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峰翠色入瓷来

(2025-02-19 11:37:13)

自古,谦和内向的中国人便对一些颜色,似乎有着偏执的爱好和迷恋——其中,就有青绿色。其一是河南钧窑的“雨过天晴云破处”之“青”,还有就是龙泉青瓷之“千峰翠色入瓷来”的“青”。靖康之耻后,大宋王朝国祚的中心南移到浙江,故而,河南钧窑一落千丈,而位于浙江龙泉的青瓷则扶摇直上,形成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而著称于世的特点,承担起南宋皇家对“青”色瓷的需要。

正巧,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也正要去龙泉准备再搜集一些资料,补充到他的书稿之中。我的这位老同学,自中学起,就钟情于龙泉青瓷,他曾先后十余次去龙泉,走遍了几乎全部的古磁窑,收集了大量的龙泉青瓷残片,还正在撰写一部有关龙泉瓷的学术作品。他得知我也对龙泉瓷有兴趣,就邀请我坐他的车,一起去龙泉,探访青磁窑。

龙泉市,南距杭州三百六十多公里,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我们的汽车一路向南,经过永康、丽水、云和,到达龙泉市时,天已偏黑。此行,老同学的目的是继续向南三十公里的上垟镇。

这有什么可犹豫的,继续前行,今晚就住宿在上垟镇!

公路两旁,群山连绵,层峦叠翠,溪流纵横。汽车继续南行,天黑之前,终于到达上垟镇。

晚饭后,我们漫步在小镇古老的街道上,感受这里的宁静和祥和。

上垟镇果真是个以青瓷为主色调的古镇,小街两侧,青砖黛瓦的老屋和围墙上,镶嵌着青瓷器和青瓷残片,和相邻的现代小楼相映成趣。走在青石铺就的街巷路面,仿佛步步踏在宋元明清的时空之中。

千峰翠色入瓷来
上垟古瓷窑

   老同学介绍,龙泉青瓷始于魏晋,盛于宋元,其以瓷质细腻、造型端庄、色泽纯洁著称于世。千余年来,龙泉人就在不断书写着造“青”的传奇:纯净的青色在窑火中生出无数变换,无论是层叠细腻的青釉色泽,还是深浅交错的冰裂纹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龙泉青瓷最经典的精髓是釉色,最高的境界是似玉非玉。古人历来以仿,出自龙泉窑的青瓷屏扇色泽如玉,最有温润的感觉。

龙泉的上垟,这座浙西南的小城,就因瑰丽的青釉,妆扮着河山和天下。

南宋时期,龙泉窑开始采纳北方石灰碱釉技术,釉层加厚,令其外观越发柔和淡雅,犹如青玉一般,这就是龙泉窑的粉青釉。相比来说,梅子青的颜色较深,像青梅的颜色;而粉青的颜色较淡,像是在绿色中添加了白。南宋时期龙泉窑的釉色以粉青为上,元代以后才盛行梅子青,这也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单从釉色上来说,粉青,是天青色,是雨过初晴后天空的宁静柔和,明净如洗,粉青,是对天空的赞美。梅子靑色,是树木瓜果的自然之色,是青梅坠于梢头的青翠欲滴,似能透进人心,梅子青,是对自然的膜拜。

 

千峰翠色入瓷来

千余年的烧制过程,龙泉窑形成了以哥窑和弟窑为代表的窑址。明代文献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至于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已无可考,但至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龙泉青瓷:一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弟窑龙泉窑哥窑则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布满自然裂纹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而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宋元之际,龙泉弟窑青瓷的烧制进入鼎盛时期,经过历代窑工的智慧和技巧,这里烧制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青瓷,青瓷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审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学思想,客观上也促进了宋代青瓷的发展。南宋时龙泉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让龙泉青瓷的发展达到顶峰,前后辉煌了数百年。

到了明中后期,随着皇室品位的改变,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民国初年,曾经窑火通明的窑址群多已荒废为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

 

千峰翠色入瓷来

我的这个水杯,就是龙泉青瓷,但不知是哥窑还是弟窑的。

 

龙泉青瓷之美,美在釉色的微妙多变,不但有冷暖变幻,还因窑焰而浓淡各异,像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样,充盈着流光溢彩的美学意境。万物藏于一器,玄妙而灵动。

千峰翠色入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宁波天一阁
后一篇:去千岛湖吃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