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6、颐和园的古桥

(2017-01-15 07:48:58)
标签:

颐和园的桥

十七孔桥

知鱼桥

荇桥

界湖桥

颐和园的古桥

       颐和园的桥多为清乾隆及以后兴建,有石桥也有木桥,有水桥也有旱桥,有单孔桥也有多孔桥,……,数十座各具特色的桥与美丽的园林山水和亭、台、楼、阁、廊、榭巧妙结合,相映成趣,形成颐和园的独特风景线,点缀着颐和园的春夏秋冬。它们以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往事,它们以多姿多彩的造型,向人们展示着中国独特的造桥艺术。
       由于这些桥多数是石桥,因此躲过了战火,只有个别木桥焚毁。光绪朝重修颐和园和建国后也曾添建、改建了部分的桥,致使颐和园里至今保留了数十座的桥。
       本文主要记述古桥(含改建),一般不涉及建国后新建的桥。为写作本文参阅了颐和吴老等的博客在此表示感谢。

 
 
       颐和园东宫门开始,首先见到的是东宫门外的两座石桥。
 
东宫门外石桥

       东宫门外的两座石桥建于清漪园时期,位于东宫门前影壁东侧的月河之上,主要是将谐趣园内的水顺着月河流入马场。此桥为单孔石桥,桥栏为罗汉板,青石质。

186、颐和园的古桥
北侧石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南侧石桥

 
       进入东宫门,找到德和园戏楼后沿其西墙行进,可见廊桥。
 
廊桥
 
       此桥位于德和园(大戏楼)西侧,在大戏楼西墙与宜芸馆后院东墙之间夹道的北尽头,始建于光绪年间,称其为“廊桥”,是因为该桥的桥面是封闭式回廊。该回廊是慈禧的专用通道,将大戏楼与慈禧的居所乐寿堂相连接。为了方便下人行走,在大戏楼西门和回廊相接处建成天桥形式的交叉通道。
 
186、颐和园的古桥
沿德和园西墙和宜芸馆后院东墙之间的夹道北行,可见尽头处的廊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宜芸馆后院北面是一溜封闭式回廊,回廊的东段和德和园大戏楼二层连接,此处正是廊桥桥面。
 
186、颐和园的古桥
       沿夹道由南向走到尽北头,出廊桥迎面是一米多高的石头墙。下面这张照片是站在石头墙上拍的。由图可见封闭式回廊紧接着大戏楼。封闭式回廊是专门为慈禧去看戏而建的。

 
       距此不远是长廊,沿长廊西行,位于昆明湖北岸长廊北侧的桥依次是:三孔旱桥、养云轩石桥、金水桥、接引桥。

三孔旱桥

       因这座桥座落在山坡脚下地面上,所以称之为“三孔旱桥”。三孔旱桥位于养云轩东侧,建于乾隆年,作用是“乐安和”和“养云轩”之间的通道。乾隆居所“乐安和”是两层建筑,西侧是是嫔妃的居所“养云轩”,为来往方便而建了这座“天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养云轩石桥

       紧邻三孔旱桥,在长廊的东头北边有一条不长的小溪河(葫芦河),河的北岸有一院落“养云轩”,门前小溪河横跨一座单孔石拱桥,称为养云轩小石桥。该桥建于乾隆年,为单孔石拱桥,桥基由花岗岩和虎皮石砌就,桥面为汉白玉,桥栏为罗汉板。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石桥正对着高台上养云轩的门楼,八角门洞、两侧楹联和小桥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精致,也是门额题字“川泳云飞”的绝妙写照。

 

 


金水桥

       金水桥位于颐和园前山正中的位置,在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此桥建于乾隆年间,当年桥的两侧是钟鼓楼和碑亭,桥南侧是大报恩延寿寺的山门殿(现在的排云门),金水桥为单孔石桥,石桥有汉白玉栏杆,望柱头是海水云纹浮雕图案,栏板是如意平安寓意的雕刻,单孔拱洞两侧上有镇水兽。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接引桥

