紫竹院公园东南门处。双林寺建于明万历四年,权宦冯保在西直门外建一家庙,并用自己的号,命名为“双林寺”。明万历五年,冯保督建万寿寺时,将自己的家庙双林寺进行的扩建。这位万历皇帝的宠宦笃信佛教,看中此地是藏风得水的上佳宝地,就想把双林寺作为身后的坟茔地。但没能如愿,终于获罪被贬,双林寺从此归为皇家所有,成了皇家寺院。
双林寺塔位于双林寺后,是一座密檐式砖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八角形九层密檐式砖塔。座北向南,匾额上题名为“藏经楼”。清朝末年,双林寺已颓废,新中国成立时,尚有砖塔一座,明朝石碑一通。后砖塔出现裂缝,为保证游人安全,于一九七五年拆除,且未保存任何资料。

2017年在原址处作标志性修复

原址处堆砌土丘,加装石护栏。
从外墙窗户可看到地下挖掘出的塔基砌石
双林寺塔模型展于紫竹院行宫报恩楼

双林寺塔旧照
纳兰性德与双林寺的交集
双林寺碑拓片展于紫竹院行宫报恩楼
凤凰岭景区:
1、和尚墓塔
位于凤凰岭景区南线的妙觉寺西南有一石门,实际此处是一太监墓,门楣上镌刻着“尚膳监张公墓”,在其两处墓穴北侧不远处的石塔,相传为黄普院和尚塔

和尚墓塔1

和尚墓塔2
2、魏老爷塔
魏老爷塔,位于龙泉寺主殿的后山。塔始建年代不详,为覆钵式石塔。传说魏老爷在此行医救人,还虔诚的拜佛。人缘在这一带非常好。清嘉庆初年,根据民意,昌平州重修龙泉寺亦建魏老爷塔,当地百姓纷纷捐赠。寺塔修缮后,一度香火极盛。据史料及民间传说;魏老爷乃一介平民非曾非道,然能体悟人生真谛,正是他朴实无华、忍辱精进、敦厚善良的优良品德而为后人称颂。后人将他的塑像供奉大殿内、肉身安葬于塔内,亦将他坐化的山称作老爷山,以示后念。多年来,当地百姓把农历九月十七日定为魏老爷成道日,每逢此日,百姓纷纷来此敬香、祈福消灾表达美好愿望。魏老爷是百姓心中的佛、道、圣。

3、凤凰岭砖塔
凤凰岭砖塔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是一座残存的覆钵式砖塔,只有基座及塔身部分,残高约3米,上面的相轮及塔刹已不存,塔铭亦不见,据说建于明代。


4、上方寺石塔
上方寺遗址前的山谷中有明代石塔一座,为覆钵式和尚灵塔,塔坐西朝东,背依高崖,前瞰深涧,全部由花岗岩砌筑而成。塔高6.1米,塔基平面呈亚字形。
5、玲珑塔
上方寺遗址山门东北侧坡上有元代砖塔,俗称玲珑塔,为金末元初某禅师灵塔,约建于元中统年间(1260—1264)。塔坐西朝东,为六角五层密榴式砖塔,塔高约九米。六角形须弥式塔座,每面宽一点四米,须弥塔座各面分别砖雕斗拱和“卍”字花饰。其上方由三层砖砌仰莲承托塔身。塔身正面镶嵌汉白玉塔铭,字迹已漫漶不清,现已无存,其它各面为砖雕窗扉。塔身各转角处均设有一座五层六角形密檐式砖雕小塔。塔刹为复瓣莲花形砖雕宝顶。此塔做工精巧,玲珑别致,故称玲珑塔。


6、密宗塔
密宗塔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建于明代,为覆钵式和尚灵塔,塔坐西朝东,背依高崖,前瞰深涧,全部由花岗岩砌筑而成。塔高六点一米,为石砌四方形塔台,平面呈“亚”字形的须弥式塔座承托着塔身。塔身正面的塔铭现已无存。塔身上方的方形刹座承托着相轮,刹顶为宝瓶和仰月。原称弥宗塔,今称密宗塔。



塔西侧石壁上刻“上方寺弥宗塔”
7、灌浆石塔
据考证,早在清光绪年间,曾在灌浆石岩上建造过一座石塔,塔顶上有一颗夜明珠。为使塔永久牢固,建塔时在塔层之间采用糯米粥同白灰浆灌注而成,故取名“灌浆石塔”。解放前,驻扎在聂各庄的国民党杨广发部队副官石成山,逼迫石匠王文海等人将玉塔剔下,运至白虎涧村隐藏起来。后来石塔遗失,不知下落。
为恢复文物古迹,海淀区政府和区旅游局共同出资,在海拔
678米的峰顶部“灌浆石”上复建了汉白玉石塔。灌浆石岩高17米,石塔高2.95米,塔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式。每层各雕刻佛像六个,除佛雕碑铭外,共雕刻佛像40尊。在巨石的衬托下,显得小巧玲珑,别有情趣。因地势险峻,位置奇特,故名为“飞来石塔”。




