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寨独木鼓楼

(2025-06-24 12:00:49)

到广西,探访少数民族古村寨是一项必选的项目。在一座座充满个民族风情的村寨里,可以体验到各民族热情淳厚的风情,可以看到精彩的歌舞,还可以欣赏到他们别具一格的服饰和传统。

广西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其以壮族为多,还有瑶族、苗族、侗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壮族以山歌对唱最为著名,瑶族以服饰华美多彩著称。瑶族女性常穿绣有精美图案的长裙和披肩,佩戴项圈、耳环、手镯等;男性则蓄发盘髻,头戴红布或青布包头,身穿蓝色长衫和白色裤子;苗族人的服饰更被称为披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女性多头戴银饰、头巾,衣裙上满是彩绣花饰;苗绣是苗族特有的刺绣技艺,图案繁复,色彩鲜艳,被誉为服饰界的活化石。而侗族则以修建风雨桥和鼓楼最为出名,他们建造的多座鼓楼和风雨桥都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有人就说,侗族人天生就具有从事建筑的细胞。

但凡来到侗寨,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高耸的如塔似阁的鼓楼。在栉次鳞比的木楼群的簇拥下,不论你站在寨子的哪一个角度,都会看到鼓楼那巍峨的身影。在任何一座侗寨里,最繁华的建筑,就鼓楼。鼓楼,就是侗寨的中心。

侗族村寨大者上百户人家,小者也有三、五十户。为了聚会议事,侗族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鼓楼。鼓搂是侗家的共有建筑,它既是侗寨的标志,又是侗家人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说,鼓楼大都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

侗族鼓楼,有多种形式,一般为楼阁式或密檐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大多数鼓搂的下部是一座大堂,里面放置着数十条长板凳,有的鼓楼中间还设有大火塘。

鼓楼的上半部有如一座多层密檐式宝塔,高可达20余米。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翘,轻盈飘逸。楼顶小阁內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多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

 

平寨独木鼓楼

广西之行,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去侗族村寨去看鼓楼。

离开龙胜县,乘车西行一个小时,到三江侗族自治县

从三江县城再坐车,北行半个小时,就到了程阳八寨。

程阳八寨由马安寨、平坦寨、平寨、岩寨、东寨、大寨、平甫寨、吉昌寨八个侗寨组成,除了11座风雨桥,还有13座鼓楼。最大的鼓楼是位于平寨的独柱鼓楼。

跟随导游,走过世界闻名的三江程阳风雨桥,穿过岩寨,就来到平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座独柱鼓楼。

 

平寨独木鼓楼

鼓楼内一柱通天,支撑起整座鼓楼

 

平寨独柱鼓楼高25米,共17层檐,为四角攒尖顶。这座鼓楼虽然不是历史文物,却是程阳八寨鼓楼中檐层最多的鼓楼,同时也是我国侗族聚居区最大的独柱鼓楼之一。

走进鼓楼,抬头仰望,只见楼内一根粗大的杉木伫立其中,作为主承柱从地面直通楼顶,主承柱四周,横枋纵横交错,连接成一个长筒形的井架。这种主承柱和檐柱的结合,不仅为鼓楼建筑整体打下主要网架。修建独柱鼓楼的侗族工匠,将建筑力学发挥到极致,即使风吹日晒雨淋也坚固如初,是建筑界的奇迹,也是鼓楼建筑的罕有造型。

平寨独木鼓楼

鼓楼内部结构十分繁密

 

这座四角攒尖顶鼓楼最上面两层的高度有所增加,翘起的幅度也适当加大。

鼓楼内有一架附着在立柱上的木梯,可以攀援而上,到达鼓室。在鼓楼顶部的鼓室里,有大牛皮鼓一面。这面牛皮鼓,侗族人称其为款鼓

款鼓具有报信报警的性质,故而不能随意击打。掌鼓捶者是寨中最有威望之人,何时击鼓,如何击鼓,皆由他来定夺。

一般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便派人登上楼顶的鼓室,按要求击打皮鼓,向全寨发出信号。人们从击鼓的节奏,就可大致分辨出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作好准备前往鼓楼坪前集中。如果有需要全族人集体协商的大事或需要众人裁决的纠纷时,也会击鼓召集众人前来鼓楼集会,共同解决。因此,鼓楼是全族姓人的政治活动中心。平时人们也喜欢在鼓楼里歇息,聊天叙旧;节日里,全寨的男女老少也都会到鼓搂前的坪场上吹芦笙、跳舞、唱歌,往往通宵达旦。

最令人惊奇的是,侗族工匠在建造鼓楼时,没有施工图纸,整座鼓楼的建筑结构全都存在于掌墨师(即建筑师)的脑子之中。据说,掌墨师在接到一个建筑项目后,先要丈量地基,根据地形确定建筑物的基本框架。然后,用小圆木、小竹片和小竹签按比例建好模型,再在每根小竹片(也叫香杆)上记下尺寸和数据。模型建好后,拆掉,把小竹片用绳子扎起来,交给建筑工匠,工匠们按照小竹片上的数据就可以施工。

不论是再高再大的鼓楼,再长的风雨桥,只要有了这一根根小小的“香杆”,构件和榫卯就算再多,下墨也会准确无误。因此只要通晓计算和刻画香杆,就等于掌握了这一近似奇门遁甲般的建筑妙术,即使没有图纸,也能得心应手地竖屋建房了。

开始施工时,掌墨师就将“香杆”交给建筑工匠,工匠们只需将刻画好的各类零部件用锯、凿、斧、刨等工具制作出来,再逐一将各种部件在现场巧妙地横穿斜套连接在一起,一座令人折服的鼓楼或是风雨桥就算大功告成了。

令人称道的是,这些木构建筑尽皆能达到左右吻合,无缝无隙,分毫不差的精确程度。哪怕历经百年风雨,只要不是火灾兵祸,皆能纹丝不动,不歪不斜。由此,不能不为侗族工匠们高超的木工技艺而点节赞叹。

侗族人修建鼓楼或廊桥,甚至吊脚楼等木构建筑,从来都是“一家建房,百家帮忙”,依靠打架队协助,共同完成的。

这些侗家汉子,白天都是犁田种地的“泥腿子”,建屋时就变成了能工巧匠。他们根据环境、地势、气候、材源等实际情况,不仅发明了香杆、竹签、天锤、锛等一套特殊的建筑工具,还发明出一种有如天书一般的建筑符号:ㄋ(前)、∨(上)、井(梁)……这便是除掌墨师和工匠外无人能识的13个侗族建筑符号——“墨师文”。“墨师文”在师徒间口口相传,世世代代一直沿用至今。

就是这样,侗族村寨里那些“工程无设计图纸”“工程师无资质认证”“工程竣工无验收”的“三无产品”,却创造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扬名千古。

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哪里有侗族聚集,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