       位于排云殿西侧的清华轩院内,接引桥为单孔石桥,上有汉白玉桥栏杆,接引桥架在一个八角池上面,八角池称之为“八角莲池”,池水象征佛教的八功德水,接引桥架在上面象征连接佛缘净土。清华轩乾隆时期是五百罗汉堂,罗汉堂南门正对的就是接引桥,1860年烧毁,慈禧重建时改为住人的清华轩,石桥就保留了下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走到长廊的尽头北拐,沿路走向北如意门,途径荇桥、七曲桥、半壁桥。
 
荇桥

       绕过石舫就是荇桥。此桥横跨于万字河上,将小西泠岛和陆地连接起来。荇桥为三孔亭桥,桥亭为平面长方形,重檐攒尖顶。1860年桥栏杆被毁,桥亭保存,光绪朝重修,桥上还保留木质栏杆,桥肩栏杆改为石质。
 
186、颐和园的古桥
       荇桥的特殊之处在于两个桥墩的两侧均有束腰石柱,上有石质斗拱承托的平台。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桥的两头各有一座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牌楼

 
186、颐和园的古桥
每个桥墩平台上有一只造型精美的独角异兽

 
 
七曲木桥

       位于宿云檐城关旁万字河上。七曲桥为木桥,因有七个折,故称七曲桥。和荇桥一样也是链接小西泠岛的桥,只是荇桥在万字河的南端,七折桥在北端。折桥的变化就改变了直桥的呆板,增加了情趣。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半壁桥

       位于颐和园后溪河(后湖)最西侧,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此桥建于乾隆年间,汉白玉石质。此桥曾经是清漪园通往西宫门(如意门)的必经之路。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石拱两侧中间有吸水兽,桥栏板雕有宝瓶如意,象征如意平安。

186、颐和园的古桥
       七十年代在半壁桥东侧相隔不到十米又修建了一座坡度很缓的石桥,主要是为了方便当年中央领导出入颐和园方便,结果桥没建完林彪就出事了,所以此桥也叫“林彪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半壁桥(左)与林彪桥两桥相邻

       过半壁桥西行,昆明湖西堤上的几座桥是颐和园的重要风景线。其中五座桥有桥亭,而且样式各不相同,此外还有一座调控水量的水闸桥,支堤上还有两座水闸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界湖桥

       是西堤上最北侧的一座桥,界湖桥在昆明湖与后湖河相接的转折处,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界湖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原有一座桥亭,但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劫。桥基石质,三孔,均为方孔。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夏日界湖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冬日界湖桥


 

 


豳(bin)风桥   

       此桥建于乾隆年间,豳风桥上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长方形亭榭,是西堤六桥中桥亭是最大的一座。桥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意在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该桥为三孔桥,中为方孔,两侧桥肩各有一个拱形桥洞。桥亭平面为长方形,重檐庑殿顶,正脊中间有一僧帽型宝鼎,造型和“荇桥”相同。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豳风桥西面的内湖上还有一座新建的小石桥。
 
 
 
 
 
玉带桥

       位于昆明湖原入水口处,西通玉河,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为一座全石且形如玉带的半圆形拱桥,拱高而薄,弧线十分流畅。虽然它和绣漪桥样式、用料一致,但是所处的位置更为理想,在东堤和南湖岛上观赏玉带桥时,有着玉泉山的衬托更是绣漪桥所不能比拟的,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此桥建于乾隆年,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镌刻着“玉带桥”三字,为乾隆御笔。桥的两侧各有楹联一幅,其内容也是专门写景致的。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镜桥

       镜桥为单孔石桥。桥上面的桥亭是八角重檐攒尖顶,造型小巧圆润。桥名撷自唐代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只可惜现在颐和园昆明湖水位下降,“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很难再现了。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练桥

       桥名来自南朝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古人把漂白的丝绢称为练,此处以练比水。练桥建于乾隆时期,光绪年重建。此桥位于西堤平桥北侧,为单孔石桥,桥上是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顶的桥亭。站在练桥上面观望,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建筑群等环桥景致都能收入眼帘。夏日练桥西面的藻鉴堂湖中盛开着一片片红白荷花,乾隆时期这里就是观荷花的好地方。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西提水闸桥