8、搁衣庵石塔
从神泉向西南上山约5分钟,有摩崖石塔,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原称搁衣庵摩崖石塔。建于明代,利用天然花岗石壁雕成,覆钵式塔雕凿于崖壁上,此塔坐西朝东,塔高三米,由宽一点八米的单层须弥座上部的莲花瓣承托塔身。塔身正面雕凿佛龛,龛内正中原有观音像及香炉石槽,据介绍观音像系辽代产物,现已不存。塔身上部由十三天相轮承托刹顶。塔前的搁衣庵现已无存。整座石塔造型古朴,独具特色。




9、 继升和尚塔
继升和尚塔是龙泉寺第一代主持继升长老法身塔,属密宗石塔。石塔建于清顺治年间,坐北朝南,由花岗岩石砌成覆钵式塔体。塔高六点一米,塔座平面成“亚”字形,宽一点九米,塔座上由雕刻莲瓣图案五层石制金刚箍承托塔身。塔身直径一点七米,塔身上部呈“亚”字形须弥座平面承托着锥体形十三天相轮。塔刹以石雕成宝瓶及仰月。



10、金刚石塔
瑞云庵坐北朝南,背依高山,傍临深谷。山门用大块花岗石砌筑,山门右侧兀出一块天然巨石,名曰金刚石。石高约
15米,向旁倾斜,悬出深谷之上,壁陡峭不可攀。石上建有一座高约2.5米的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金刚石塔堪称此处奇观。此塔又称“千载寿塔”,是妙觉寺第一代主持尹奉圆寂后的灵塔。




碧云寺:
1、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座落在碧云寺西边的院落中。此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是仿照西直门外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建造的。通高34.70米。这座全国現存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全部用汉白玉石建造。分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券门内至塔座台面,其前方左右各有一圆形藏式塔;其后则是5座十三层密檐式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整座塔体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浮雕。
金刚宝座塔开放时门票
民国期间修缮金刚宝座塔的标示
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仿北京五搭寺形状建造。这种塔北京地区有三座,另两座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和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高347米,分搭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汉白玉的塔身在绿树的簇拥下显得无比令人向往
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1929年孙中山的灵柩移往南京后,为其特制的楠木棺和停灵时穿戴的衣帽封于洞内,故为其衣冠冢。

券脸两旁雕有佛像和兽头形纹饰,券脸上额匾书“灯在菩提”。
宝座上有八座石塔:一号为屋形方塔,七、八号为座圆形喇嘛塔。二、三、四、五、六号座为十三层密檐方塔,二号在中央为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曼陀罗的一种变体。曼陀罗是梵语译音,意为“坛城”,后来演变成象征性图案。按藏传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须弥山,四周分布水、陆、山、佛。五座佛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塔肚四面刻佛像。
2、罗汉堂殿顶塔
碧云寺罗汉堂建于清乾隆十三年,仿照杭州静慈寺罗汉堂而建。堂内塑有508尊罗汉像。罗汉堂殿顶装饰五座小白塔,其中一座在高耸的屋顶上面。其他四座按位置于屋角上面。塔的形制为覆钵式塔。这五座精致的小塔和起脊斗拱结合一起,较为特异。殿顶塔,为装饰性佛塔,一般清代为多。不属于古塔范畴。
罗汉堂殿顶中间设一阁,阁顶建有佛塔一座。殿顶四角也各建有佛塔一座,佛塔为覆钵式,每座塔身四面都设有佛龛一个,内有佛像一尊,塔身上方的塔刹由相轮、华盖、宝珠组成。


殿顶主塔

碧云寺罗汉堂屋顶四角塔造型相同
3、大雄宝殿经幢
碧云寺大雄宝殿前有一对刻着梵文的经幢,雕工精美。幢顶为单檐四角攒顶式顶,砖石仿木结构,四条垂脊雕龙。瓦沟,榫卯、斗拱均同木制一样。梵文经幢上说的是元耶律楚材的后人名叫阿利吉的舍宅开山、修建庙宇的事情。




颐和园:
1、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也称“多宝佛塔”。高16米,八面七层。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上下共分为七级,通高16米。整座塔身都是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塔身坐南向北,在塔的四周砌有红色围墙,院门朝北,门口树立一座木结构琉璃瓦顶的牌坊。

