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盐池六月雪

从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北行30公里,便是山西省的运城市。运城市南侧,是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这边是大名鼎鼎的运城盐池。运城盐池又叫河东盐池,其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是中国著名的内陆盐池之一。
所谓河东,指的是位于黄河以东的运城、临汾一带。中外史家都认为,从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到河东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当初为了争夺河东盐池这块宝地,黄帝先后与炎帝和蚩尤在这一带进行了著名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战争的胜利,使得黄帝部族控制了河东盐池,也就控制了中原地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盐资源,因而成为各部族的首领,获得了“中华始祖”的崇高地位。
走近盐池,就有如走进了一个白雪覆盖的世界。雪铺的地,雪堆的山,雪砌的堰,处处银装素裹,白的令人心醉。
运城盐池形成于2600万年前的新生代造山运动,由于地壳变化而形成水面浩大的一片湖泊。经过亿万年的沉积,盐池底部凝聚成了厚厚的盐泥。
行不远,突见盐池呈现一片绛红色。便问导游,这盐池里出现红色,莫不是污染所成?
导游笑道,池水发红是运城盐池独有的一大特色。只要气温连续数日达到30度,原本澄清的池水就开始变色,从棕色、红色直到绛紫色。天气越是干热,颜色越浓。这是因为盐池里会大量滋生一种暗红色藻类,使盐池水色泛红。
不过,当地人却传说,这红色是由于当初炎黄二帝与蚩尤为争夺盐池展开大战,蚩尤战败被俘后,黄帝说,既然你那么想得到盐池,那就让你永远长眠在这盐池边吧。于是,就将蚩尤押解到盐池边肢解处死。蚩尤的血流入盐池,就把池水给染红了。正由于此,当地人就称这片盐池叫“解池”,盐池旁边的小城叫“解州”。“解”,肢解也。
在盐池南侧不远,至今还有还有个蚩尤村,据说就是当年埋葬蚩尤的地方。我乘车前往运城时,还专门在这里停留,游览了蚩尤广场。蚩尤村古称“蚩尤城”,明朝万历年间曾更名为“从善村”。即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之意。前些年,这里又恢复了“蚩尤村”的本名。每年的六月初六,这里都要举办庙会,祭祀蚩尤。
我一时很有些疑惑,历史上,蚩尤早已被定性为负面形象,其姓名中的“蚩”就象征愚昧或虫害,“尤”代表怪异,“蚩尤”二字就寓指灾祸与混乱,那为什么现今这里的人们为何又以“蚩尤”而自豪?
蚩尤村蚩尤广场
对于盐池水色变红,宋代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解州盐池》中就有提及:解州盐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为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又,其北有尧梢水,亦谓之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提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也就是说,长时间下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注到盐池里,但盐池里的水却从未漫出过;而大旱之时,盐池也从未干涸过。在阪泉下的卤水是紫红色的,当地称其为“蚩尤血”。盐池中间的一眼泉水居然是淡水,正因为有了这泉水的掺和,才使盐卤结晶出盐。盐池北边有尧梢水,也叫巫咸河。只要巫咸河水流入盐池中,盐卤就不能结晶,所以人们就叫它无咸河,那是盐泽的祸患,所以人们便如同防盗贼一样筑堤来防止巫咸河水流入盐池。其实,因为巫咸河水是浊水,一旦流入卤水中,就会淤淀堵塞盐卤,也就不能产盐了。
盐池的盐为自然结晶。刚结晶的盐粒略微发黑或为暗红,经风吹日晒,逐渐变得色白如雪,晶莹剔透。最初,当地采盐多用捞取法——经过暑天自然暴晒,盐水自然结晶,手工即可捞采。到唐朝时,盐工们发明了“垦畦浇晒法”,就是人工开挖出一块块盐池,将盐水引入池中,待水分经日晒风吹蒸发后,便结晶成盐。最初未经过滤就将卤水直接引入盐池,卤水在泥土上结析成盐,盐味苦涩。到了后来,盐工们就采用淡水混合卤水,改变了卤水的成分,使卤水中的硫酸镁、硫酸钠等杂质得以分解出来形成大片平坦的硝板,而盐就在硝板上结晶,这样产出的盐就不再发苦,而且结晶时间也大为缩短,五六日即可成盐。盐池中那密如蛛网曲曲弯弯的“阡陌”就是“垦畦浇晒法”中产盐水域的分隔埂。
最后,导游再次吊起我的“胃口”,他故作玄虚地问:“您看,为什么盐池附近的民居不是常见的坐北朝南,而多是坐南朝北?”
他不说,我还真没注意。再仔细一看,果然,这里的民居确实多是坐南朝北。这就怪了,难道这其中也有什么奥秘?见我无言以对,导游说,其实这是因为运城地区正对着中条山口,夏季从东南向的中条山口刮来的“盐南风”,十分猛烈。为了避风,所以盐池畔的百姓只好把房屋建成坐南朝北。但也就是由于这猛烈的“盐南风”扫过盐池,吹散了盐池表面上的水汽,也就加快了池盐的结晶,使盐池里的盐质量更好。
原来如此,万事果真都有它的道理。
漫步盐池,我还是心存疑惑:一直以来,在历史课本中,都说炎黄二帝与蚩尤激战之地是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带,那场大战也叫“涿鹿之战”。可令人不明白的是,当初,黄帝部落位于河南中西部,炎帝部落位于河南南部,而蚩尤部落,主要生活在河南东部和山东西部。按常理,他们为了争夺地盘,相互交战只应发生在河南中部,可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在北距中原千里之远的太行山燕山以北的未开发之地?而且,按照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没有马匹可骑,也没有发明车辆,仅靠两条腿,跋涉千里,在没有任何物资保证的条件下打一场没有什么资源可争的激战,实属不可能。
反观河东盐池,其位于经济发达的晋南平原腹地,又有人们生活最不可或缺盐池,炎黄二帝与蚩尤在此为争夺盐池而展开激战,实属可能。而且,战败后的蚩尤被就地处死于盐池边,也佐证了涿鹿之战发生在河东盐池附近的可能性。
看来,某些史学家的论证,也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