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星云》·泰伯篇第八·第二章

(2022-08-29 18:38:13)
标签:

依托于礼

分类: 论语星云

(二)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二章,论成德以行道需依托于礼。《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恭慎勇直,无礼则劳蒽乱绞,故无礼则德不成;亲亲之笃、不遗故旧,制礼以教,民兴于仁而德归厚矣,故无礼则道不行。

直释:孔子说:“谦恭而无礼,就会劳苦不安;谨慎而无礼,就会畏惧;勇敢而无礼,就会作乱;正直而无礼,就会急切地讽刺人。君子(在上位者)能厚爱于亲人,民众就会兴起于仁爱了;君子不遗忘故交旧友,民众就不会薄情寡义了。”

《注疏》:“此章贵礼也。”《皇疏》:“此章明行事悉须礼以为节也。”

本章分两节。

其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刘宝楠《论语正义》云:[正义曰:恭、慎、勇、直,皆德行之美,然无礼犹不可行。《曲礼》所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又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仲尼燕居》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与此言劳、葸、乱义近。]

恭、慎、勇、直,四字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表示人的四种美德。

《周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恭、慎为柔德,侧重在仁;勇、直为刚德,侧重在义。不恭、不慎、不勇、不直,见于行事则不及也;然恭、慎、勇、直四者,若无礼以成(节制、文饰)之,见于行事则过之也;皆不得中。恭、慎、勇、直,四者皆德行之美,有礼以成之,则刚柔相济、仁义兼备,得中也。《礼记·仲尼燕居》:“子曰:夫礼,所以制中也。”

劳、葸、乱、绞,四字这里作动词,表示人的四种行事。虽有恭、慎、勇、直之四德,无礼以成之,见于行事则有过之之弊。

本节重在论成德当依托于礼,无礼则德不成,而道不行矣。

恭而无礼则劳:

恭:《注疏》:“恭孙。”《皇疏》亦然。《汉典》:“恭敬,谦逊有礼。”恭字为恭敬谦逊意,这里简释为谦恭。

劳:《注疏》:“劳谓困苦。”《皇疏》:“劳苦。”钱穆云:“劳,劳扰不安义。”这里劳既指身体操作而劳苦,又指心里困扰而不安。简释为劳苦不安。

慎而无礼则葸:

慎:谨慎,慎重。葸:音喜,害怕,畏惧。《注疏》:“葸,畏惧之貌。”葸,这里形容词作动词。

勇而无礼则乱:

勇:勇敢,果敢。乱,作乱。侵犯他人是作乱,如犯上,如侵下。

直而无礼则绞:

直:《注疏》:“正曲为直。”《说文解字注》:“直,正见也。见之审则必能矫其枉。故曰正曲为直。”简释为正直,率直。

绞:《汉典》:“会意。从交,从糸(音密),表示与线丝有关,交亦声。本义: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说文》:“绞,缢也。”段注:“两绳相交而紧谓之绞。”引申为急切。郑玄先生注:“绞,急也。”又引申为讽刺他人过失。《注疏》:“绞刺也。绞刺人之非也。”《皇疏》:“讥刺他人之非。”因此,绞,这里指急切地讥笑讽刺他人的过失。

正直的人是有什么说什么,如果没有礼来节制和文饰,就会不分对象、时间、场合等,口无遮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特别是对于他人的过失,更是把急切地讥笑讽刺当作正直率直,这必然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恶讦以为直者’。

其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礼记•曲礼》云:“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君子笃于亲,厚仁也,不遗故旧,广仁也,此仁德风化于民,必依托于礼,非礼不备也。教训正俗,需制礼以教,依礼正俗,此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然后民可兴于仁,而德不偷薄即归厚矣。

本节重在论行道需依托于礼,无礼则道不行也。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君子:此处以德与位兼言,指有德之在上位者。

笃:《注疏》:“笃,厚也。”亲,亲属,亲人。这里指厚爱其亲人也。厚仁。

兴:《注疏》:“兴,起也。”民众兴起仁爱之行,仁风仁俗,邻里友爱,守望相助也。然而,从君子笃厚其亲,到民众兴起仁爱之行,必依托于礼,齐之以礼,使民众有所依循而渐进,然后道可行矣。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故旧:《汉典》:“故交旧友。”