       位于景明楼与练桥之间,人们常说的西堤六桥不包括它,桥洞下有水闸,昆明湖与藻鉴堂湖的水主要是通过这个水闸交换的。此桥始建年代不详,为花岗岩条石做基础,单孔,上面的桥栏杆为建国后新建。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柳桥

       位于西堤最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名称取自杜甫诗“柳桥晴有絮”。桥基为花岗岩条石,栏杆为青石望柱和栏板,桥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顶桥亭一座,四周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梁枋绘有苏式彩画,桥下有方桥洞,两侧桥肩下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为颐和园唯一的五孔石桥。此桥的桥亭毁于1860年,光绪年重建。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中堤桥

       颐和园西湖中间,在玉带桥和镜桥之间被一条堤坝(中堤)分为南北两个湖,南侧是藻鉴堂湖,北侧是治镜阁湖(团城湖)。中堤上现有东西两座桥,东侧两孔平桥是古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单孔平桥,桥面木质,可拆卸以供御舟进入团城湖到治镜阁码头,后治镜阁成为废墟,此桥面也就改为石桥;西侧闸桥是后建的。
 
186、颐和园的古桥
东侧两孔石平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桥孔已被封闭

186、颐和园的古桥
后建的西侧闸桥
 
 
 
       走过西堤,沿昆明湖南岸向东走,来到南如意门,这里有两座桥。一座是绣漪桥,一座是它旁边的水闸桥。
 
绣漪桥
  
       建于乾隆年建造清漪园时期,位于颐和园东堤的最南端,是昆明湖与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与西堤的连接点。此桥是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必经之桥,设计和建造都十分讲究。
       此桥和和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俗称“罗锅桥”。玉带桥在昆明湖的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两桥的造型相同,只是绣漪桥尺寸较玉带桥略小,都是为了走船而建造成如此高大的“罗锅”。两桥的区别是:从桥头数望柱,第十根下面对着楹联的是绣漪桥,第九根下面是楹联的是玉带桥。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栏板、望柱等均是汉白玉石质。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望柱头雕刻精致,为“云纹仙鹤”图案的深浮雕。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桥南北两面有乾隆御笔所题楹联:南侧为“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侧为“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186、颐和园的古桥
       为利于行走,光绪年在此桥的南侧修建了一座木质的平桥,建国后改为水泥材质的。实际上为水闸桥,调控昆明湖的出水量。
       桥中有桥,这座桥估计原为石桥,后因水系改造,又修建了外围的木栏杆桥。
 
 
 
       过了绣漪桥,沿昆明湖东岸向北走,依次有十七孔桥、南湖岛小石桥、二龙闸桥、二龙桥、知春亭七孔桥和三孔桥。
 
 
十七孔桥
 
       该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中,始建于乾隆年间,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桥洞从两侧开始逐渐变大,第九个桥洞为最大。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桥中心的拱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比卢沟桥石狮还多。
 
186、颐和园的古桥
最多的一个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狮子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桥栏杆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俗“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

 

 
南湖岛小石桥
 
       过十七孔桥到南湖岛,在涵虚堂西侧2米处的叠石之上有一块完整的汉白玉构成的桥面,堪称颐和园最小的石桥。桥虽小,桥头却一个不少,也是用假山石堆砌的,北望可见昆明湖和佛香阁。
 
186、颐和园的古桥
       这块长约一米宽有四十公分的汉白玉条石架在叠石之间,是为了排除涵虚堂西侧廊和月台雨水的。
 
186、颐和园的古桥


 
 
 
二龙闸桥、二龙桥
 
       在昆明湖东岸步行道的东侧围墙下,距文昌阁不远,有一处昆明湖水向东流的水道,水道上并排横跨着二龙闸一座,二龙桥一座,石桥在水闸下水方。这个设施是为了调控昆明湖输出的水量,起到对周边及附近稻田供水的作用,现在河道被填堵,二龙桥和二龙闸成了“摆饰”。
 
186、颐和园的古桥
二龙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二龙桥于二龙闸桥(左)

186、颐和园的古桥
图左为二龙闸桥

 
 
 
知春亭七孔桥和三孔桥
      昆明湖东岸(文昌阁西侧)有两个相邻很近的小岛,岛上有一亭名“知春亭”,是借宋代“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著名诗句之意境命名的。通往两岛的桥一大一小,全是石木结构,两桥建造时间、施工方法一样。 
 
