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是谜团的盐官海神庙

浙江的海宁市位于钱塘江北岸,西距杭州60公里。东汉末年设盐官县,清代乾隆年间,因境内为抵御钱塘潮患而建成长二十多公里的鱼鳞海塘,潮患始宁,故而更名为海宁。
海宁位于钱塘江的“喇叭口”,故而钱塘江千百年来的潮涨潮落,就在这一带形成神奇壮美的“钱塘潮”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潮。
然而,近百年来,传闻最广的,却是海宁市盐官镇的海神庙。
盐官虽是海宁市的一个小镇,却有着一段与乾隆皇帝有关的民间传闻。说是雍正皇帝一直想要一个儿子传接皇位。一天,他的妃子又产下一位公主。正当雍正很是不悦之时,突然听说这个公主恰好与宰相陈元龙的儿子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雍正灵机一动,略施小计,就将陈元龙的儿子变成自己的儿子,公主成了陈元龙的女儿。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后来,乾隆六下江南,曾四次入住海宁,就是为了探望自己的生母。这个传说广为流传,却完全没有根据。要知道,雍正先后生过十个儿子,虽然有六位早夭,但丝毫不影响老四弘历继承皇位。雍正坐上龙椅之前,长期处于“九王夺嫡”的政治角逐中,此时的他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被别的皇兄皇弟抓住丝毫把柄,他又怎可能冒着天大风险去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而且,乾隆四次到海宁,其实是为了去查看海堤,当然,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也吸引乾隆前往观瞻。
到海宁,不看钱塘大潮,确实遗憾。
海宁的盐官镇,是观看钱塘潮的最佳之处。在这里,每天都可看到钱塘江的潮涨潮落,但在农历八月,才是观潮的最佳时刻。
除了钱塘观潮,位于盐官镇东端的海神庙也不可不去。
这座海神庙可非同一般。与其说它是一座祭祀海神的庙,还不如说是一座皇家宫殿。所以,当地人都称之为“庙宫”。
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雍正皇帝下旨“特发内帑十万两,于海宁县地方敕建海神之庙”。浙江总督李卫在盐官东门选地40亩,仿照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样式修建,次年底竣工。
这座海神庙,处处建筑都超越规制的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无论是服饰、建筑、车马、车舆、仪仗,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僭越规制,那就犯了杀头之罪。可一座祭祀钱塘江海神的地方庙宇,却处处有如皇家建筑一般。有人说,这座海神庙是除了北京紫禁城外,为全国规格最高的宫殿式建筑群。
海神庙前,首先令人感到惊诧的是山门正前方有一条"护城河",进庙须走过一座七级石桥。在我国的庙宇建筑中,即便高规格的寺庙,也只是在庙门前凿一或方或圆的放生池,门前设置护城河仅限于皇家建筑。为何浙江的这一小镇上的一座普通庙宇却采用如此高规格的建筑方式?令人不解。
过石桥,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汉白玉四柱牌坊,东侧牌坊上额书“保釐东海,西暘时若”;西侧牌坊上额书“作镇南邦,仁智长宁”。这同样让人不解,小小的一座小镇里的海神庙哪来的那么大的权利,敢于“坐镇”南方,“保釐东海”?
盐官海神庙里里外外所显现的“皇家之气”,还在于庙内建筑大量使用汉白玉。汉白玉在当时是皇家专用的建筑材料,不是随便哪里都可以用的,而海神庙里的汉白玉却都是专门从北京房山县运来的。如此这般,海神庙就更令人费解了。
正殿是海神庙的主建筑,也是仿照北京紫禁城里太和殿重檐歇山顶建筑。古代“营造法”规定,只有皇帝才可享用“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次之。令人惊诧的是,围绕大殿四周的二十四根立柱,皆由汉白玉石雕琢而成,工艺精美,极富皇家气派。
大殿四周的汉白玉石栏和望柱,也极尽皇室建筑风格,其与汉白玉立柱,更加衬托出大殿的气势宏伟和与众不同。不过,无论怎么看,都令人觉得这些构件与一座小镇上的海神庙不甚匹配,总给人一种“小题大做”的感觉。
进入正殿,迎面是海神庙供祀的主神“宁民显佑浙海之神”。只见他头戴珠帘平天冠,身穿金色龙袍,双手紧握笏板,正襟端坐在高大的汉白玉石台上。据说,当初海神庙修好后,主神之位却一直空缺,连个牌位也没有。直到三年之后,才放上一个写有“浙海之神位”的神龛。传说,这位“浙海之神”是江南海神忠正王李禄。李禄是何方神圣?问谁谁都不知,当属于“无名”之神。有意思的是,吴越国的创立者钱镠和吴国大臣伍子胥配祀左右。有这二位历史名人陪同,想必李禄的地位应是很高了。
当地人却都说,这“浙海之神”其实是雍正的同母弟弟十四阿哥允禵。传说当年胤禛当上皇帝后,将反对他的同母弟弟允禵发配去看守皇陵。但雍正也为此自责,遂将允禵之魂封为海神,并在盐官为其修建了这座庙。听后,不禁暗自发笑。须知,允禵确实一直在守陵,到了乾隆即位后,便恢复了自由,还被封为多罗恂郡王,其后,又滋润地当了二十年王爷。他与这南方的海神庙又有何干?