遗:《注疏》:“遗忘。”《论语》:[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汉典》:“遗弃,舍弃。”不遗:不遗忘,不遗弃。

偷:《注疏》:“偷,薄也。”不偷:不刻薄,不薄情寡义,厚道。民风淳厚而不刻薄,民众不薄情寡义。然而,从君子不遗忘故交旧友到人民不薄情寡义,亦必依托于礼,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集注》:[吴氏曰:“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愚按: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不妥。本章分两节,两节并非不相关,‘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以礼贯通其中矣。《注疏》云:“此章贵礼也。”两节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前节重在讲成德需依托于礼,后节重在讲行道风化亦需依托于礼,合谓之,成德以行道需依托于礼也;前节讲成德、讲体,后节讲行道、讲用,体用不可离也。

恭而无礼为何劳?为何成恭德需依托于礼?

一个人能恭敬谦逊,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如果不恭,将不拘甚而轻藐礼法,不能谦恭处世待人,甚至玩世不恭。其人或不守礼法,违背纲常,或滥情纵欲,放浪不拘,或傲慢无礼,蔑视他人;此种不恭,于己无益,或于社会有害,不足取也。不恭为不及也。

一个人能谦恭待人接物,若无礼以节制之,亦不可行也。《礼记》云:“恭而不中礼谓之给。”给是捷给,引申为待人接物频繁而忙碌。一个谦恭而无礼以节制之人,待人无不应酬殷勤、曲己尊人,希求尽如人意;处事无不操劳忙碌、历事但求样样亲为,希求每事顺遂,故其心难免烦劳、其身难免辛劳也。有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不近礼,容易招致耻辱,恭而无礼则更甚焉,故其心难免困扰愁苦不安。恭而无礼以节之,则身体操作而劳苦,心里困扰而不安,此谓恭而无礼则劳。恭而无礼为过之也。

《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一个人修恭德需有礼以成之,无礼则恭不成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恭需有礼以节之,使其待人接物恰到好处也。‘子恭而安’者,谦恭又有礼以节之也,内成德、谦恭而安,外行事、善作而不劳苦,无过无不及,得中和也。

慎而无礼为何葸?为何成慎德需依托于礼?

一个人能谨慎慎重,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如果不慎,将轻率冒失,待人接物或违理背礼,或苟且不认真,或草率冒进等。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若不能慎言慎行,则难免行有尤而心有悔也。此种不慎,于己无益,或于人于事有害,不足取也。不慎为不及也。

一个人能谨慎待人接物,若无礼以节制之,亦不可行也。一个谨慎而无礼以节制之人,待人无不谨小慎微、畏怯拘束而不能大方得体,处事无不顾虑重重、畏首畏尾而胆小怕事。故其心难免畏惧不安、其行难免畏缩不前。此谓慎而无礼则葸。慎而无礼为过之也。

《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一个人修慎德需有礼以成之,无礼则慎不成也。若待人接物无礼可依,虽欲谨慎而不知当慎之所在,实则多疑多虑、过分小心以至畏惧畏缩而已。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慎需有礼以节之,使其为人处事恰到好处也。谨慎又有礼以节之也,内成德、谨慎缜密而不畏惧,外行事、谨言慎行而不畏缩,无过无不及,得中和也。

勇而无礼为何乱?为何成勇德需依托于礼?

一个人能勇敢果决,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如果不勇,‘见义不为,无勇也’,其人不能坚守道义,不能坚持礼法;‘勇者不惧’,不勇则临阵退缩,不能承担重责大任;勇者果决,不勇则临事不敢果决、不能勇往直前,必犹豫迟疑、拖沓迁延,事难行也。此种不勇,于己无益,又于事不利,不足取也。不勇为不及也。

一个人能勇敢为人处世,若无礼以节制之,亦不可行也。一个勇敢而无礼以节制之人,为人不免持强凌弱、好勇斗狠,逾越本分、不顾个人礼节而作乱也;处世不免争强好胜、豪夺强取,违背道义、不顾社会秩序而作乱也。子曰:“好勇疾贫,乱也。”孟子曰:“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皆取乱之道也。《礼记》云:“勇而不中礼谓之逆。”有勇而不中礼,将违逆社会合理之秩序,乃至勇而无礼,更是背理作乱矣。此谓勇而无礼则乱。勇而无礼为过之也。