多宝琉璃塔每层塔檐的颜色各不相同,第一层为金黄色;第二层为绿色;第三层为紫色;第四层为青色;第五层为蓝色;第六层为青色;最顶上一层为金黄色,在塔檐的角下,各悬挂一枚铜铃。在塔顶上置有宝座,四周悬有一圈铜铃。整座塔刹均是用铜制成,并在上面镀金。

塔身上的佛像,均为金黄色琉璃砖镶砌,佛龛中佛像的背后为绿色。


在塔顶上置有宝座,四周悬有一圈铜铃,上面是铃铎式刹身,再上面为刹顶。


塔的四周砌有红色围墙,院门朝北,门口立一座木结构琉璃瓦顶的牌坊。
2、四智喇嘛塔
在香岩宗印之阁四角分布有各由红、黑、白、绿四种颜色组成的高约15米的四座喇嘛塔。按佛教释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分别代表佛的“四智”,亦称“四界”,即构成佛教世界地、水、火、风四种成素,其属性为坚、湿、暖、动。
四座塔都由塔基、穿堂、“亚”字形须弥式塔座、两层塔身、十三层相轮、覆盖、风铃、仰月、宝珠组成。四座塔的塔身上下两层都刻有佛教密宗“如来八宝”等装饰图。四塔共挂风铃152个。

红塔





绿塔

黑塔

白塔
3、众香界三塔及智慧海三塔
众香界三塔及智慧海三塔坐落于颐和园万寿山顶,众香界是一座五彩琉璃牌坊,牌坊顶建有三座琉璃喇嘛塔。智慧海是一座宗教建筑,在大歇山殿顶以紫、蓝、白三色建造三座喇嘛式塔。此三塔为颐和园最高处。



4、颐和园铜亭塔
铜亭塔位于佛香阁西侧,铜塔为覆钵式完全按喇嘛塔的结构铸成。此塔为古塔中珍品。


5、经幢双塔
建于清乾隆年间经幢双塔位于万寿寺后山下,双塔各高10米,这两座八角七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石塔,全部由白石雕琢而成。塔身第一层的八面都刻有经文,上方出塔檐,二、三、四层塔身八面均雕有佛龛,佛龛中都刻有佛像。塔刹由第七级塔檐顶部的八角脊承托石制宝珠组成。






玉泉山:
1、玉峰塔
玉泉山主峰的香岩寺内有一座雄伟的定光塔,也称玉峰塔。静明园十六景之一的“玉峰塔影”便在这里。香岩寺后院为塔院,正中为仿镇江金山妙高峰江天寺慈寿塔修建的定光塔,八面七层,高达47.7米。塔身中部为石质塔心,外层垒砌青砖,顶部为葫芦形塔刹。塔内每层都设有佛龛,额联石刻均为乾隆御题。登临塔顶,天风劲吹,举目四望,恍若仙境。


2、妙高塔
西郊玉泉山上的妙高寺建于乾隆年,妙高寺后进院正殿前有金刚宝座式白塔一座,称之为“妙高塔”。妙高塔属于砖石结构的金刚宝座塔。高约17米,基座为砖石砌筑的方形平台,四面设石栏。中央大塔有双重基座。最下是亚字形基座,四面凸出的立面上开卷洞。其上是八角形基座。再其上是八角形石雕仰莲承托卵形霞钵塔瓶。再上面是十三天的塔刹。



3、华藏海石塔
华藏海石塔在玉泉山的华藏海禅寺内。寺早毁,仅存此塔。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全部用汉白玉石雕砌,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木结构,密檐式实心塔,无门窗。高约15米,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八面束腰部分雕有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故事,塔座的转角处刻有力士图。须弥座上部由石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八面均雕有佛像及佛传故事等。塔身上部为仿木结构的石雕密檐,塔顶为石制覆钵式塔刹。刻工娴熟精致,堪称清代雕刻艺术的杰作。此塔结构除塔身下部的雕刻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侵略者砸环外,其他部分保存尚完整

不开放,只能远望
4、镇海塔
镇海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东部玉泉池内。建于清代,塔石质结构,高约二米,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塔八角七层,塔顶部由宝瓶组成。此塔建在玉泉池底部,只少半截露出水面,故称半截塔。传说此塔是为“镇河眼”,故又称为“镇海塔”。

不开放,转帖
5、圣缘塔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圣缘塔,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西南坡的圣缘寺内。这座八角形七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琉璃佛塔,高约15米。由八角形须弥式塔座承托着三层塔身及七级密檐。塔身的四个正面拱门内都雕有佛像,塔身各面均布满佛龛。塔身全部用五色琉璃砖瓦镶砌。塔刹为铜制铃铎式。 此塔也称琉璃塔,与颐和园中的多宝琉璃塔相似,是现存清代古塔中的珍品。

不开放,转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