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城里赏琉璃

从太原向南有两条路,东侧的一条,是经长治、晋城,出山西省,到达河南的焦作;西侧的一条路,从太原向南,经平遥、临汾、运城、芮城过黄河,到河南的灵宝市。这两条路,横贯山西中南部,沿途涵盖着山西省大部分文化遗迹,可以说,这两条路就是山西省的文化遗存密集之路。多年来,我曾数次在这两条路上探寻,尽情享受着山西古文化带来的愉悦。
四月下旬,我再次去了山西晋中,那里,有着大量的古代建筑。
其中,位于古城平遥西南的介休市,是中国古代琉璃的主产地之一。琉璃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构件,其以金黄、翠绿、碧蓝等色为主。琉璃的胎体以矸土为原料,经过粉碎、加入石质骨料搅拌、制坯,入窑高温烧制成型后,涂抹上琉璃釉,再次入窑高温烧制,这才成为琉璃件,其全部烧制过程要数日之久。琉璃釉料以氧化铅和石英(二氧化硅)为主,按比例添加不同的矿物成分,才能烧制出黄、绿、黑、蓝、紫、白等多种颜色的琉璃件。
琉璃构件光滑坚实的表面具有非常好的防水性,而其鲜艳典雅的色彩也极具艺术感,对建筑起到极为显著的保护和装饰作用。所以,一直就成为建筑的主要饰材之一。自古,明黄色象征着皇权,所以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黄色琉璃。而绿、蓝、紫、翠色琉璃,也只能在王公贵族和庙宇道观建筑中使用,民间不可僭用。
古来,琉璃多产于华北地区的山西介休和北京郊区。其中,山西介休被誉为“中国建筑琉璃之乡”。介休烧制的琉璃构件,在宫殿、皇陵和宗教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民间历来也就有“中国的琉璃在山西,山西的琉璃在介休”的说法。
我到介休,也就是为了见识琉璃的精美。
在介休,无论是城隍庙、老爷庙,还是后土庙,皆有大量精美的琉璃构件。尤其是后土庙,整座庙里,完全就是一座琉璃宫殿。
后土庙坐落于庙前街,是一座道教全真派宫观,始建于北魏年间,其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在的建筑为明朝时重建。
后土庙戏台
后土庙的建筑为五进院落,主要由三清楼、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组成。其中,三清楼是一座重楼合体建筑。三清楼、献殿和三进戏台连成一体,为三重檐十字歇山琉璃顶。三清楼平面呈“凸”字形,设计者将我国古建筑中的歇山、十字歇山和悬山等各种屋顶的造型巧妙结合在一起,再配以黄、绿、蓝三彩琉璃鸱吻、宝瓶、莲花脊筒等琉璃饰件,组成了神奇、雄浑的屋顶奇观。这种集殿、台、楼于一体的联体建筑,是明清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巅峰之作。
三清楼影壁上镶嵌着“麒麟闹八宝”琉璃饰件
三清楼影壁建造于清代。整座影壁以方石为基座、水磨砖砌筑而成。在影壁的顶部、壁心及四角都镶嵌了精美的琉璃构件。壁心图是“麒麟闹八宝”,是祥瑞如意的象征,寓意天下太平。麒麟的周围从左到右依次环绕着吊钱、元宝、双菱、海螺、珊瑚、如意、双圈、犀角杯八样稀世珍宝,寓意八方来财。整座影壁的琉璃饰件釉色纯正、做工精致,众多图案交相辉映、光彩夺目,充满了高贵典雅之气质。
后土庙大殿殿脊上精美超群的琉璃鸱吻,天下罕见,就连北京故宫内也没有
后土庙大殿殿脊上精美超群的琉璃鸱吻,也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其下部的鸱首施绿釉,上部的子鸱施蓝釉,鳞片、脚爪和鸱须施以金黄釉。由于釉料与胎体的结合紧密,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依然晶莹亮丽。
放置于后土庙院里的琉璃孙悟空像,据说其烧制过程有半年之久
参观完后土庙,余兴不减,更想进一步探究介休的琉璃饰件,便又去了介休博物馆。
介休博物馆位于后土庙东侧不远的三贤大道,是一座颇为辉煌的建筑。
馆前的三贤广场上,矗立着一座6.6米高的“四狮抬瓶”翠蓝色琉璃雕塑。这种翠蓝色琉璃色泽纯正,晶莹剔透,仿佛湖水之色,凝碧空之韵,发出有如宝石般的光泽,其色彩之艳丽,体形之硕大,国内罕见。
整座“四狮抬瓶”琉璃雕塑连基座总高近10米,灵动饱满,寓意“事事太平、时时太平、四时太平、世世太平”。就这一座雕塑,就令人惊叹介休琉璃制品的精美大气。
介休博物馆前三贤广场上的《四狮抬瓶》孔雀蓝琉璃雕塑。
和山西博物院、运城博物馆相比,介休市博物馆体量不大,展陈也简单。但其中的琉璃展件,却是天下琉璃的最精彩之处。
博物馆内的琉璃脊兽獬豸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尊琉璃脊兽獬豸。就是这个紧缩眉头、圆瞪双眼的小家伙的复制品,居然还亮相法国卢浮宫的广场之上,吸引了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
一般的鸱吻大都端坐在屋脊两端,高高在上,人们少有机会可以近距离平视。但近在眼前的鸱吻,却满足了我就近观赏的渴求。
琉璃,它仿佛是来自天外的使者,淳厚且大度,见证着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鼎盛的歌舞升平。它绚丽、晶莹夺目、质地坚硬。在建筑装饰中,它洋溢出满怀的激情,宛如在宁静中孕育着力量和生命。
在介休,我还发现,这些光彩夺目的琉璃构件似乎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处处融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漫步介休,漫步后土庙,漫步博物馆,慢慢地感受介休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深深地体验岁月静好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