大殿之内,布置的很是简陋,“浙海之神”两侧,除了供奉着“潮神”伍子胥和吴越国国王钱鏐的塑像,别无他物。
伍子胥和钱缪,都是历史上吴越境内治水有大功之人,配享海神庙理所应当。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后逃难到吴国,辅佐阖闾登上吴王之位。为伐楚之需,伍子胥主持开挖了今高淳东坝附近的山梁,贯通了一条30多公里长的运河,其西经芜湖溯至长江,东经荆溪注入太湖,为纪念伍子胥,这条河被命名为胥河。胥河是中国第一条有历史记载的人工运河,所以,当地人都奉伍子胥为水神。
钱缪,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创始人,公元907年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钱缪带领民众,采用“石围木桩法”修筑海堤,以石块和木桩为骨,确保海堤不易坍塌,其对沿海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为了纪念他,人们把他崇为海神。
不经意间,仰头往天花板上一看,又是一惊。整个天花板由八十一块正方形木版拼合而成,大殿正中的藻井上绘彩着九十九条团龙,其余的木板上,则都画着一只凤,取意为“龙凤呈祥”,其绘画色彩鲜艳,笔法细腻。须知,龙凤为皇家专用图案,他人绝不可僭用。
殿内还高悬着五方清代皇帝所赐的匾额,雍正、道光、同治各一块,乾隆2块。令人不解的是,从未到过海宁的道光和同治皇帝,也赐匾于此,而且道光所题四字为“朝宗效祉”,就更令人费解:“效祉”为“呈现福祉”的意思,那么“朝宗”是什么意思?“宗”者,“同族、祖庙”的意思,这里的“宗”字又代表什么?不解。
天下任何一座庙宇,能有一位两位皇帝题词的匾额,就已风光无限了。可这座海神庙里除了五位皇帝的题匾,更还有一方雍正乾隆父子合题的双皇御碑。这方石碑位于正殿后面的八角重檐攒尖顶御碑亭内,汉白玉御碑高五米。正面为雍正皇帝于雍正十年(1732年)题写的碑文;背面为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题写的碑文,这可是世上难得一见的父子碑,更给海神庙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皇家气度,也使“海神”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统观海神庙,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正殿、御碑亭、寝殿,东西两侧还有歌舞楼等,格局宏大,但细细观察,确实感觉它庙不象庙、宫不象宫。
雍正皇帝为何要在离京数千里之外的钱塘江畔建造如此一座海神庙?皇帝的心思,我们平民百姓确实不知!
作为野史,无数传说经不起考证,但盐官海神庙的建筑规模和建筑格局,却又不能不让人产生种种联想。种种神秘难解之迷,日积月累,便也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这说明盐官深厚的文化底蕴,必然有一个坚实的基点。
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海神庙多次坍圮多次修葺,这里已经很难找到那种想象中的历史的沧桑感了。墙壁新近粉刷过了,神像刚刚彩绘过,木构也都刷上了鲜艳的油漆,像个新建的庙一般。
海神庙与附近的盐官海塘一同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此举也不是要为海宁海神庙留住一段离奇的传说,而是对先人治水文化的肯定。作为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筑,盐官海神庙也是钱塘江盐官海塘水利遗存的组成部分。从它们身上,反映了千百年来人类根除水患潮害的愿望,也凝聚着钱塘江流域的先人与潮患作斗争的智慧,值得各方保护。
数百年来,海神庙静静地袒露在阳光之下,聆听着每天的潮起潮落,似乎并不在意人们猜疑的目光。它仿佛想要告诉人们些什么,却又欲言又止,任凭人们去猜度……
好一座处处皆是迷的海宁海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