186、颐和园的古桥
知春亭七孔桥将知春亭岛与湖岸连接,六个桥墩为花岗石砌。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知春亭三孔桥
 
 
 
 
       离开知春亭去颐和园东北角的谐趣园,进入谐趣园按逆时针方向右行,依次经过园内5座桥。
 
引镜轩桥(谐趣园桥1)

       此桥位于谐趣园南侧引镜轩的东侧,它横跨在东船坞河上,连接着引镜轩和洗秋轩。此桥原来为木质平桥,桥可临时拆卸,以方便东船坞船只来往。建国后船坞作为他用,失去了船坞的作用,此桥也就改为石桥。2010年谐趣园大修时此桥的栏板进行了更换。
 
186、颐和园的古桥
小石桥一端连路一端连廊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引镜轩坐南朝北,三开间,两卷勾连搭结构,南北有门穿堂式。湖水从轩东侧下面流过,在轩的东西两侧各形成一个小湖,因此有人说引镜轩也起到了桥的作用,是人在桥上走,过桥不见桥,故称其为“轩桥”(笔者认为有些牵强)。

186、颐和园的古桥
图左下角即为距水面仅十几厘米的“轩桥”(从引镜轩东侧看)
 
186、颐和园的古桥
引镜轩西侧的小湖和出水口
 
 
 
 
知鱼桥(谐趣园桥2)
 
       位于谐趣园内水面东南岸,是一座桥身贴近水面的七孔石平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长26米,宽2.2米,呈笔直细长形,桥下有六个方石砌桥墩,条石板铺桥面,桥沿有十八对青石刻方望柱及镂空矮护栏,桥北端有一座石刻牌坊。桥名来于战国先哲庄子和惠子在濠上一段关于知道不知道鱼快乐的辩论。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清漪园建成后到嘉庆元年(1796)的42年间乾隆在小小的知鱼桥牌楼上刻诗、题辞多达21处,其中题名一处、楹联两幅(四处)、题诗16首。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石平桥1(谐趣园桥3)

       此桥位于谐趣园的“兰亭”和“小有天”之间的廊子南侧,它横跨在谐趣园湖和湛清轩前小湖的链接处。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石平桥2(谐趣园桥4)

       位于谐趣园的西侧的瞩新楼前,它横跨于后溪河水进入谐趣园的溪流之上,应该建于嘉庆年间。周围布满了高低错落的假山石,小桥规模很小三、五步就能跨过桥,桥面用三块大条石铺成,其中间的为汉白玉条石,两侧的为青色条石。桥面护栏简单轻便,望柱是细长的石鼓型,应该是后来所加的。柱间原横穿木棍做护栏,现在换成铁管做护栏。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玉琴峡桥(谐趣园桥5)

       位于谐趣园内的西北角的小山坡上(在上述桥正北十几米高处),铁栏杆石板桥 ,凌架在两侧高叠石之间。从后湖来的水经过这座桥进入谐趣园。据说这还是谐趣园一景“声趣”,造园者利用后湖之水的落差,建造了巧夺天工的玉琴峡,水穿石而过,叮咚如鸣琴,是为水趣式声趣。
 
186、颐和园的古桥
这座桥大部分游园的人都会错过,现在的桥也是建国后重新修建。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出谐趣园北行不远即来到后溪河,后溪河绕流颐和园万寿山北坡,长约1公里。河面随山势弯转,时宽时狭。中段即为著名的买卖街。后溪河及附近也有多座桥。从东向西依次为后溪河闸桥、眺远斋桥、平亭桥、寅辉城关石桥、后溪河三孔桥、苏州街木桥、苏州街石桥、苏州街南木桥、苏州街西吊桥、苏州街东吊桥、桃花沟石板桥。
 
 
后溪河闸桥

       位于后溪河最东侧的谐趣园湖水的入水口,东距谐趣园内玉琴峡桥十几米,此桥为假山石砌桥基,青条石铺桥面的单孔桥,桥下有水闸,桥跨溪水连接两岸,桥面与地面是平行的,漫步游览十分便捷。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从西向东看