《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一个人修勇德需有礼以成之,无礼则不成勇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勇需有礼以节之,使其为人处世恰到好处也。朱子引张敬夫曰:“小勇者,血气之怒也。大勇者,理义之怒也。血气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知此,则可以见性情之正,而识天理人欲之分矣。”曾子曰:“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直也),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敢又有礼以节之也,内成德、有理义之勇,外行事、虽千万人而往矣,理义得于内也、行于外者有勇有决有理有节,无过无不及,得中和也。

直而无礼为何绞?为何成直德需依托于礼?

一个人能正直率直,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如果不直,将‘枉道而事人’,而走邪道违正礼,曲意逢迎、败坏风气;将殉己之私,混淆是非,掠美市恩,损人利己;将不能‘以直养而无害’,则必邪气充身,而心不正身不修矣。此种不直,于己无益,于事有害,不足取也。不直为不及也。

一个人能正直率直为人处世,若无礼以节制之,亦不可行也。一个正直率直而无礼以节制之人,为人常将任性纵情以为直爽,出言急切刻薄,不讲礼貌,不能容人,而讥笑讽刺他人;做事常常自以为是,逾越分寸,以逞自己意气、不顾他人感受为直率,乃至以攻讦他人隐私或短处为直爽。此谓直而无礼则绞。直而无礼为过之也。

《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一个人修直德需有礼以成之,无礼则不成直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直需有礼以节之,使其为人处世恰到好处也。子贡曰:“恶讦以为直者。”讦者,攻击别人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急切刻薄无理无礼,而犹自以为正直无曲,故无礼而直德不成。直又有礼以节之也,内成德、合理为正守义为直,外行事、正直而行合礼而为,无过无不及,得中和也。

推而大之。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明君能举直则民服,王道正直则国治天下平。

君子笃于亲,为何民兴于仁?为何行道需依托于礼?

《礼记•曲礼》云:“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君子能笃厚于爱亲,厚仁也,大孝也。从君子笃厚其亲,到民众兴起仁爱之行,必依托于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众有所依循而渐进,然后道可行矣。《孝经》曰:“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德教加于百姓者,教化以德也;型于四海者,天子以此孝德,以为典型,制礼以教,为四海民众所依循仿效,然后人民可逐渐兴起仁爱之行也。《中庸》云:“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周公因孝制礼,制礼作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推己及人,教化天下,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庸》又云:[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祭祀之礼,极其诚敬,德风所化,无言而民自化之,故时无争端也,而民能劝善且守礼也。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互文)”是故,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故行道需依托于礼,无礼则道不行也。

君子不遗故旧,为何民不薄情寡义?为何行道需依托于礼?

君子能不遗忘故交旧友,广仁也,博爱也。《缁衣》云:“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民不薄情寡义而民风俗端正淳厚矣。从君子不遗故旧到人民不薄情寡义,风俗正而淳厚,亦必依托于礼,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曲礼》:“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周礼•天官》:“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郑玄注:“敬故,不慢旧也。”贾公彦疏:“二曰敬故者,君与民皆须恭敬故旧朋友。”礼主敬,恭敬故旧者皆需以礼相待也。《仪礼•士相见礼》可参考。《论语集释》:“故风俗序云:‘天下俗薄,朋友道绝也。’诗伐木云:‘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明今有酒,则宜燕朋友故旧也。故伐木序云:‘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故民风俗刻薄者,君子遗忘故旧,上梁不正下梁歪,民亦失朋友之礼乃至朋友道绝也,亦礼乐崩坏也。燕飨朋友故旧,则有《仪礼•燕礼》、《仪礼•乡饮酒礼》可参考。故风化正俗需依托于礼,无礼则道不行也。

人有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君子笃于亲到不遗故旧,实包含五伦也,五伦和睦皆需以礼相待也。君子制礼以行教化,齐民以礼,使民众有所依循而渐进,然后仁道礼义可行矣,故民兴于仁而风俗端正淳厚矣。故行道需依托于礼,无礼则道不行也。

本章分两节,前节重在讲成德需依托于礼,后节重在讲行道风化亦需依托于礼,合谓之,成德以行道需依托于礼也;前节讲成德、讲体,后节讲行道、讲用,体用不可离也。

《论语》:【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毛詩•小雅序》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论语注疏》:【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畏惧之貌,言慎而不以礼节之,则常畏惧。”)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马曰:“绞,绞刺也。”)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包曰:“兴,起也。君能厚於亲属,不遗忘其故旧,行之美者,则民皆化之,起为仁厚之行,不偷薄。”)

[]“子曰”至“不偷”。正义曰:此章贵礼也“子曰:恭而无礼则劳”者,劳谓困苦,言人为恭孙,而无礼以节之,则自困苦。“慎而无礼则葸”者,葸,畏惧之貌。言慎而不以礼节之,则常畏惧也。“勇而无礼则乱”者,乱谓逆恶。言人勇而不以礼节之,则为乱矣。“直而无礼则绞”者,正曲为直。绞谓绞刺也。言人而为直,不以礼节,则绞刺人之非也。“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者,君子,人君也。笃,厚也。兴,起也。偷,薄也。言君能厚於亲属,则民化之,起为仁行,相亲友也。君不遗忘其故旧,故民德归厚不偷薄也。】从君之德风,到民化之,需依托于礼也。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此章明行事悉須禮以為節也

恭而無禮則勞,

夫行恭遜。必宜得禮。則若恭而無禮。則遜在床下。所以身自為勞苦也。

慎而無禮則葸,

葸畏懼過甚也。若慎而無禮。則畏懼之甚。於事不行也。

勇而無禮則亂,

勇而有禮。内則擎跪於廟堂之上。外則捍難於壃場之所。若勇而無禮則爲殺害之亂也。

直而無禮則絞。

絞刺也。直若有禮。則自行不邪曲。若不得禮。對面譏刺他人之非。必致怨恨也。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君子人君也。篤厚也。人君若自於親屬篤厚。則民下化之。皆競興起仁恩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故舊謂朋友也。偷薄也。人君富貴而不遺忘昔舊友朋。則下民效之不為薄行也。】皇疏以为两章,不妥。

《论语集注》:【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葸,丝里反。绞,古卯反。葸,畏惧貌。绞,急切也。无礼则无节文,故有四者之弊。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君子,谓在上之人也。兴,起也。偷,薄也。张子曰“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德厚矣。”吴氏曰:“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愚按: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吴说以为两章,未见前后两节以‘礼’贯通也,未见前后两节义理之相承相成也。至于说后一节‘乃曾子之言’,臆测也。

《论语集释》:“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诏引上二句,颜注云:「此论语载孔子之辞。」礼记少仪注、齐语正月之朝篇注俱引下二句,题「孔子曰」,皆有明证,不应凭空断为曾子之言也

张居正《论语直解》:【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礼是节文。劳是烦劳。葸是畏惧的模样。乱是悖乱。直是径直。绞是急切的意思。孔子说:“人之立身行事,必合乎天理之节文,而后可以无太过不及之弊。如待人固以恭敬为贵,然亦有中正之准则,若恭敬而无礼以为限制,则仪节烦多,奉承过当而不免于劳矣。处事固以谨慎为贵,然亦有事理之当然,若谨慎而无礼以为裁度,则逡逡畏缩,小心太过,而不免于葸矣。勇敢而不可屈挠,固是美德,然不能以礼自守,则不顾名分,而逞其血气之刚,必将至于悖乱矣。径直而无所私曲,固是善行,然不能以礼自防,则任情喜怒,而略无含容之意,必将至于急切矣。”夫恭、慎、勇、直四者皆人之所难,而无礼则各有其弊如此!可见君子当动必以礼,而不可须臾离也。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君子是在上位的人。笃是厚。兴是起。故旧是平日相与或有功劳的旧人。遗,是弃。偷字解做薄字。孔子说;“在上位的君子,凡有举动,百姓每都瞻仰而仿效之,不可不慎也。若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宗族,笃厚于一家之亲,则自己能尽乎仁矣。将见百姓每都感发兴起,而各亲其亲,自然伦理正而恩义笃,岂不兴于仁矣乎?若能信用老成,尊礼耆旧,凡平时相与的旧人,皆不以其迹之疏远,年之衰迈而遗弃之,则自己能处于厚矣。将见百姓每都欢欣联属,而各厚于故旧,自然教化行而风俗美,又岂有偷薄者乎?”夫一处亲故之间,而上行下效,其应如响如此!为人君者可不正心修身,以为化导斯民之本哉?!】