186、颐和园的古桥
从东向西看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桥的东侧不到十米远的河道中有一废弃的闸口
 
 
 
眺远斋桥

       此桥位置原来是木桥,光绪朝修建,主要是为慈禧从景福阁到眺远斋观看墙外花会所用。“文革”后期为运输方便拆除木桥改建为水泥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平亭桥

       位于后溪河东部,桥为木质高拱桥,桥的北侧有一座平亭因此得名。此桥清漪园时期也应为高拱木桥,186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桥为光绪朝重建,建国后历次维修。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寅辉城关石桥

       此桥位于寅辉城关西侧,南控山谷,北临后湖,横跨在高达10多米的深涧上,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桥建于清漪园时期,为单孔石桥,高十数米,桥拱中间有吸水兽,桥栏杆为罗汉板(没有望柱、栏板,两侧栏杆各有9块儿石板组成,由于总共是十八块儿,故称罗汉板),是颐和园最高的单孔石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全桥为砂岩石砌成,桥面及矮护墙为青石。

186、颐和园的古桥
为保护游客安全,桥内侧添加了木护栏和木板桥面。

186、颐和园的古桥

 
 
 
 
后溪河三孔桥
 
       位于后溪河中部,南接松堂牌坊,北接北宫门。三孔桥在颐和园中是仅次于十七孔桥的第二大桥,三孔长桥桥身宽大,桥拱券高,桥面坡度却平缓不陡,适用于车走人行,方便来往。桥两侧的桥洞内各架设了有一米多宽的穿桥栈道,方便买卖街行人和商户的往来。此桥建于乾隆时期,桥身为花岗岩石,桥有三个高大的拱洞,拱洞的上部中间两侧均有吸水兽;桥面两边青砖铺就,中间是汉白玉条石镶嵌。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桥栏杆为汉白玉材质,望柱头雕云鹤纹饰,栏板为宝瓶如意纹饰。

186、颐和园的古桥

 
 
 
 
苏州街木桥

       位于后溪河三孔桥东侧的后溪河北侧,它同一座小石桥连接着后溪河中间的“孤岛”。此桥为光绪朝的遗存,在复建买卖街时对此桥进行了大修。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苏州街石桥

       位于上面那座木桥的东侧,它和木桥通过“一平一拱”的形式把后溪河中间的“孤岛”连接起来。此桥建于乾隆年间,汉白玉石质,单孔。1990年修复时,桥栏杆搞成了罗汉板,而没有复建成有望柱和栏板的式样。
 
186、颐和园的古桥
 
 
 
 
苏州街东吊桥
 
       位于苏州街东尽头,木质吊桥是便于平时连接后溪诃两岸人员往来,游船通行时吊起桥面让开水面。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苏州街西吊桥
 
       位于苏州街西尽头,木质吊桥是便于平时连接后溪诃两岸人员往来,游船通行时吊起桥面让开水面。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苏州街南木桥
 
       位于寅辉城关石桥北面下方,早期为连接买卖街的南侧商户的通行而建。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从寅辉城石桥上下望该小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桃花沟石板桥

       位于万寿山的后山清可轩遗址西侧山路上,架在后山排水沟上,雨季时万寿山上的雨水通过这条排水沟流入后溪河,因排水沟称之为“桃花沟”,桥因此得名。
186、颐和园的古桥
桥面中间为汉白玉两边为青石板,桥头有假山石堆砌。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过去桥面是由三块条石铺就,两边条石是花岗岩的,中间一块是汉白玉的,中间只有皇上(太后)可以行走,其他人禁止踩踏。现在将桥面加宽。 
 
 
 
       看完桃花沟石板桥后返回后溪河三孔桥,过桥走出颐和园北宫门,最后见到的是北宫门外的一座石桥。
 
 
北宫门外石桥

       北宫门外原有一条引自后湖河水的人工小河,石桥就横跨在小河上,正对着北宫门。如今小河已废弃被填平改成绿化地,但石桥原样依旧,只不过石拱券和大部分桥身被埋人土中,已见不到了完整的石桥了。

186、颐和园的古桥

186、颐和园的古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