刘宝楠《论语正义》:【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葸,畏懼之貌,言慎而不以禮節之,則常畏懼。”)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馬曰:“絞,絞刺也。”)

正义曰:恭、慎、勇、直,皆德行之美,然無禮猶不可行。《曲禮》所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又云:“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仲尼燕居》云:“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與此言勞、葸、亂義近。

注:“葸,畏惧之貌。”正義曰:《廣雅釋言》:“葸,慎也。”王氏念孫《疏證》:“《大戴禮曾子立事》云:‘人言善而色葸焉,近於不說其言。’荀子《議兵篇》:‘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漢書刑法志》作‘鰓’,蘇林注云:‘鰓音“慎而無禮則葸”之葸。鰓鰓,懼貌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心《论语星云》·泰伯篇第八·第二章《论语星云》·泰伯篇第八·第二章而發悸。’並字異而義同。”案:鄭注此云“愨質貌”,與畏懼義亦相近。

注:“绞,绞刺也。”正義曰:絞者,兩繩相交之名,故引申爲乖剌之義。鄭注云:“絞,急也。”與馬義不異。下篇云:“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韓詩外傳》:“堂衣若以子貢言之絞。”《後漢杜根傳》:“好絞直。”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包曰:“興,起也。君能厚於親屬,不遺忘其故舊,行之美者,則民皆化之,起為仁厚之行,不偷薄。”)

正義曰:舊說此與上文不相屬,宜別爲一章。“故舊”者,故之爲言古也,舊之爲言久也。《周官大宗伯》:“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注云:“王之故舊朋友,爲世子時共在學者。”《小司寇》注:“故謂舊知也。”是也。郭忠恕《汗簡》載此文“篤”作“竺”。《說文》:“竺,厚也。篤,馬行運鈍。”義異。今經傳皆叚篤爲竺

注:“興起”至“偷薄”。正義曰:興訓起。見《爾雅釋言》。君子,指在位者,故注以“君”言之。《禮記大傳》云:“親者,屬也。”《釋名釋親屬》云:“親,襯也,言相隱襯也。屬,續也,恩相連續也。”《爾雅釋親篇》:有宗族、母黨、妻黨、婚姻,此注所云“親屬”,意皆兼之“遺忘”者,連文爲訓。《孝經疏》引劉炫曰:“遺謂意不存錄也。”下篇:“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與此文義同。《毛詩伐木序》云:“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是言民化於上也。《緇衣》云:“上好仁,則下之爲仁爭先人。”此之謂也。“不偷薄”者,《說文》云:“媮,薄也。”偷與媮同。《齊語》云:“政不旅舊,則民不偷。”】

钱穆《论语新解》:【(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劳、葸、乱、绞:劳,劳扰不安义。葸,畏惧。乱,犯上。绞,急切。恭慎勇直皆美行,然无礼以为之节文,则仅见其失。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此君子指在上者。笃,厚义。兴,起义。在上者厚于其亲,民闻其风,亦将兴于仁。或说:君子以下当别为一章,惟为谁何人之言则失之。或说:当出曾子,因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说相近。然无确据,今不从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遗,忘弃。偷,薄义。在上者不忘弃其故旧,则民德自归于厚。

白话试译:先生说:“恭而没有礼,便会劳扰不安。慎而没有礼,便会畏怯多惧。勇而没有礼,便会犯上作乱。直而没有礼,便会急切刺人。在上位若能厚其亲属,民众便会兴起于仁了。在上位的若能不遗弃与他有故旧之人,民众便会不偷薄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为偏激了,这四点也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对。…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出发,整个风气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